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选择“四关注”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小学四年级学生“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就被广州市交警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完全正确!答题前,我们应该先解决超速和疲劳驾驶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生活化”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精心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生活为数学学习服务,也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部分教师生活素材选择的随意、虚拟、牵强,缺乏合理性、思考性、人文性,讲求“生活”的形式过于数学化,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甚至误导了学生。如何真正落实数学生活化?笔者认为生活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时需做到“四关注”。
  一、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数学生活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时,某教师以生活情境引入:“同学们,本周五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那秋游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购买点心费用、租车费用、门票费用等,然后根据预设教案实施教学。秋游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外活动,听说本周就可以秋游,学生开心、认真地上完了课,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有一生问:“老师,这周五真的去秋游?真的去湿地公园?”老师回答:“学校还没定。”此时可以看到学生脸上写着“失望”两个字,失望的背后是“又被蒙了”的神情。部分教师为追求“生活味”,往往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秋游这一生活情境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可课堂上的兴奋与课后的失落这种反差会在学生心里烙下什么印?是否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又蒙人了”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失去的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的追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除了要关注现实感、趣味性,还要关注真实性。在引入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不欺骗。就上述问题而言,教师可以换种表述:“这学期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假设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当然要确保学校有组织秋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就应再换种情境。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本真做人,求学求真,要从教师做起,从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二、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人文性
  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某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在进入负数的应用这个教学环节时,教师出示了班级三个单元的测试平均成绩,让每位学生分析同桌的单元测试成绩,并写出比较结果。
  教师展示了A学生的成绩:95、96、92,比较结果: 9、 8、 9。
  师问:“看到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
  生答:“A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都比平均分高,都是正数。”“A 的学习成绩很稳定。”“我们要向A学习。”
  看得出A同学很开心,脸上洋溢着被赞扬的满足。
  教师再展示了B学生的成绩:65、68、70,比较结果:-21、-20、-13。
  师问:“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生答:“B的学习成绩太差了,相比平均分差太远了,都是负数。”“他平时太贪玩了,要好好努力才行。”“他要多请教同学。”“虽然他都是负数,但是他每个单元都在进步。”
  这时B同学的头一直低着,脸色微红,即使最后一个同学力挺他,也未见他的头抬起些许来……
  平均成绩确实离学生很近,学生也最熟悉,但教师是否想过在分析学生成绩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暴露了学生的隐私、伤了孩子小小的心灵?对于优等生来说这个素材的选择没什么不妥,甚至他们期待这样的展现机会,可对于学困生来说,当评析到他们的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难熬啊!事实上,教师可以选用身高、体重或者百米跑步、一分钟跳绳成绩等素材,既能体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不至于造成学生的难堪,甚至伤了自尊。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还要多一分考量,关注它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合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生活情境虚设生活问题,但应使设计的问题符合生活常理、讲求事实依据,不能违背生活常识。交警转发的这条微博,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有些教师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或出题时,只注意到数字的组合和公式运用,而忽略了素材的使用和题目本身是否合乎常识、是否合理科学。阿仔一家人在国庆期间自驾游去了海南岛。一路上,由于妈妈向阿仔讲了许多交通常识,其中就包括高速公路行车通常不能超过120公里/小时、不能疲劳驾驶,阿仔在做数学题时才能一下发现问题,并给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小学生还处在一个认识世界、接触新事物的初级阶段,教师如若无视生活常识,胡编乱造,经常出这种“怪题”的话,则容易对学生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
  四、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思维性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通过呈现缤纷多彩的动画人物、创设华丽的教学情境、背着厚重的生活外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它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是否能促进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某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刚装修了一套房子,拍了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房子装修得很华丽,学生不由得“哇”了一声)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照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些图形是我们学过的,有些是我们认识的但是还没有学过的,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学生不得不从欣赏的状态中被拉回到数学的现实,找这些相片中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
  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类。
  生:我按边的条数把四条边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为一类,把三条边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只有一条边的圆分为一类。
  生:我按有没有直角把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分为一类,其他图形分为一类。(学生没有说到预期的答案,教师有点着急了)
  生:我按边的直和弯来分类,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分为一类,圆单独分为一类。(终于等到想要的答案了,教师舒了一口气)
  师追问:圆和我们原来学过的其他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师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
  纵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教师煞费苦心地选择了自己新家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找出照片中物体的平面图形并进行分类,目的却是让学生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别于原来所学的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教师是否思考过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有必要让学生再经历一次从实物中抽象出“面”的过程吗?
