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为此对各高职学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建立一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融合的“前后台”培养模式,更好的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具有专业背景的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软件专业;前后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270-03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Softwar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Bang-wen
  (Sichua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ge, Guangyuan 62801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e must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is end the various vocational school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oftwar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 to establish a se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daptation, integration of the "before and after the Taiwan" training mode, the employing unit to develop better needs, with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software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software professional; front and back; training mode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一批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等级技术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软件术专业人才培养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为产业发展、服务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使得软件深入人心,但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分析、解决。
  1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可见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的不断渗入,为生活、工作带来诸多方便,成了不得缺少的应用工具,也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如何才能为经济发展与转型提供有力的软件人才保障,如何才能创新、改变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同型,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等,凸现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分析
  近年来,软件行业随着信息产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得到迅猛发展,其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各学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模式需求、模式老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2.1 培养目标、方向不明确,同质无特色
  大部分学校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熟悉软件开发流程,掌握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成为合格的高级软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维护人员。有些为了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盲目引进企业技术与意见,对产业发展与转型不了解,不熟悉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倾向,重眼睛利益轻长期效应,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发展需要。
  2.2 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差
  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课程体系基本一致,除了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课程外,基本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编程课程比重较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部分学校为了实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盲目引进企业一些管理信息化事实作为教学案例,不研究、分析各工作与软件的关系,使得产业需求与开发人员需求脱离,制约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2.3 专业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科学性
  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两纲(或课程标准)随便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变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制约软件专业人才培养。
  2.4 片面追求强调校企合作,教学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的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变相成了培训人才市场,学校成了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2.5 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软件企业能一次大量引进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使得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变化工作、单位很多,致使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中仍不能从根本去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3 更新观念,突破框架,建立“前后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现在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重新建立科学、可行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的软件专业人才。
  3.1 重新定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的发展与应用,须借助产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与推动,软件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发展。必须意识到软件是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必须与各行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紧密协作,共同实现信息化生产与服务。
  为此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中高级软件人员。
  3.2 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实施“前后台”模式
  为了更好的发挥软件的作用,更好的为各专业服务,特提出实施“前后台”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基础的软件人员。
  “前台”是指:学生进校后根据自己意愿分散到其他专业学习,重点掌握和学习所学专业基本知识、工作流程、管理流程等,在学习中析取能实现CAD、CAM、MIS等的问题和机会,其学习时间可以控制为1.5或者2年。
  “后台”是指:集中学习软件开发基础与技术课程,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及一种工具,能实施不少于1项以上的真实专业业务软件开发,学习时间为半年或者1年。但在后台学习期间必须有0.5年的时间结合前台专业工作实际从事软件开发实践(如改良工作、工艺、管理等流程),实现专业融合,体现出软件为其他专业发展带来的优势。
  3.3 改革课程体系,突重点抓核心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多、杂、乱、新,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实现分类课程,又要注重课程协助,整个课程体系可以分公共课程、前台课程、后台课程。
  1)公共课程主要由大学生政治修养、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健康修养等课程组成,分散到前后台学习期间。
