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推广和应用3G技术到高校图书馆的话题被许多学者广泛谈及,作为连接两个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因特网和手机通讯业的结合,毋庸置疑,3G技术将给高校诸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改变。但是,当前3G技术在全国范围的高校图书馆内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技术层面考虑,3G技术较之以往的2G,2.5G技术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主体的大学生在利用手机上网索取信息方面较之其他人群更为普遍和具有优势,但是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在高校图书馆内广泛推广和应用3G技术,将面临从上到下的一系列阻力,其实际可操作性值得怀疑;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成本和可以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上述几个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一、从制度角度考虑高校图书馆在推广3G技术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当前,中国高校的主体是公立大学,高校图书馆只是高校的一个分支机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这在客观上使得其在推广包括3G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时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不管近来广大中国老百姓对子女上大学的偏好发生了多少变化,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方面还是占有绝对意义上的主动地位。生源的质量虽然会有所差异,但生源的数量短期内不会成为广大高校担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教学上的竞争力的差异并不会直接反应在高校的盈利水平的差别上。当然对构成高校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的改进也不会成为各管理者日程表上的必选项。具体原因如下:
(一)来自高校管理层的阻力
前已述及,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上的差异不会对等地反应在高校盈利的差别上,这就导致其行为选择与商业组织有本质的差异。商业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动力去推广3G技术,因为它可以方便读者,吸引更多的顾客,并直接转化为图书馆当期和未来的盈利。
高校的管理者在推广3G技术方面将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决定在其图书馆推广并应用3G技术,无疑会需要承担大量的前期成本投入。之后,对相应部门员工的配套技术培训和日后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虽然这的确会大大提高图书馆日后的运营效率,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和索取信息,惠及读者不计其数,但是对管理层来说,其影响却并不显著。假设高校管理层决定不对图书馆进行改革,将节省一大笔资金投入,而作为整个高校的管理者,这笔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直接转换成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直接支配的资金,拥有更多的资金支配权,即使完全不为自身谋取利益,也将极大地增加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校内事务决策上的话语权,从其自身效用函数考量,无疑是具有正效用的。因此,与其自身承担成本让他人享受利益,当然不如自己支配资源,扩大自身的权限更符合逻辑,引用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我们说在图书馆投资3G技术上,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是具有收益的“外部性”的。因此不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升级,将会是更合理的选择。因此,单纯从决策层角度考虑,由于存在收益的“外部性”,决定了短期内在图书馆推广3G技术很难实现
(二)图书馆内部的阻力
由于高校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运营个体,而是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因此图书馆的经营目标,必须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个总目标。但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是,这一看似“大公无私”的制度设计,却产生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畸形治理结构,而这一治理结构的特点又客观上形成了目前在推广3G技术方面的强大阻力。
1.高校图书馆畸形治理结构形成的原因
虽然上面曾经提到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能直接与学校的盈利能力挂钩,但是如果把管理者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当做目标函数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学校的管理者同样有动力去维护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为这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管理者在其任期内的社会认可度,直接与学校的声誉挂钩。如果把管理者的任期问题考虑在内,他们无疑更加重视学校的科研水平。因为教学质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而科研水平在短期内就可以通过诸如论文和科研成果等的形式显现出来,而这又直接与校内的专家、学者的水平、数量和工作投入程度有关。因此管理层不但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还会通过各种福利措施留住这些人才,使他们安心工作。此时,为高水平学者的配偶提供校内的工作岗位就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筹码,而图书馆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承担着大量的为教师配偶及子女解决工作的任务,其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必定会受到诸多限制,同时其用工制度也会与其它商业组织存在诸多差异。因为存在此类“政策性任务”的压力,图书馆员工的工资水平和升迁与否并不能完全按照其自身的能力和贡献度衡量。因此这种畸形的内部治理结构必定会影响员工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
2.畸形治理结构所形成的阻力
首先,人员平均知识水平不高会限制其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3G技术也不例外。
其次,由于应用3G技术并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效率并不会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反而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参加学习和培训,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员工福利水平上的损失。所以在面对诸如3G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时,其内部员工包括领导,会产生普遍的抵制情绪。要克服这种来自内部的阻力只能依靠高层的推动,但是上文已经论证了学校高层在处理此问题上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这种来自图书馆内部的阻力也是在推广3G技术时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使得其可行性值得怀疑
