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内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品德是怎样形成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要经历什么环节?
  人的品德是怎样发展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过程要经历哪些阶段?
  人的品德形成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和外部影响及道德认知主体自身在品德形成过程各起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
  德育在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何价值?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小学德育、教育学,乃至教育哲学共同关注和亟待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不仅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的意义,而且还有破解中小学德育难题、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意义。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德育低效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对上述问题中蕴含的内在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有关。
  李季教授的新作《德性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一文(以下简称《德性内生》),以“德性内生和品德自我建构”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上述问题中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并总结和提出了富有理论探新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的见解和主张。
  从理论探新意义上说,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理论的认识,现行的品德形成理论比较关注从外塑到内化的道德转化过程,强调道德要求与教育外塑作用,但对品德内化过程及内化机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推测性和描述性的认识上,缺乏深入的和本质性的探讨。《德性内生》一文针对现行品德形成理论的偏向,特别提出“德性内生”和“内生外化”的核心理念,把道德“内生”作为道德“内化”的根本,总结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与规律,进而揭示出“内生外化——外塑意在内生,内生方能外化”的德育原理。
  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认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品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观点,揭示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直以来,这都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事实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自律”并不是品德发展的最后环节和最高境界,“自觉”“自为”才是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尤其是对于以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为取向的现代德育来说,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律”的公民,更要培养“自觉”“自为”的公民。因此,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指导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层面,“他律-自律”须向“自觉-自为”发展,即“他律到达自律,自觉达成自为”。自觉、自为是道德的应然境界,是现代公民意识和品德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我国中小学德育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性内生》一文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是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与原理的内涵的一种更为丰富、深入和完整的认识与总结。因此,具有理论创新发展与实践指导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它丰富了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共性规律的认识;第二,它强化了道德认知主体与道德规范在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互动作用;第三,它体现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以“自主、自为”为特征的公民性发展取向。
  从实践指导意义上说,“知行脱节”“表里不一”“价值困惑”等是学校德育低效的表现。德育低效是长期困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老大难问题。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原理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所致。
  《德性内生》一文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本质是“自我建构”的理念,“德性内生”——品德自我生成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实质的认识,以及“道德自为”是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目标的观点,能有效地指导中小学德育提高实效性。
  首先,这些观点纠正了中小学德育只强调单向说理灌输、行为养成等简单化的“外塑”式的思路和做法,主张德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规律,强调“德性内生”,提出德育要求和德育规范要有利于发挥道德认知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建构和自我教育作用,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尤其是道德需要的内在生成。人的品德如果只停留在道德感性知识和简单行为模仿阶段,而没有内化进而内生成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或者道德规范没有内化为道德观念、信念、信仰,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品德。只有切实促进道德“内生”和品德自我建构的德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知行脱节”“表里不一”“价值困惑”等德育低效现象。《德性内生》一文作者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叙事德育”,就是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案例,让学生产生“感受-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由感受(道德故事)到感动(情感共鸣),由感动到感悟(道德认知),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进而内生为品德素质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其次,《德性内生》从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心理学角度,总结提炼出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和“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程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中小学德育的实践领域将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加以有机整合,深入探索了品德形成的心路历程与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影响源,尤其是道德认知主体自身的道德自我建构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了“德育是在道德规范要求和教育者有效指导下,道德认知主体进行积极整合互动的品德内在生成与自我建构的过程”的现代德育理念和中小学德育活动模式,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小故事大道理式叙事德育”“小活动大感悟式心灵德育”“小实践大体验式生活德育”等一系列体现品德内生与自我建构特征和富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活动模式,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指导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体现出广东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务实性和创新性特点。
  最后,也是最值得称道的是,《德性内生》一文还带给我们关于“德育何价”——中小学德育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的积极思考,并作出“德育有为”——中小学德育在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健康发展的肯定性回答。笔者认为,这是文章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是文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开展阅读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基于“阅读圈”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重点分析“阅读圈”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作为主导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身份的角色特点。  【关键词】阅读圈;高中英语;学生角色  【作者简介】罗玉洁,邵武一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要求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
教学目标    1、懂得为了交通的便利,许许多多的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2、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利的现实问题。  3、学会辨证地看待交通问题,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交通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    激发对交通行业人士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难点    自觉关注、理解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教学准备    学生:调查交通行业人士的工作情
摘要:近期频繁发生的校园惨案,折射出学校在突发性事件问题上普遍缺乏防范预警机制。针对学校在防范突发性事件上存在防范意识薄弱,人防不力、技防缺乏,学校安全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师生安全应急演练、进行校园安全立法等四方面构建校园突发性事件防范机制。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校园安全问题;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
家长会实录  情景表演一:“古代版”家庭教育  (王爸爸坐在椅子上,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捧着书本佯装看着。这时候孩子从外面玩耍回来,王爸爸拿着戒尺,惩戒不爱学习的孩子……)  王爸爸:我们再现的是古代的家庭教育情景。古代人以读书为重,这一点也影响了我们现在的家长。我特别希望孩子学习好,因此在家里特别重视,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没有办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在这方面多点指导就好了……(孩子插嘴:爸
很多年前在海南采风,有个傍晚,几个人饭后散步,很开心地聊得正热闹,忽然,我们中的一位猛然冲了出去,扑向一个从路边的坡下跑上来的孩子。就在他抱住孩子大幅度地转过身子的时候,一辆从前面弯道拐过来的大卡车从他身后呼啸而过。  那个孩子和那辆卡车事先我们几乎都没有注意到,问他是哪来的警觉,他说,我哪知道,当时头轰地一响人就跳出去了。  这让我们想起文革前的一部小说,英雄人物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到了很多很多——
【摘要】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语言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度。但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兴趣不足,阻碍学生英语素养的培育。产出导向法的生成,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注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产出导向法的概述,提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产出导向法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高职;英语课堂教
张基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武汉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有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省市获奖。    如果没有公务,便骑一辆单车上下班,闲时写诗作文——张基广校长看起来很平凡。但平凡的他却总是充满了激情:“一个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激情、有梦想、有诗意、有感召力的人。他应该像一面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列,引领着队伍前行。”谈及德育理念,他说
【摘要】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展开了有效的听说读写活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在全面实践新课标理念的同时促使学生经历语言知识的构建过程,进而创建自主合作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以生为本;自主合作;初中英语  【作者简介】汪丽,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基本购物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消费行为,但消费意识还很浅显。他们对日常商品中存在的“消费陷阱”了解不多,缺乏辨别商品真伪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能力,往往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所坑害的对象。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受广告宣传、商品包装等的诱惑,盲目购买、冲动消费的行为较多。因此,他们不但需要学会辨别商品真假,正确认识广告,还要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学会维权。
摘 要:不同的德育课程形态,必然导致教材编写上的差异,但重视核心价值、突出活动指引、呈现学法指引等,是各国各地区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的基本特性。现阶段,加强我国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必须着眼于:提炼核心价值,重视价值引导;理顺纵横关系,形成内在结构;加强活动指引,变“教”材为“学”材;大量采用真实照片,增强教材的审美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核心价值;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