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流化床催化臭氧–絮凝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催化臭氧-絮凝联用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寻求最优处理效果,探究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和降解过程.通过自主设计的分体式流化床催化臭氧装置对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30%体积比的催化剂投加量、3 L/min的臭氧流量以及700 mg/L的絮凝剂投加量这一最佳反应条件下,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COD去除率为83.7%,TOC去除率为72.3%.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生化尾水中普遍存在的芳香族化合物、腐殖酸类物质、可溶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富里酸类物质在催化臭氧化阶段被部分降解,最终在絮凝阶段实现残留污染物和惰性中间产物的去除.
其他文献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γ属冠状病毒,其核酸内切酶nsp15(Non-structural protein 15)的功能尚未得到解析.为探讨nsp15在IBV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nsp15的核酸内切酶活性中心H238进行突变,通过体外连接技术构建重组病毒rIBV-nsp15-H238A,并对病毒滴度、感染复制能力和生长曲线进行鉴定.方法 如下:将IBV Beaudette-R毒株的基因组分成5个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并在每个片段加上
利用一对设置在相同气象条件下的黑白标准A型蒸发器皿,观测两者气象要素、水温及蒸发量等动态特征,并根据现有的6个蒸发模型,探究水温对器皿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设计的观测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水温对器皿蒸发的影响.黑皿与白皿之间的水温和蒸发速率呈现明显的差异,在50天的观测期内,二者平均水温差为0.4℃,平均日蒸发量差为1.1 mm/d;2)在太阳辐射及其他气象要素相同的条件下,黑白皿水温差每升高1.0℃,由水温驱动的日蒸发量差异为0.808 mm/(d·℃);3)在水温升高条件下,没有考虑水温的经典蒸发模型
对2000年以来基于遥感数据的红树林范围与种类识别的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阐明红树林范围和种类识别精度的现状,分析遥感数据源、分类算法、地物类型和物种数对总体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范围识别的总体精度范围为55.7%~99.7%;约66%的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开展,且总体精度最高(75%~99.7%);光学遥感与雷达数据融合可有效地提高范围识别的总体精度(>90%);地物类型越简单(≤3种)或越复杂(≥6种),范围识别的总体精度越高,越稳定.红树植物种类识别的总体精度为64%~98.6%;空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敏感区、南方低山丘陵土壤侵蚀敏感区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壤侵蚀双重敏感区.2)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态敏感性差异显著,耕地的敏感性整体上较低,北方旱地高于南方水田;林地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