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苹果栽植面积逐年增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优势地位日益凸显,苹果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目前果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基地规模化建设步伐慢、阻力大的问题一直以来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县、乡、村基层组织和果业部门发展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
1 问题与原因
1.1 栽植零散,集中连片难,存在“户户为阵”现象
(1)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决定了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个体农户的土地条块分割、优劣远近搭配、单块面积小,果树栽植受制于土地条件制约,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难度大,大多果园形成了分户栽植,管理比较分散粗放。
(2)农村普遍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导致果农组织化程度低,建园不能规范统一。原因有二,一是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发展之初,规模小,资历浅,管理经验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行政干预职能减弱,而组织引导作用普遍不强。
1.2 栽毁问题严重。存在“重栽轻管”现象
(1)低成本导致毁园。基于宏观发展要求,近年来,政府在优势区域投入了较大资金扶助发展苹果产业,农户建园成本相对较低,政府行政引导统一建园后,部分果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经营时,不是采用转包、兑换等正常手段,而是采用了挖树等非正常手段,低成本导致毁园行为更为轻率。
(2)前期效益低是眼光不够长远、追求眼前利益农民毁园的主要原因之一。苹果为经济林,与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苹果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收益时限长,部分群众由于在幼园期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而更愿意毁园栽植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3)套种增收措施不配套毁园。现阶段,大多果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一定经济保障的套种作物模式,导致幼园期仍然以套种小麦为主,而小麦收割期果树又成了机械收割的障碍物,因此,个别群众图方便树、麦一齐割,这种情况已经成了目前毁园最主要的原因。
1.3 建园栽植水平不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1)苗木市场混乱、种苗良莠不齐。从目前苗木市场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育苗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正规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投建的育苗基±也苗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农户单家独户所育苗木往往达不到标准化栽植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监管,部分育苗户提前出圃,抢市抢价,出现了以半成品苗建园现象,甚至有些果农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以苹果籽做为育苗基砧种籽,以次充好,蒙混过关,现在有些新建园已出现了严重的毛根病死树现象,后果十分严重。
(2)建园起点低,标准不高。单纯追求面积增加,规模快速扩大,而对高水平建园重视不够,传统技术、品种运用多,超前发展思路不开拓,滴灌、微灌等节能灌溉设施投建极少,品种选择受制于市场供应,新优品种栽植少,机械化管理建园要求未能充分体现,以致新建园标准较低。
1.4 群众务果积极性不高,存在“上热下凉”现象
由于新果区果农务果经验不足,市场观念不强,综合素质较差,加之20世纪90年代初大面积栽植的果园,由于当时管理技术不成熟,群众务果走了好多弯路,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毁园挖树现象近年来一直延续不断,这一现状严重挫伤了老果农重新栽植的积极性,对新发展果业的果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目前政府部门大力扶持推动,群众被动应付,群众务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
2 对策与措施
2.1 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模化扩张发展新路子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苹果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土地效益意义重大,因此,积极探索规模化建园新路子,尤为重要。一是在土地联产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兑换、租赁经营等方式、扩大单户土地面积,支持农民有序进行土地流转。二是加快土地规模承包经营步伐,鼓励支持专业协会及有资本的大集团、公司投建果园。充分发挥他们的资金优势。三是有效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扶持和鼓励技术人员承包土地,领办创办科技实体,规模栽植创建高技术园区,全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加强同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邀请科研单位投建试验站所,引领本地苹果产业率先发展、超前发展。
2.2 大胆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建园整体水平
建园之初,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园,在充分归纳国内外先进建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建园模式,大胆应用各项新技术措施,有效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在土壤管理上要改变传统渠系灌溉模式,推行节能增效的微灌、滴灌、渗灌设施,并推广穴贮肥水,定位灌溉,调运灌溉,控制性交替分根灌溉技术:在栽植密度上,要充分考虑机械化生产要求。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确定合理株行距,大力推广宽行密植矮砧建园和冠低、树稀开心形乔砧建园模式。不断适应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果业生产机械化依赖程度愈来愈高的发展要求。在品种选择上,要在富士、元帅等传统品种发展为主栽品种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新品种。在一定区域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栽植的优势品种。大力推广栽植、引领果业上台阶。
2.3 加强果农教育,提高果农综合素质
加强果农教育,要以提高果农技术水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新建园果农综合素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要根据农村现有果农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妇女居多的特点,尽量简化各项管理措施,培训内容要达到简练、易懂、操作性强的要求,培训形式要多采用现场、直观的方式,以田间地头季节性培训为主。同时,培训要紧密结合示范园建设,做到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具体实践,达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目的。在进行果农观念提高培训时,要以实例教育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观考察学习,并注重加强科技能人的强化培训和新技术典型示范,充分发挥领头人的作用,引领大家采纳新观念,加快规模化建园进程。
2.4 健全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
加快规模化建园步伐,市场引导必不可少,目前,苹果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服务保障体系薄弱、果农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著名品牌引领等现实状况直接影响了苹果生产效益,导致群众务果积极性不高。因此,不断着力发展基层村组专业协会组织,创建县乡果品市场,依托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加大宣传工作,扶持果汁加工,果品营销等龙头企业发,完善生产体系,畅通营销渠道,充分发挥果业产业优势,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务果积极性,为规模化发展果业提供有力支持。
2.5 项目引导,资金扶持
