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复苏是西方的噩梦?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pa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与中国出口的好转在欧美国家眼中未必是好事,欧美证券市场在短暂的上涨之后的震荡下跌也印证了这一点。
  
  1月初公布的中国进出口数据好于市场预期,这让西方经济界人士担忧全球经济更加不平衡,而昔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天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呼吁与中国打贸易战,以挽救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去年12月,中国出口出现14个月以来首次增长,增长率高达17.7%,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15.9%,对欧盟出口增长10.2%,远超经济学家们此前预测。同时,进口也大幅增长,飙升5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经济数据低迷不振。
  现在西方需要担心的不是中国的出口,而是东亚经济圈与欧美经济圈的碰撞。
  目前,在亚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内生的经济圈。中国需求拉动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这使澳大利亚等国的股市大涨。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12月出口大涨,显示这些东亚国家在中国的带领下,已经回到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进入复苏状态。
  亚洲经济圈中的出口主导国一个共同的绝招是压低汇率。日本为了挽救经济还将继续推行低价日元政策。日本新任财务大臣菅直人表示,考虑到日元对经济的影响,希望日元走贬,并将携手日本央行一道令日元达到恰当价位。
  很不幸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出口主要面向中国,而中国出口主要指向地是欧美,虽然近期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但这些市场惟欧美马首是瞻,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果欧美市场不振,其他市场难以支撑。
  西方无法形成完整的经济圈,欧洲的奢侈品与美国的高科技尚不足以支撑西方经济,相近的产业链条使欧美之间无法形成上下游的有机市场。他们本可以向东亚出口技术与资金,却害怕东亚会因此获得经济主导权,而给自己划定了严格的界限,西方经济因此坐困囚牢。
  一度西方试图输出标准抵抗东方产品的袭击,他们设置绿色壁垒,发起越来越多的贸易战。不过,由于东西方成本相差悬殊,因此提高20%的关税无济于事。并且,西方也有反对者,那些受惠于全球化进程的商人,是欧美重商主义政策强有力的挑战者。
  现在,西方还有两招未用,而这两招都会遭到东亚国家的殊死抵抗。
  第一招是逼迫东亚国家汇率升值,事实上,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再次与美元挂钩,终止了升值的步伐。而日本“广场协议”阴影犹在,日元汇率升值是日本经济当然更是日本政客的噩梦。如今美国经济略有回暖,而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居然大肆派发花红,只有傻瓜此时才会继续维持高汇率。日本政府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压低汇率与利率,最终将使日元重新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套利交易货币。
  第二招是设置碳关税。基于日本在低碳技术上的领先程度,这回日本与欧美等国站到了同一阵营,但哥本哈根会议基本无功而返,将来恐怕得进入一对一谈判的局面,如欧盟设置航空业的低碳标准,与全球各国航空公司进行点对点的谈判。这种做法成本高昂,并且具有双刃剑的杀伤力——中国完全可以针对欧盟的航空公司,以任何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制订同等程度的税收——成本高昂的交易从来不能持久。
  东亚与欧美之间,东亚内部、欧美内部,形成非常复杂的博弈图谱。正因为如此,东亚与中国出口的好转在欧美国家眼中未必是好事,欧美证券市场在短暂的上涨之后的震荡下跌也印证了这一点。
  谈判进入僵局,各方严守底线,贸易战必然会增加,而中国可能会在经济复苏一段时间后略微提升人民币汇率,利用越来越多的外汇购买西方的资产。
  在拉据战中,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各经济区之间的内部协作会加强,不管是东亚经济圈,还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都印证了区域经济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近邻是仇敌这一俗语会被改写,近邻会被经济利益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这比所谓的外部同盟要可靠得多。
  (作者系知名财经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其他文献
通过对黑河市绿化土壤进行采样分析,评价其土壤肥力状况,为土壤改良和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从Netware到Windows NT Server的迁移是通过NWCONV.EXE迁移工具来实现的,被迁移的对象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户账号和组账号;另一部分是文件和目录。因此整个迁移过程也分两步
如果2640元不可能维持一个城镇人口一年的基本生活,那么官方的CPI则应该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在论及2010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时,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乐观的,境外投资银行一般认为在2%-2.5%左右,国内的预期则在3%-3.5%左右,其中第三季度可能达到当年高点。按照通行的标准,CPI的增幅大于3%时,就可以算为通货膨胀;而当CPI的增幅大于5%时,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2009年底
坐在《英才》记者对面,UT斯达康CEO卢鹰回忆起当年那个突如其来的“邀约”电话,当时他第一反应是,不去趟这浑水。  第二次思索的结论是,算了吧,实在受不了创业的艰苦,能躲一躲吗?  第三次、第四次……  当时的UT斯达康,按照圈内人的说法是,已经“烂到心”了。从“小灵通时代”的光环褪去之后,战略失衡、行贿丑闻、高层动荡等持续重创,让外界已经忘记这曾是一家市值超过思科的上市公司。  直到2010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