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科学的国家政策、健全的高校培养机制、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为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同时又面临着就业心态、业务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就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决策,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队伍 成长环境 发展对策
自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优越的国家政策、健全的高校培养模式和广阔的农村天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笔者通过近年组织大学生在陕西渭南和商洛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看到了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科学的党政决策提供了良好保障
自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以来,党和国家密切关注并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发展。2007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相关文件中批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2008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2008年12月28日团中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1]。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与坚强领导,为大学生村官投入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健全的高校培养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的重大举措,全国高校积极改进培养机制,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和各级学联组织的配合下,高校精心组织大学生在做好广泛宣传、村官科学培养、实施完善管理、落实模拟选聘 [2]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造就了一大批理想崇高、责任感强烈、专业基础雄厚、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大学生。
(三)巨大的农村天地拓展了广阔空间
当代农村干部不仅要具备农业意识、农村眼光,更需要工业意识、商业意识、城市眼光[3],接受过现代系统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恰恰具备这些特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信息灵、有技术、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等优势,与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形成优势互补,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劲的新鲜活力。同时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事业的洪流,对于他们全面把握基本国情、深化群众情感体验、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就业观念传统,心态有待调整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动机并不纯洁。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将主要精力放到公务员或研究生备考中。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投机性和功利性,根本上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社会经验欠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村官刚走出大学校园,他们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开展工作;现阶段来讲,农村急需与农学相关的实用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使他们难以有效发挥才干;再加上生活不习惯、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角色定位模糊,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在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地方虽然出台了管理考核办法,但服务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尚未进行准确的定位 [4],这种尴尬的身份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考核培养机制,导致大学生村官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端正思想、坚定立场
要充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客观、全面、深刻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解该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大意义;注重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找准自身工作定位,摒弃浮躁心态,坚定吃苦精神,这样才能树立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二)创新机制、科学培养、加强锻炼、提升素质
为适应农村发展的特殊需求,高校应该积极创建科学的村官培养机制,将其引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高校要重新规划专业体系,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可尝试创办“村官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开设农、林、牧类和管理类课程。同时,要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大学生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这一职务。
(三)明确定位、厘清职责、规范管理、保障到位
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基层领导干部要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主动性,切实保证其享有充分发言权和决策实施权;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努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例如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同时要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大学生任职村官倾斜,为他们实施治村规划提供物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源潮.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战略举措[N].人民日报, 2009-01-26 (2).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 2009 (1): 21-24.
[3]张丽,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25-29.
[4]王文举,范合君.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8 (6): 93-96.
作者简介:
祁斌业,陕西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助教。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队伍 成长环境 发展对策
自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来,全国各省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优越的国家政策、健全的高校培养模式和广阔的农村天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笔者通过近年组织大学生在陕西渭南和商洛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看到了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科学的党政决策提供了良好保障
自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以来,党和国家密切关注并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发展。2007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相关文件中批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2008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2008年12月28日团中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1]。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与坚强领导,为大学生村官投入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健全的高校培养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的重大举措,全国高校积极改进培养机制,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和各级学联组织的配合下,高校精心组织大学生在做好广泛宣传、村官科学培养、实施完善管理、落实模拟选聘 [2]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造就了一大批理想崇高、责任感强烈、专业基础雄厚、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大学生。
(三)巨大的农村天地拓展了广阔空间
当代农村干部不仅要具备农业意识、农村眼光,更需要工业意识、商业意识、城市眼光[3],接受过现代系统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恰恰具备这些特征。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信息灵、有技术、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等优势,与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形成优势互补,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劲的新鲜活力。同时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事业的洪流,对于他们全面把握基本国情、深化群众情感体验、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就业观念传统,心态有待调整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动机并不纯洁。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将主要精力放到公务员或研究生备考中。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投机性和功利性,根本上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社会经验欠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村官刚走出大学校园,他们缺乏对农村社会的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开展工作;现阶段来讲,农村急需与农学相关的实用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能力欠缺的现状,使他们难以有效发挥才干;再加上生活不习惯、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角色定位模糊,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在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方面,有些地方虽然出台了管理考核办法,但服务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尚未进行准确的定位 [4],这种尴尬的身份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考核培养机制,导致大学生村官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端正思想、坚定立场
要充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客观、全面、深刻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解该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大意义;注重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找准自身工作定位,摒弃浮躁心态,坚定吃苦精神,这样才能树立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
(二)创新机制、科学培养、加强锻炼、提升素质
为适应农村发展的特殊需求,高校应该积极创建科学的村官培养机制,将其引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高校要重新规划专业体系,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可尝试创办“村官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开设农、林、牧类和管理类课程。同时,要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大学生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这一职务。
(三)明确定位、厘清职责、规范管理、保障到位
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基层领导干部要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主动性,切实保证其享有充分发言权和决策实施权;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努力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例如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同时要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大学生任职村官倾斜,为他们实施治村规划提供物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源潮.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战略举措[N].人民日报, 2009-01-26 (2).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 2009 (1): 21-24.
[3]张丽,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25-29.
[4]王文举,范合君.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8 (6): 93-96.
作者简介:
祁斌业,陕西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