  2)前台课程主要由3-5门核心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组成,目标是保证学生熟悉所选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清楚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流程等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改进的地方,为后台学习和综合实践打下基础和提出问题。本类课程门数不易很多,保证连贯。
  3)后台课程主要设置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开发语言或工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要求学生掌握问题需求分析、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编码等关键技能,以实际工作案例开发(以日常管理为主,相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主线。其中语言课程不能太多,最多两门,重点掌握一门(JAVA或.NET);综合实践课程必须结合前台专业完成一个问题信息化分析与解决,实现前后台融合。
  4)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在课程教学安排中必须给基础、心课程足够学时,切忌为了学分、完成课程而压缩学时数,确保比备知识和技能人人过关。同时计算机类课程避免追求高、新版本,忽略服务对象需求水平。
  5)各类课程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确保基本知识与技能、素质培养目标实现,同时兼顾个性发展。
  6)课程设置后,应成为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加强教材、教辅、指导书的研发,加强工作流程的序化和目标化,切实完成好课程教学。
  3.4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一条线的工程实践锻炼
  为了解决软件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可持续建立的局限性,可以在校内建立产销一条线的软件开发实践基地。
  1)培养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等的开发与设计,积极承担软件开发工程,提升教师素质。
  2)成立工程研发中心,选配具有综合能力强、企业经营理念的教师为主任,注册成立一加软件研发公司,严格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实施。其中成员为前后台专业课程教师。
  3)从各专业中选出可以利用软件改进生产工艺、管理流程、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仿真、全真教学案例和工程项目。有目的的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实施软件开发。同时用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加强对外宣传,开展外研业务。
  4)每一个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实施、维护及服务的过程进行,实现产、销一套龙模式。
  3.5 量化目标考核,实施重点突破,实现培养目标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至关重要,必须科学、有效的控制与实施,确保软件专业学生能有效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在考核中主要做好一下几点:
  1)公共课程重在品德、行为考核、基本常识考核,特别是品德、行为表现必须合格,由学校统一决定。
  2)前台课程考核由各专业结合CAD、MIS、CAM等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人人考核过关(不能简单以60分为标准,以100分为标准),不过关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其余课程考核达到基本点。比如财务管理必须掌握帐务处理流程,才能为以后财务软件开发做好准备。
  3)后台课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一门软件开发语言、一种系统设计工具、系统基本维护等必须考核,实现基本目标人人过关考核;而综合实践课程分前台专业目标实施必须熟悉一个项目开发全过程过关考核,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实践训练。
  4)学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考核必须贯穿在各课程、生活、活动中,实施否决制,确保培养的人才有合格、过硬的人品。
  3.6 实施立体校企合作,稳定学生就业。
  现在的校企合作很分散、单打独斗,不利用学生就业,不能确保长期稳定的工作。为此提出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突破专业界限、实施专业对接就业。学校必须抓重点企业,找准企业人才需求量与要求,尽可能的实现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合作,充分挖掘软件专业学生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需求,积极向企业推荐采取“前后台”培养模式的学生,让企业意识到软件专业不单是只懂计算机,而是还懂企业产品技术专业的,这样就不需要企业在花大量人、财、物去培养CAD、MIS等员工,有效的分散到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售后等服务中,从而稳定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合作不是一个专业或专业群,而是专业产业一条龙。
  4 结束语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各学校、社会团体都在不断改革,需要各学校结合实际,科学、项目的实施改革,不得随便调整、改变,必须符合个人成长规律,必须结合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涂刚,蒋道霞,刘华清.高职软件专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1(3).
  [2] 杨旭东.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界,2010(8).
  [3] 郭雪妍.构建面向企业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12).
其他文献
任务关键系统要求高可用性,因此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需要快速恢复。由于任务关键系统中的故障多与软件相关,为满足恢复时间短、对系统副作用小等任务关键系统的恢复需求,提出一
摘要:语义网是当前Web的扩展,是WWW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实现语义网,需要有丰富的且及时更新的本体。本体作为语义网的知识表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语义层次上Web信息共享和交换的问题。而本体的构建及其形式表示方法,是建立语义web的基础和核心。论文从 Ontology的基本理论出发, 基于基本概念、角色和关系,探讨了Ontology领域概念化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Ontology基本概念;角色概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改革,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省内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论述了企业网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室外网络的应用,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室外网络,实现企业复杂环境下对网络的需求。
摘要:BA模型的两个基本假定,即增长性与择优连接,对于解释许多现实网络中的现象来说过于简单。因此本文引入节点之间的竞争性因素对该模型进行扩展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竞争型的无尺度网络扩展模型,列出简单的网络模型生长算法,并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这种模型算法,得出实验数据及仿真图形。实验结果说明,网络中节点之间存在竞争性对网络节点的连接数量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竞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无标度网络的生长。  关键词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它既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又给通信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该文针对无线中图像数据丢失问题,利用基于样本块的方法填充丢失数据,不仅能够提高通信网络的效率,而且可以自动恢复丢失的图像数据,实验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摘要:数据仓库在决策支持系统(DSS)中起着核心作用,而要创建一个好的数据仓库,如何划分数据粒度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在石油运输企业数据仓库建立多重粒度模型,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决策分析需要。从而提高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  关键词:石油;钻井设备;数据仓库;多重粒度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91-03  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