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品源于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富有情趣,育人于简短的故事描述中,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觉得这类作品在当今的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不太适合儿童阅读
只要留意,不难发现,小学教材中的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太适合儿童阅读。选文有的缺乏时代感,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而且偏离年级特点;有的过多地强调教育性,使得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审美性;有的缺乏童趣,过于抽象,经不起推敲;有的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
不能否认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精品,经久不衰,是文化瑰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适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的生活与我们那个时代已大不相同,无论从生活环境、精神生活到理想愿望都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还是老套的儿童作品从思想内容上违背了现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对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影响。
二、教师对儿童文学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儿童文学的文体范围特别广泛,各种文体的内部特征及其重要性不尽相同。例如,童话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有浓重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儿童小说则是为少年儿童所喜欢,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并且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小说,同时应该具有人物、情节、环节这三要素。儿童散文篇幅短小、文情并茂,以真人真实为素材,真实地抒发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对儿童文学作品之间不同文体特征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作为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教师,有的对此并不十分明晰。此外,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风格都能帮助教师很好地理解文章以及创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等活动。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内容给予关注和掌握,这也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要成分。而目前教师阅读量偏低,不容乐观。
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还处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状态,也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当然就不利于发挥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尽管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作为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自主阅读——尊重学生感受。
教儿童文学作品,我们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老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大胆地打破传统,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窦老师的做法,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当然前提是合理,合乎道德。
第二,诵读——体会文学语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又是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学的语言美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朗读,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诗和散文最适合这一形式。
第三,表演——感受文学形象。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寓言和童话最适合采用表演的方法。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不太适合儿童阅读
只要留意,不难发现,小学教材中的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太适合儿童阅读。选文有的缺乏时代感,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而且偏离年级特点;有的过多地强调教育性,使得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审美性;有的缺乏童趣,过于抽象,经不起推敲;有的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
不能否认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精品,经久不衰,是文化瑰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适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的生活与我们那个时代已大不相同,无论从生活环境、精神生活到理想愿望都可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还是老套的儿童作品从思想内容上违背了现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对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影响。
二、教师对儿童文学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儿童文学的文体范围特别广泛,各种文体的内部特征及其重要性不尽相同。例如,童话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有浓重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儿童小说则是为少年儿童所喜欢,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并且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小说,同时应该具有人物、情节、环节这三要素。儿童散文篇幅短小、文情并茂,以真人真实为素材,真实地抒发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对儿童文学作品之间不同文体特征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作为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教师,有的对此并不十分明晰。此外,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风格都能帮助教师很好地理解文章以及创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等活动。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内容给予关注和掌握,这也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必要成分。而目前教师阅读量偏低,不容乐观。
如果教师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还处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状态,也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当然就不利于发挥儿童文学的功能和作用。
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尽管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作为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自主阅读——尊重学生感受。
教儿童文学作品,我们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老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大胆地打破传统,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窦老师的做法,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当然前提是合理,合乎道德。
第二,诵读——体会文学语言。
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又是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学的语言美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朗读,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儿童诗和散文最适合这一形式。
第三,表演——感受文学形象。
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卢梭)。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寓言和童话最适合采用表演的方法。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