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中学数学教学浅谈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03157017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真总结了笔者在山区农村中学数学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山区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努力探索,不断摸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特别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关键词]山区 数学 针对 探索
  
   在近三十年的山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常常怪怨学生。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山区中学生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笔者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针对这一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或是和农村生活相关的应用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山区中学生觉得难理解,没有兴趣,因而不喜欢学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因为初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批评、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教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听课的好心态,会对老师及老师所讲的课程产生抵触心里,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本身较为抽象、枯燥,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并使之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代替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先抽两张,接着逐渐加为3张、4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若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问题。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让他们先回忆乘法运算的由来,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可简化为乘法运算。那么,类似地求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是否也可简化为另一种运算?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山区的中学生大部分不会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山区中学的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忆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勤于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第六,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课中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补上。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山区的中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0,求(a-b)+(a+b)的值。我们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0,②(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是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新学知识)运用到解题来的一种方法。例如完全平方式,是从一些例子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两种公式的应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时可联想分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式与分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例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就是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从小生活在山区的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山区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能死搬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背景。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有出租车的计费问题,大多数山区的中学生没有坐过出租车,不理解这种计费方式,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但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父母外出打工,每月保底工资400元,加上工作量的计件费,计算每月的实际工资。这样,一方面易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偏远山区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讲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