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星很聪明。
它们有理由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题记
知道么,北大天文系教授吴学兵的论文上了Nature封面推荐!!!
我兴奋地在这句话后添了一连串感叹号,对话框那头原本的喋喋不休却沉默了。良久,传来一句,所以呢?
我愣住了,竟然无言以对。
是啊,所以呢?
即使国内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的类星体,柴米油盐的价格不会涨跌,“迫在眉睫”的高考也不会有政策变化。比起生活中琐碎烦恼,那颗数百亿光年之外的星星更似一个渺茫而不切实际的存在。
人寰与远星,一个拥挤而寂寞,一个安静却耀眼;如同噪音与音乐,热烈之于沉默。
有人的地方便有噪音。不必说吵闹的酒吧、拥挤的不夜城,真正的噪音往往出现在我们心里——自大、骄傲、嫉妒、后悔,甚至于一次小小测试,一件衣服,也往往能引发攀比。我们当然知道音乐的美妙,可当音乐无法给我们足够的武装时,我们便也沉浸在了这满世界的噪音之中。执着于眼前的虚荣浮华,恰似执着于灯光之中,却忘了抬头看看星空。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全城停电,人们站在没有光污染的世界看到了被遗忘很久的星空,那些星星突然发亮,美得耀眼。人们甚至怀疑是突然发亮的星星“攻击”了城市。其实那些闪烁的星星,原本都有极耀眼的光,但因距离太远,几十上百亿光年的路程,耗尽了全部气力,最终,被这不值一提的城市之光盖过。而即使我们偶尔在没有雾霾的天空中望到了它们的踪影,伴随的也往往是沉默。
这是“理智”的沉默,是日复一日的噪音让我们戴上的耳塞或者墨镜。对丑恶沉默、对不公沉默,同时也对美沉默。老奶奶倒地时我们需要沉默,否则会徒惹是非;有人插队时我们需要沉默;当然,看到汽车违停时我们更需要沉默,不然岂不是“读书读傻了”。可某些方面我们与星星的命运其实是相似的——我们的生命总是在流逝,星星的质量也一直在无声无息地亏损,它一直在燃烧自己放出光亮,最终坍缩成为永恒的黑洞。那颗430万倍于太阳的星体,仍然在数万亿年的生命中燃烧从未停息;那么渺小如人类,如果不能燃烧生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又何尝有过存在的意义呢?
在人寰中我们趋向于噪音与沉默,可在星辰中我们学会的却是永恒的平静与燃烧。噪音中的我们像是在太阳下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离我们很近,但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火柴而忽视那颗太阳;沉默中的我们又像盒里的火柴,选择阴暗潮湿,同时也失去了以一己之力对抗宇宙之光的机会。木心先生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身处人寰中的我们,偶尔仰望浩渺星空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与那些数百万于太阳的伟大存在相比,财富、名利、人脉和成绩比不上彗星擦肩而过时裙摆褶皱里落下的一粒尘埃,不值一提;而我们所谓的沉默,又多么愚蠢。
在人寰中眺望一颗远星,热烈而安静。
后记:
街上之人,不识得天上的星星。——爱默生
点评
新颖的立意加上最后爱默生的话语,让我们对自己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陌生感。作者仿佛更是站在宇宙的角度俯瞰整个人寰,我们对遥远的一颗星的冷淡,其实也可以观照出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麻木。我们所重视的、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恰恰反映出我们的狭隘与短视,我们所崇尚的理智又恰好折射出入性中的自私。与浩瀚的宇宙星辰相比,我们始终是渺小的,无论是在实体还是哲学层面,人类目前似乎仍然没有骄傲的资本。作者用通篇对比的手法,同时运用许多充满奇思妙想的比喻,对人类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恩,而反思的背后,其实深藏着对这颗星球的爱与悲悯。
它们有理由远远地避开我们人寰。
——题记
知道么,北大天文系教授吴学兵的论文上了Nature封面推荐!!!
我兴奋地在这句话后添了一连串感叹号,对话框那头原本的喋喋不休却沉默了。良久,传来一句,所以呢?
我愣住了,竟然无言以对。
是啊,所以呢?
即使国内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的类星体,柴米油盐的价格不会涨跌,“迫在眉睫”的高考也不会有政策变化。比起生活中琐碎烦恼,那颗数百亿光年之外的星星更似一个渺茫而不切实际的存在。
人寰与远星,一个拥挤而寂寞,一个安静却耀眼;如同噪音与音乐,热烈之于沉默。
有人的地方便有噪音。不必说吵闹的酒吧、拥挤的不夜城,真正的噪音往往出现在我们心里——自大、骄傲、嫉妒、后悔,甚至于一次小小测试,一件衣服,也往往能引发攀比。我们当然知道音乐的美妙,可当音乐无法给我们足够的武装时,我们便也沉浸在了这满世界的噪音之中。执着于眼前的虚荣浮华,恰似执着于灯光之中,却忘了抬头看看星空。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全城停电,人们站在没有光污染的世界看到了被遗忘很久的星空,那些星星突然发亮,美得耀眼。人们甚至怀疑是突然发亮的星星“攻击”了城市。其实那些闪烁的星星,原本都有极耀眼的光,但因距离太远,几十上百亿光年的路程,耗尽了全部气力,最终,被这不值一提的城市之光盖过。而即使我们偶尔在没有雾霾的天空中望到了它们的踪影,伴随的也往往是沉默。
这是“理智”的沉默,是日复一日的噪音让我们戴上的耳塞或者墨镜。对丑恶沉默、对不公沉默,同时也对美沉默。老奶奶倒地时我们需要沉默,否则会徒惹是非;有人插队时我们需要沉默;当然,看到汽车违停时我们更需要沉默,不然岂不是“读书读傻了”。可某些方面我们与星星的命运其实是相似的——我们的生命总是在流逝,星星的质量也一直在无声无息地亏损,它一直在燃烧自己放出光亮,最终坍缩成为永恒的黑洞。那颗430万倍于太阳的星体,仍然在数万亿年的生命中燃烧从未停息;那么渺小如人类,如果不能燃烧生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又何尝有过存在的意义呢?
在人寰中我们趋向于噪音与沉默,可在星辰中我们学会的却是永恒的平静与燃烧。噪音中的我们像是在太阳下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离我们很近,但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火柴而忽视那颗太阳;沉默中的我们又像盒里的火柴,选择阴暗潮湿,同时也失去了以一己之力对抗宇宙之光的机会。木心先生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身处人寰中的我们,偶尔仰望浩渺星空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与那些数百万于太阳的伟大存在相比,财富、名利、人脉和成绩比不上彗星擦肩而过时裙摆褶皱里落下的一粒尘埃,不值一提;而我们所谓的沉默,又多么愚蠢。
在人寰中眺望一颗远星,热烈而安静。
后记:
街上之人,不识得天上的星星。——爱默生
点评
新颖的立意加上最后爱默生的话语,让我们对自己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陌生感。作者仿佛更是站在宇宙的角度俯瞰整个人寰,我们对遥远的一颗星的冷淡,其实也可以观照出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麻木。我们所重视的、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恰恰反映出我们的狭隘与短视,我们所崇尚的理智又恰好折射出入性中的自私。与浩瀚的宇宙星辰相比,我们始终是渺小的,无论是在实体还是哲学层面,人类目前似乎仍然没有骄傲的资本。作者用通篇对比的手法,同时运用许多充满奇思妙想的比喻,对人类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恩,而反思的背后,其实深藏着对这颗星球的爱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