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养老金投资目前主要限定于存银行和买国债,年平均收益率不到2%,远低于经济和收入增长速度。过去十多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也已超过2%,养老金价值正面临缩水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养老金收支缺口开始显现,财政补贴养老金的压力正不断加大。无论从跑赢通货膨胀、分享经济增长收益的角度,还是从弥补收支缺口、做实个人账户的角度,养老金投资多元化都是大势所趋。养老金入市已经不是入不入的问题,而是投什么、怎么投的问题。
作为一种追求未来现金流能与债务支出准确匹配的收入保障制度,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面临三个维度的约束:一是风险控制,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风险规避程度要强于一般投资基金;二是获取收益,要战胜通货膨胀实现保值增值;三是期限匹配,或者称流动性约束,在投资的同时要能满足养老金付现的需求。三种约束也是养老金管理要同时实现的三个目标,三个目标往往存在内在冲突:获取更高的收益意味着要承担额外的风险,控制风险势必限制赚取收益的能力,期限上严格的付现需求也影响了投资行为的连续性。对养老金投资必须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管理,才能在三个目标之间完成平衡取舍。
投资组合管理的魅力就在于能在投资者合意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或者在投资者期望的收益水平下有效降低风险。投资组合管理要靠在众多市场无风险、有风险的资产之间进行选择配置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金投资可以配置风险大小不一的一揽子资产,涵盖银行存款、国债、中长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等。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资产配置对象包括公司股票、股票基金、平衡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英国的养老金除了存放银行、购买债券,甚至有高达15%的资金投资于中小盘股票、不动产、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因此,我国养老金入市并不仅限于“入股市”,而应当是在原来存银行和买国债的基础上,根据获取收益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尤其包括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中低风险产品。安全是养老金投资的首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债券仍将是整个组合的重心所在,其他风险资产比例可以视风险承受能力、付现需求和宏观环境变化有所增减。
股票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但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眼下股票市场处于低位,被称为“万业之母”的银行,股票市盈率都不过5、6倍,固然有利于投资建仓。但是,养老金投资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的抄底、赚一票算一票,数额庞大的养老金入市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持续的投资过程,需要的是能带来长期稳定回报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能否提供长期稳定回报与制度基础完善程度息息相关。在一个制度建设不完善的股市里,即使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也只能是投资者短期趋势投资高抛低吸的工具,根本不适合有长期价值投资和期限匹配需求的养老金进行投资操作。很多专家学者对养老金入市心存疑虑,恰恰缘于对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顾虑。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完善的情况下,不管股市繁荣还是低迷时期,有良好投资价值的被市场低估的股票都值得投资。好在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打击内幕交易、创业板退市等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完善的举措正加紧实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外部环境也正日趋优化。
2012年3月广东省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1000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标志着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探索入市的新思路,开始委托专业机构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管理养老金限于存银行和买国债,在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方面并无太多经验,只能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委托管理将成为今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要模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有成功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经验,但地方政府掌控的数额庞大的养老金不可能全部都委托它来管理。统一一家管理易导致因投资操作风格一致带来的风险完全集中,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投资绩效提高。除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需要更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参与其中。既可以是转型升级的现有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是新设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丰富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有利于形成养老金投资机构的优胜劣汰制度,更好地完成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随着养老金资产缩水风险越来越严重、现收现付压力越来越大,以后一旦收支缺口完全扩大,留给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操作空间将越来越小。从中央到地方各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谋篇布局,积极做好养老金入市这篇事关长远的文章,刻不容缓。首先要加速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革與完善,加速向投资市场本质回归,增强全社会对建立养老金入市制度的信心。同时,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养老金组合管理提供丰富多样的备选资产,达到有效分散风险的目的。再者,要培育和壮大更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必须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完善的运营机制、专业化的投资技能、良好的市场口碑。最后,针对养老金委托管理模式,建立投资决策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公正有效的问责机制、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投资绩效评估机制。
作为一种追求未来现金流能与债务支出准确匹配的收入保障制度,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面临三个维度的约束:一是风险控制,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风险规避程度要强于一般投资基金;二是获取收益,要战胜通货膨胀实现保值增值;三是期限匹配,或者称流动性约束,在投资的同时要能满足养老金付现的需求。三种约束也是养老金管理要同时实现的三个目标,三个目标往往存在内在冲突:获取更高的收益意味着要承担额外的风险,控制风险势必限制赚取收益的能力,期限上严格的付现需求也影响了投资行为的连续性。对养老金投资必须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管理,才能在三个目标之间完成平衡取舍。
投资组合管理的魅力就在于能在投资者合意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或者在投资者期望的收益水平下有效降低风险。投资组合管理要靠在众多市场无风险、有风险的资产之间进行选择配置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金投资可以配置风险大小不一的一揽子资产,涵盖银行存款、国债、中长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等。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资产配置对象包括公司股票、股票基金、平衡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英国的养老金除了存放银行、购买债券,甚至有高达15%的资金投资于中小盘股票、不动产、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因此,我国养老金入市并不仅限于“入股市”,而应当是在原来存银行和买国债的基础上,根据获取收益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尤其包括公司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中低风险产品。安全是养老金投资的首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债券仍将是整个组合的重心所在,其他风险资产比例可以视风险承受能力、付现需求和宏观环境变化有所增减。
股票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但养老金进入股市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眼下股票市场处于低位,被称为“万业之母”的银行,股票市盈率都不过5、6倍,固然有利于投资建仓。但是,养老金投资不能寄希望于一两次的抄底、赚一票算一票,数额庞大的养老金入市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持续的投资过程,需要的是能带来长期稳定回报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能否提供长期稳定回报与制度基础完善程度息息相关。在一个制度建设不完善的股市里,即使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也只能是投资者短期趋势投资高抛低吸的工具,根本不适合有长期价值投资和期限匹配需求的养老金进行投资操作。很多专家学者对养老金入市心存疑虑,恰恰缘于对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顾虑。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完善的情况下,不管股市繁荣还是低迷时期,有良好投资价值的被市场低估的股票都值得投资。好在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打击内幕交易、创业板退市等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完善的举措正加紧实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外部环境也正日趋优化。
2012年3月广东省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1000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标志着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探索入市的新思路,开始委托专业机构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管理养老金限于存银行和买国债,在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方面并无太多经验,只能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委托管理将成为今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要模式。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有成功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经验,但地方政府掌控的数额庞大的养老金不可能全部都委托它来管理。统一一家管理易导致因投资操作风格一致带来的风险完全集中,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投资绩效提高。除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需要更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参与其中。既可以是转型升级的现有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是新设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丰富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有利于形成养老金投资机构的优胜劣汰制度,更好地完成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随着养老金资产缩水风险越来越严重、现收现付压力越来越大,以后一旦收支缺口完全扩大,留给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投资操作空间将越来越小。从中央到地方各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谋篇布局,积极做好养老金入市这篇事关长远的文章,刻不容缓。首先要加速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革與完善,加速向投资市场本质回归,增强全社会对建立养老金入市制度的信心。同时,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养老金组合管理提供丰富多样的备选资产,达到有效分散风险的目的。再者,要培育和壮大更多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必须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完善的运营机制、专业化的投资技能、良好的市场口碑。最后,针对养老金委托管理模式,建立投资决策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公正有效的问责机制、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投资绩效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