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使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恢复优良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手术时长与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明显优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
  关键词: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
  四肢创伤骨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由诸多因素导致,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机体活动[1]。一般情况而言,手术治疗过后大多数患者能够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骨不连的不良情况,进而较大程度影响愈合,并对其正常的运动与生活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提升患者的愈合水平[2]。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式。然而相关的临床实践证明,不同的治疗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文山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为40~46岁,平均年龄为(43.22±2.91)岁;肱骨骨折24例,股骨骨折10例,胫骨骨折11例。试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40~47岁,平均年龄为(43.90±2.13)岁;肱骨骨折23例,股骨骨折9例,胫骨骨折1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均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研究内容。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血液疾病;②存在较为严重的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患者实施全麻,操作人员辅助患者采取卧位,待成功地对患者实施麻醉后于患肢部位进行切口,长度为10~12 cm,之后依次对肌肉组织予以剥离,以便能够充分暴露出骨折部位。剥离骨不连部位的骨膜,之后打通髓腔,对骨折部位的长度进行精准测量,以便对事先准备好的加压钢板进行同等长度的截取,将其放置于患部的张力侧。依据实际体质量情况使用适宜的皮质骨螺钉。最后对患者进行植骨与加压操作,并且在术后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良好的缝合。
  试验组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患者实施全麻,操作人员辅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于患肢部位进行切口,长度为8~12 cm,之后依次對肌肉组织予以剥离,以便能够充分暴露出骨折部位。对骨不连部位的硬化组织与瘢痕等进行彻底地清理与修复,形成梯形截面的横断面,使用骨刀凿除硬化的骨质。然后使用扩髓器进行扩髓操作,以便能够将髂骨块植入至骨不连部位,使用C型臂进行检测。当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时,使用锁髓内钉予以良好的固定。对手术部位进行有效清理并放置引流管,最后对切口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情况。②骨折恢复优良率情况,具体标准如下:优,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恢复,骨折部位未存在压痛与叩击痛,恢复正常活动;良,治疗后骨折部位轻微疼痛,且经过X线检查提示有骨痂产生;差,治疗后仍存在明显的疼痛,且肢体活动存在障碍。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与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长与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优良率比较
  对照组的骨折恢复优良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临床中主要使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然而由于受到诸多不良因素影响,术后易出现骨不连的情况,导致患者产生较强的疼痛感,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消除骨不连、缓解疼痛的关键[4]。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式。
  由临床实践可知,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法具有耗材少、操作简便的特点,然而此种方式将会增加患者出血量,为有效地减少出血量,需要于骨折端外侧位置进行良好的固定,因而将会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进而导致加压钢板产生的作用力不断减弱[5]。除此之外,当对患者进行后期处理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再次出现骨折等不良情况。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弹性固定技术治疗方式,通过临床实践可知,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对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的缺陷进行弥补,并且还能够对骨痂形成有效的刺激,在远端与近端进行相应的加压,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6]。通过结果可知,患者的相关术中与术后指标明显较优,骨折恢复优良率明显较高,原因在于该种手术方式的生理应力效果较好,具有较低的弯曲应力,进行加压操作后,能有效避免骨折部位发生移位或旋转,从而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同时能够提升骨折恢复优良率,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巩向东,杨坤.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5):83-85.
  [2]刘沛,余良艳.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4):108-110.
  [3]邢犇.基于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比较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9):75-76.
  [4]胡瑞明.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3):1904-1905.
  [5]陈以圣.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1):143-144.
  [6]张有文.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J].智慧健康,2018,4(30):141-142.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 探讨分析主角式教学模式在妇科肿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妇科肿瘤临床实习的54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7名。参照组学生按照传统带教模式进行临床实习教学,试验组则按照主角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习教学。实习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实习效果,并调查两组学生的实习教
摘 要:数字医疗知识库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基于知识的系统。这类知识库通常由病因、病状及医疗案例组成,依靠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汇总分析,找到联结点,使得对相关知识及病例查询的便捷并辅助医生决策。数字医疗知识库的建设对于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认为应首先做好数字医疗知识库的顶层设计,其次应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重视用户、行業等多方面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摘 要:目的 分析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诊断方法和抢救成功率。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闭合性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以及CT扫描三种检查方式中一种进行早期诊断,诊断结果与术中病理实际诊断结果相比,比较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统计患者治疗方式及抢救成功率,对未抢救成功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
摘 要:目的 探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LC)止点撕脱骨折中实施关节镜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PLC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观察组(30例,采用关节镜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切口Ⅰ期切口愈合率均为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