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第一大事”的勇气与精神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3683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中国最大的事?我认为是“三农”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学写得最多而又最难写的题材?我认为是中国的农耕文化与农民心理。什么人能把中国这件最大、最重要的事写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农民的事情是可以成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中国作家的。很多优秀的中国作家都尝试过这种题材的写作,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有人仍在努力之中。我知道,中国作家永远会在这个领域里努力,因为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文人们不变的情怀。
  当打开这部由高艳国、赵方新创作的《中国农民书——“土豆大王”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时,我的心一下亮堂了。这部既拥有世俗体温,又极富精神内蕴的长篇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下了梁希森这样一位非典型企业家、非典型农民传奇而跌宕的人生历程,并依循其戏剧化的命运轨迹,观照了城镇化背景下農民的艰难蝶变、乡村社区建设的文化生态,以及主人公梁希森在推进新农业发展中种种不为人知的艰辛苦涩和钉子般的愚公精神。
  此书共分天卷、地卷、人卷三大篇章。古语有云:《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三才先有天,后有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作者将文本结构为天、地、人三卷是颇有深意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在“天卷”中,作者描述了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园的一战功成,讲述了这位从鲁西北黄土地上走出的已近不惑之年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凭着韧劲、智慧和胆识走向成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在“地卷”中,处于人生财富巅峰的梁希森并没有在地产界继续扩张,而是将关注点转向了养育他的故乡,他想带动父老乡亲一同致富,想“让梁锥人的脑壳敞亮敞亮”,于是他开始了梁锥新村的建设。作者细细摹写了乡野细民面临新鲜事物既向往又抵触的矛盾心理,写了梁希森这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旧村改造行为的意义,走笔沉实,间或点缀颇有谐趣的民间轶事,在喜乐悲欣中记录下村野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人卷”中,梁希森盯上了鲜有人问津却能利国利民的脱毒马铃薯育种产业,不惜财力建起了国家级实验室、中国首个马铃薯博物馆,并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寻找最适合马铃薯育种的环境,在遭遇事业寒潮、资金短缺、几近破产的时刻,卖房卖车也坚持不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希森薯业集团以诚信和坚持在市场上立稳了脚跟。
  《中国农民书》在艺术创作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作者将人事的细微内蕴贴合在文本叙事潜流的细部,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梁希森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使得整个文本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质和民间气息。再比如,在梁希森形象的塑造中,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描写方法,而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巧加点染,如开篇:“一辆黑色红旗轿车开来,车门开处,一位身披灰黑色大氅、背头、略微发福的中年人吸着烟弓身钻出,人群像接到指令一样安静下来。中年人的面貌颇有女相,浓眉细目,高鼻梁,阔嘴巴。”寥寥几笔就将梁希森精明、霸气又朴实、宽厚的特点写了出来。此书语言质地结实硬朗,在平实化叙述的过程中,力求文本表意的口语化,作品言说的罅隙时见方言、谚语、俚语的穿插点染。文中的乐陵乡野风味的小调《大实话》也颇有味道。
  高艳国曾对我说:“我只想讲述一个中国农民的梦想。”看完这部作品,我觉得他实现了这一梦想。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4022”。  这是2017年全国各地举办会展场次的总量。  如果用“4022”除以“365”——每天,约11场会展在全国各地举办。  为啥大家都热衷举办会展?  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会展经济的深度价值并不在于“收门票钱”和“出租场地”——  “倾城”之力  ——通过举办会展,可以快速聚集大量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以此创造商机、带动产业、提档经济,甚至推动
编者按: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实施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
【编者按】  金秋,阳光灿烂。  此时,重庆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市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市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CQDK全媒体记者奔赴各区县深度贫困乡(镇)开展蹲点调研采访,聆听大地心跳,听取群众呼声,记录下脱贫攻坚一线最真实、最鲜活的样本,记录下贫困地区驻村帮扶干部的奉
3月25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今年我市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把稳政治方向、实践方向,强化攻坚意识、压实攻坚责任,全力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唐
当前,重庆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构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三位一体”格局,加快完善产业与应用互促共进、技术与人才紧密衔接、制度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五大体系”建设是实现干部成长成才的科学途径,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较强的工程,组织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抓好“五大体系”建设,真正把全国、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突出政治素质,抓实教育培训。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筑牢信仰之
【党员干部】  在普天同庆、举世瞩目的盛大节日来临之际,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对新中国说两句心里话:第一句,喜看70年沧桑巨变,泽被人民生活真幸福。得益于党的光辉照耀和祖国的坚强呵护,昔日黔江最贫困的乡村都通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日子越过越红火,即将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二句,礼赞70载辉煌历程,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新时代祖国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
我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和睦融洽、互敬互爱。我的家,承载着三代军旅情,延续着三代重医缘。  我的爷爷,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热血青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心,13岁从军,参加抗日战争。  我的父亲从小随着父母走南闯北,从咿呀学语起,“军人的孩子”便烙印在他的血脉里。15岁时,他扛起了父辈的重任,用血脉将军魂传承。  我的母亲,在她懵懵懂懂的少女时代,同样被父辈身着军装挺拔威武的样子所吸引,果断选择
公租房是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保障广大中低收入群众住有所居的德政善举。重庆公租房由于规模相对较大、人员相对集中、来源结构背景多元化,代表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公租房的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以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可以对未来的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
2018年1月3日深夜,开州区大进镇年华村村委会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两户贫困户饮水水源已找到,道路施工正紧锣密鼓进行,协调区国土房管局与施工方进一步完善年华村2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和加宽排水沟问题,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办妥……”  忙碌了一天的沈小将整理着最近的扶贫工作记录。作为年华村的“第一书记”,从2017年9月驻村以来,他的微信朋友圈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几乎全是他和同事带着群众脱贫致富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