前面曾提到,在图书馆推广并应用3G技术必定需要大量的前期成本投入,但事实上这似乎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改革带来的隐性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3G技术所带来的效率增量的价值是否能够弥补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问题。
(一)技术革新的隐性成本
事实上,在推广3G技术过程中,除了设备的引进和日常维护,以及员工培训成本这些显性成本之外,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大量隐性成本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例如一旦3G技术导致某些老员工在技术革新中掉队,就会客观上产生一个所谓的职务安置问题。而为了采用新技术可能引发的对馆内人员做大面积的调整的后果通常不会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
在大量雇佣新人,同时又不能辞退老员工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图书馆内部的冗员问题。而在技术升级后事实上无事可做的老员工在既有的工资制度下却可以享受更高的薪酬待遇的事实,极易引发严重的内部矛盾。这种付出与收益的不对等的局面会极大地打击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态度百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打破图书馆内原本稳定的激励机制,造成管理的混乱,效率损失将难以计量。
(二)3G技术带来的短期回报不足以弥补其引发的成本
面对巨大和显性成本投入和潜在的隐性成本风险,推广3G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利益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虽然从长远考虑,图书馆3G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学子和在校教职员工,但是其短期回报率并不显著。
因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的现状并没有表现出严重影响广大师生借阅和查阅资料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校内图书馆推广3G技术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我们都知道同样一种东西用来“锦上添花”和用来“雪中送炭”在其意义上绝对有天壤之别。现在对图书馆进行3G技术改革其意义更多停留在锦上添花层面。因此,短期来看在成熟的2G技术尚没有达到充分利用之前,我们不应该好高骛远,盲目升级到3G技术,应该就各高校的具体需求做出不同的选择。
总之,虽然,笔者认为当前推广3G技术不是明智之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公立大学的制度设计、包括图书馆的制度设计还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虽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3G技术从投入和成本角度来看,短期内不是理性的选择,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的远期收益,因为从现在的技术发展方向来看3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暂时不需要付出的改革成本将来肯定要付出,虽然技术成熟后的推广成本可能小于当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上面提到的公立大学在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存在的阻力,将有大批莘莘学子整体为其埋单,因此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制度的缺陷,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邓玲,3G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学刊,2010(7)
[2]龙朝阳,王灵,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图书馆论坛,2008(6)
从技术层面考虑,3G技术较之以往的2G,2.5G技术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主体的大学生在利用手机上网索取信息方面较之其他人群更为普遍和具有优势,但是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在高校图书馆内广泛推广和应用3G技术,将面临从上到下的一系列阻力,其实际可操作性值得怀疑;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成本和可以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上述几个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一、从制度角度考虑高校图书馆在推广3G技术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当前,中国高校的主体是公立大学,高校图书馆只是高校的一个分支机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这在客观上使得其在推广包括3G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时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不管近来广大中国老百姓对子女上大学的偏好发生了多少变化,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方面还是占有绝对意义上的主动地位。生源的质量虽然会有所差异,但生源的数量短期内不会成为广大高校担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教学上的竞争力的差异并不会直接反应在高校的盈利水平的差别上。当然对构成高校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的改进也不会成为各管理者日程表上的必选项。具体原因如下:
(一)来自高校管理层的阻力
前已述及,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效率上的差异不会对等地反应在高校盈利的差别上,这就导致其行为选择与商业组织有本质的差异。商业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动力去推广3G技术,因为它可以方便读者,吸引更多的顾客,并直接转化为图书馆当期和未来的盈利。
高校的管理者在推广3G技术方面将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决定在其图书馆推广并应用3G技术,无疑会需要承担大量的前期成本投入。之后,对相应部门员工的配套技术培训和日后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虽然这的确会大大提高图书馆日后的运营效率,方便广大师生查阅和索取信息,惠及读者不计其数,但是对管理层来说,其影响却并不显著。假设高校管理层决定不对图书馆进行改革,将节省一大笔资金投入,而作为整个高校的管理者,这笔节省下来的资金将直接转换成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可以直接支配的资金,拥有更多的资金支配权,即使完全不为自身谋取利益,也将极大地增加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校内事务决策上的话语权,从其自身效用函数考量,无疑是具有正效用的。因此,与其自身承担成本让他人享受利益,当然不如自己支配资源,扩大自身的权限更符合逻辑,引用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我们说在图书馆投资3G技术上,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是具有收益的“外部性”的。因此不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升级,将会是更合理的选择。因此,单纯从决策层角度考虑,由于存在收益的“外部性”,决定了短期内在图书馆推广3G技术很难实现