  2.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意义有多大?是否考虑到会因分类的标准不同,导致费时多、收效微?
  3.过于华丽的生活素材是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对圆本质的探究?
  4.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有多少思维含量?
  再看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教学此课。
  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小明拿到的纸条上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师:宝物可能在哪里?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演示:
  宝物可能在左边、右边、上面、下面,还有可能在哪些地方?最终形成一个圆。(如图)
  华老师设计巧妙,独具匠心,直逼问题的本质。“奥林匹克寻宝”活动至少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学生体验了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曲线图形,点连成线。
  2.学生初步感知了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3.通过动手画宝物的位置,学生经历了圆的形成过程。
  4.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5.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度可达100%。
  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关注生活素材的真实性、人文性、合理性、思维性,以生为本,多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发现、抽象和概括的,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361009)
其他文献
——总统府旧事之九  一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静江来到总统府,这是他第一次来,当时这地方还是两江总督署,主人叫刘坤一,把张静江喊到两江总督署来的正是两江总督刘坤一。  这是刘坤一上任两江总督的第三年。  是年,正遇江西、浙江大水,灾情极为严重。如果上奏请朝廷拨款救灾,刘坤一“明白”那不仅仅是“画饼充饥”,还得挨批。皇上会说,你富庶之地受灾要朝廷拨款,别的地方该怎么办?遇上这样的事,朝
【摘要】对自己专业工作的隐喻是教师对其专业生活的一种特殊表征方式。对幼儿园教师所使用的隐喻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本研究运用口述生命史访谈法,对一名新手型和一名专家型幼儿园教师所使用的隐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在与幼儿、家长、同事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新手型与专家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同有各自的典型特征;新手型和专家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同在专业角色的自我
【摘要】本研究对字源-解形教学法与绘本故事教学法、实物图片教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索字源-解形教学法对幼儿汉字识读的作用。研究表明,字源-解形教学法与绘本故事教学法一样,对幼儿短时汉字识读记忆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实物图片教学法,而一天及一周后的记忆测试显示,字源-解形教学法的效果又显著优于绘本故事教学法与实物图片教学法。由此,本研究认为,字源-解形教学法可视为促进幼儿汉字识读能力发展的新路径,还有
【摘要】公办幼儿园即由国家设立的、直接或间接接受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在我国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是我国幼儿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公办幼儿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确定幼儿教育的性质、保证幼儿教育质量、体现幼儿教育事业生存及发展的方向、体现政府职能、象征幼儿教育主权及发挥幼教市场杠杆作用、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成为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成为幼教教科研的主要园地、成为社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等级评定问卷》,对甘肃省3个地区8个县市9所乡村幼儿园的159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幼儿园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相对较低,专业能力结构不均衡且存在内部差异。研究者据此深入分析了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6个助力点:教育研究、活动组织、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评价、成长反思。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可以让促进者和乡村幼儿园教师成为专业发
【摘要】研究者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对一名在幼儿园从事学前融合教育工作17年的资深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以了解其职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师,W既积极服从领导安排,又消极依赖制度支持;W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面临资源短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不畅、得不到专业认可、行政支持不足四类问题,其中沟通不畅和得不到专业认可是其最感失落的方面;W的专业发展周期受政府影响较大,有时也受
【摘要】教学观摩活动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需要勇气。“教学勇气”的出现需要教师有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愿望,需要其他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需要所在教师群体的对话与共生,还需要一个积极有效的制度化园所环境以及开放、包容、鼓励、坦诚的园所文化心理氛围。这些都是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教学勇气;观摩活动;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
【摘要】通过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与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的期望与当前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的期望也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培训。  【关键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期望;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摘要】英国0~3岁婴幼儿早期有效学习项目将评价过程与教育过程相融合,制定了多元、完善的评估体系。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儿童,聚焦儿童与教师在活动中的状态和相互作用,对提升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和促进儿童发展很有帮助。  【关键词】英国;早期有效学习项目;评价;托幼机构;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53-03    
【摘要】政府应该为农村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但是具体的服务供给方式值得商榷。在农村地区,通过建立大量幼教机构为儿童提供幼儿教育服务的方式存在无法克服的质量、监管难题。我们可以尝试由政府制定服务菜单,由现有的县、乡幼教机构按照菜单为农村儿童提供流动性服务,从而建构起“电影放映队式”农村幼儿教育服务模式。  【关键词】服务供给方式;政府;农村幼儿教育;服务基准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