抓住我国苹果产业重心西移,我省发展果业优势凸显的有利时机,加强项目建设,抢抓大项目、以项目资金为主,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合力创建高标准苗木基地等果业基础产业,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优质苗木保障。积极争取以果园农机具补贴为主的果业专项项目,如果树挖坑机、割草机、机动喷雾器、果园专用旋耕机、小型农用车等,提升果园机械化管理水平,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物质保证。
(作者联系电话:0917-8214164)
1 问题与原因
1.1 栽植零散,集中连片难,存在“户户为阵”现象
(1)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决定了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个体农户的土地条块分割、优劣远近搭配、单块面积小,果树栽植受制于土地条件制约,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难度大,大多果园形成了分户栽植,管理比较分散粗放。
(2)农村普遍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导致果农组织化程度低,建园不能规范统一。原因有二,一是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发展之初,规模小,资历浅,管理经验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行政干预职能减弱,而组织引导作用普遍不强。
1.2 栽毁问题严重。存在“重栽轻管”现象
(1)低成本导致毁园。基于宏观发展要求,近年来,政府在优势区域投入了较大资金扶助发展苹果产业,农户建园成本相对较低,政府行政引导统一建园后,部分果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经营时,不是采用转包、兑换等正常手段,而是采用了挖树等非正常手段,低成本导致毁园行为更为轻率。
(2)前期效益低是眼光不够长远、追求眼前利益农民毁园的主要原因之一。苹果为经济林,与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苹果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收益时限长,部分群众由于在幼园期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而更愿意毁园栽植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3)套种增收措施不配套毁园。现阶段,大多果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一定经济保障的套种作物模式,导致幼园期仍然以套种小麦为主,而小麦收割期果树又成了机械收割的障碍物,因此,个别群众图方便树、麦一齐割,这种情况已经成了目前毁园最主要的原因。
1.3 建园栽植水平不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1)苗木市场混乱、种苗良莠不齐。从目前苗木市场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育苗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正规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投建的育苗基±也苗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农户单家独户所育苗木往往达不到标准化栽植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监管,部分育苗户提前出圃,抢市抢价,出现了以半成品苗建园现象,甚至有些果农为了降低成本,直接以苹果籽做为育苗基砧种籽,以次充好,蒙混过关,现在有些新建园已出现了严重的毛根病死树现象,后果十分严重。
(2)建园起点低,标准不高。单纯追求面积增加,规模快速扩大,而对高水平建园重视不够,传统技术、品种运用多,超前发展思路不开拓,滴灌、微灌等节能灌溉设施投建极少,品种选择受制于市场供应,新优品种栽植少,机械化管理建园要求未能充分体现,以致新建园标准较低。
1.4 群众务果积极性不高,存在“上热下凉”现象
由于新果区果农务果经验不足,市场观念不强,综合素质较差,加之20世纪90年代初大面积栽植的果园,由于当时管理技术不成熟,群众务果走了好多弯路,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毁园挖树现象近年来一直延续不断,这一现状严重挫伤了老果农重新栽植的积极性,对新发展果业的果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目前政府部门大力扶持推动,群众被动应付,群众务果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
2 对策与措施
2.1 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模化扩张发展新路子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苹果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土地效益意义重大,因此,积极探索规模化建园新路子,尤为重要。一是在土地联产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兑换、租赁经营等方式、扩大单户土地面积,支持农民有序进行土地流转。二是加快土地规模承包经营步伐,鼓励支持专业协会及有资本的大集团、公司投建果园。充分发挥他们的资金优势。三是有效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扶持和鼓励技术人员承包土地,领办创办科技实体,规模栽植创建高技术园区,全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加强同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邀请科研单位投建试验站所,引领本地苹果产业率先发展、超前发展。
2.2 大胆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建园整体水平
建园之初,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园,在充分归纳国内外先进建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建园模式,大胆应用各项新技术措施,有效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在土壤管理上要改变传统渠系灌溉模式,推行节能增效的微灌、滴灌、渗灌设施,并推广穴贮肥水,定位灌溉,调运灌溉,控制性交替分根灌溉技术:在栽植密度上,要充分考虑机械化生产要求。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确定合理株行距,大力推广宽行密植矮砧建园和冠低、树稀开心形乔砧建园模式。不断适应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果业生产机械化依赖程度愈来愈高的发展要求。在品种选择上,要在富士、元帅等传统品种发展为主栽品种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新品种。在一定区域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栽植的优势品种。大力推广栽植、引领果业上台阶。
2.3 加强果农教育,提高果农综合素质
加强果农教育,要以提高果农技术水平、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市场观念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新建园果农综合素质教育。在技术培训上,要根据农村现有果农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妇女居多的特点,尽量简化各项管理措施,培训内容要达到简练、易懂、操作性强的要求,培训形式要多采用现场、直观的方式,以田间地头季节性培训为主。同时,培训要紧密结合示范园建设,做到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具体实践,达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目的。在进行果农观念提高培训时,要以实例教育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观考察学习,并注重加强科技能人的强化培训和新技术典型示范,充分发挥领头人的作用,引领大家采纳新观念,加快规模化建园进程。
2.4 健全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
加快规模化建园步伐,市场引导必不可少,目前,苹果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服务保障体系薄弱、果农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著名品牌引领等现实状况直接影响了苹果生产效益,导致群众务果积极性不高。因此,不断着力发展基层村组专业协会组织,创建县乡果品市场,依托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加大宣传工作,扶持果汁加工,果品营销等龙头企业发,完善生产体系,畅通营销渠道,充分发挥果业产业优势,提高农民收入,调动务果积极性,为规模化发展果业提供有力支持。
2.5 项目引导,资金扶持
抓住我国苹果产业重心西移,我省发展果业优势凸显的有利时机,加强项目建设,抢抓大项目、以项目资金为主,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合力创建高标准苗木基地等果业基础产业,为规模化发展提供优质苗木保障。积极争取以果园农机具补贴为主的果业专项项目,如果树挖坑机、割草机、机动喷雾器、果园专用旋耕机、小型农用车等,提升果园机械化管理水平,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物质保证。
(作者联系电话:0917-82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