(二)图书馆内部的阻力
由于高校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运营个体,而是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因此图书馆的经营目标,必须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个总目标。但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是,这一看似“大公无私”的制度设计,却产生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畸形治理结构,而这一治理结构的特点又客观上形成了目前在推广3G技术方面的强大阻力。
1.高校图书馆畸形治理结构形成的原因
虽然上面曾经提到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能直接与学校的盈利能力挂钩,但是如果把管理者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当做目标函数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学校的管理者同样有动力去维护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为这两个指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管理者在其任期内的社会认可度,直接与学校的声誉挂钩。如果把管理者的任期问题考虑在内,他们无疑更加重视学校的科研水平。因为教学质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而科研水平在短期内就可以通过诸如论文和科研成果等的形式显现出来,而这又直接与校内的专家、学者的水平、数量和工作投入程度有关。因此管理层不但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还会通过各种福利措施留住这些人才,使他们安心工作。此时,为高水平学者的配偶提供校内的工作岗位就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筹码,而图书馆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承担着大量的为教师配偶及子女解决工作的任务,其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必定会受到诸多限制,同时其用工制度也会与其它商业组织存在诸多差异。因为存在此类“政策性任务”的压力,图书馆员工的工资水平和升迁与否并不能完全按照其自身的能力和贡献度衡量。因此这种畸形的内部治理结构必定会影响员工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
2.畸形治理结构所形成的阻力
首先,人员平均知识水平不高会限制其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3G技术也不例外。
其次,由于应用3G技术并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效率并不会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反而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参加学习和培训,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员工福利水平上的损失。所以在面对诸如3G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时,其内部员工包括领导,会产生普遍的抵制情绪。要克服这种来自内部的阻力只能依靠高层的推动,但是上文已经论证了学校高层在处理此问题上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这种来自图书馆内部的阻力也是在推广3G技术时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使得其可行性值得怀疑
前面曾提到,在图书馆推广并应用3G技术必定需要大量的前期成本投入,但事实上这似乎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改革带来的隐性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3G技术所带来的效率增量的价值是否能够弥补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问题。
(一)技术革新的隐性成本
事实上,在推广3G技术过程中,除了设备的引进和日常维护,以及员工培训成本这些显性成本之外,难以用货币计量的大量隐性成本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例如一旦3G技术导致某些老员工在技术革新中掉队,就会客观上产生一个所谓的职务安置问题。而为了采用新技术可能引发的对馆内人员做大面积的调整的后果通常不会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
在大量雇佣新人,同时又不能辞退老员工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图书馆内部的冗员问题。而在技术升级后事实上无事可做的老员工在既有的工资制度下却可以享受更高的薪酬待遇的事实,极易引发严重的内部矛盾。这种付出与收益的不对等的局面会极大地打击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态度百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打破图书馆内原本稳定的激励机制,造成管理的混乱,效率损失将难以计量。
(二)3G技术带来的短期回报不足以弥补其引发的成本
面对巨大和显性成本投入和潜在的隐性成本风险,推广3G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利益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虽然从长远考虑,图书馆3G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学子和在校教职员工,但是其短期回报率并不显著。
因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的现状并没有表现出严重影响广大师生借阅和查阅资料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校内图书馆推广3G技术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我们都知道同样一种东西用来“锦上添花”和用来“雪中送炭”在其意义上绝对有天壤之别。现在对图书馆进行3G技术改革其意义更多停留在锦上添花层面。因此,短期来看在成熟的2G技术尚没有达到充分利用之前,我们不应该好高骛远,盲目升级到3G技术,应该就各高校的具体需求做出不同的选择。
总之,虽然,笔者认为当前推广3G技术不是明智之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公立大学的制度设计、包括图书馆的制度设计还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虽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3G技术从投入和成本角度来看,短期内不是理性的选择,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的远期收益,因为从现在的技术发展方向来看3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暂时不需要付出的改革成本将来肯定要付出,虽然技术成熟后的推广成本可能小于当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上面提到的公立大学在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方面存在的阻力,将有大批莘莘学子整体为其埋单,因此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制度的缺陷,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邓玲,3G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学刊,2010(7)
[2]龙朝阳,王灵,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图书馆论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