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抗战期间,那些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里介绍的是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的情况,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1名加拿大人,1名东印度人和38名中国人。他们对中国军队的伤员和受伤的平民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护,被誉为中国战场上“战勤服务的光荣使者”。
医疗救护队的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国际救援队,起初叫“战友救护队”,主要从事医药工作,减除反法西斯战场的军队和人民的痛苦,还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运输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希腊、阿尔巴尼亚,北非、南斯拉夫、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和中国。
上个世纪30年代,国际法西斯活动日趋猖獗,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异常严竣,中美两国的民间减灾协会便商定,让这支国际救援队到中国进行医疗救援工作。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减灾协会还对这支救援队的活动给予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
他们的组成人员有男有女,社会背景不同,但大部分外国人都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他们当中有牛津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会开卡车的,有会做衣服的,有会开车床的,有会经商的,有的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战地救护队的成员靠减灾协会的资助生活,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浓重色彩。根据《国际志愿者条例》的规定,私人钱财不得带进中国,所以,这些救援队的成员即使原来非常富有,当他们来到中国战场进行救援的时候,也得要过普通的、甚至是难以想像的战地艰苦生活,他们的意志品质需要磨炼,他们的技术水平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他们适应中国战场的能力需要提高。这支国际救援队成员每月的生活费为6美元。
1939年,医疗队成员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中有两名医生平均一天要做12个手术,星期天照常上班。9月,医疗服务队到达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云南宝山和腾冲地区,分成4个医疗队。这些更加小型的医疗队,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比较稳定的住所,医疗设备较为齐全,在靠近前线的某个隐蔽的地点接收和治疗伤员;另一种被称作“战斗行动”医疗队,跟随部队上前线,根据部队伤员的伤情进行处置和快速治疗。
在云南偏远的村庄
在中国西南偏远的山村里,医疗队建立了防疫站,为老百姓接种疫苗,治疗传染病和常见疾病。偏远山村里的农村,从来没有见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服务机构,外国医疗专家来到这里,村民们都给吓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接受治疗的人恢复了健康,大家才消除了顾虑,开始接受外国医疗队的治疗。医生们还劝说老百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学会了许多减少疾病的简单方法。当医疗队赶赴前线的时候,把后方医院交给了由他们培训的中国医护人员来管理,老百姓也因此能够继续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在腾冲地区的医疗队中有一名外国医生,有一天突然从无线电里接到一名需要紧急救护的人的呼叫,请求他们立即动身前去查看。他早些时候已经听说,这一带有人患了淋巴腺鼠疫,于是赶忙动身,要证实一下这种传染病是否存在。经过对病人的详细观察和检查,他发现了这位病人身上确实有疫情存在,不过就身体的整体状况而言,这种疫情已经过了高峰期,病人病情比较稳定,身体正在恢复。过了几天,这位医生和另外几位同行,一同来为这位患者进行复查,发现病人身上存在典型的病菌标本。医护人员知道,这种病菌是从死老鼠身上传到了人的身上。为此,医疗队紧急行动起来,对这种传染病进行了紧急治疗和预防,预防的措施主要是为群众接种疫苗。经过医疗队的艰苦努力,使得这种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在这个地区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抗战时期,中国西南部地区非常贫困,又很偏僻,国际医疗队要在这个地区开展工作,特别需要精神上和体力上的耐力。开始时,医疗队的大部分路程要步行,要扛着医疗器械翻山越岭。他们的食物也很匮乏,通常吃的是油炸大米、喝的是白开水。晚上,医疗队员还要进行手术,他们用一盏油灯照明,将这盏油灯挂在椽子上或放在桌子上。虽是在这般恶劣条件下,各种手术却进行得仍很顺利。尽管条件很艰苦,医疗队中的5位外国女护士和6位中国女护士也和队里的男士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医疗救治工作,从未叫苦叫累。
一天晚上,医疗队队员被山那边的枪声惊醒,表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进攻开始了。他们在慌乱中,只顾扛自己负责的医疗器械,把院子里拴着的骡子和平板马车遗弃了,摸黑向前线进发。道路崎岖、狭窄、泥泞,脚下很滑,走过一道山梁,又听到了机枪的扫射声、炮弹的爆炸声、迫击炮的怒吼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在黑暗中,他们幸运地找来一匹马,让它驮着医疗器械,省了队员一些气力,最后在一棵大树下停下来,又在附近找了一间废弃的小房,作为临时手术室。
这时,从前线送伤员的担架队到了,医疗队成员不顾一夜的疲劳,开始整理各种器械,准备为伤员进行手术和治疗。那些抬担架的人,头上戴着用各种树枝做成的隐蔽物,伤员已经停放在那里,不时地呻吟着。一名叫约翰的英国医生,站在伤病员中间,静静地处理他们的伤口,还不进地对伤员说些安慰的话。护士们提着开水走过来,不一会儿,所有的伤病员都喝上了热开水。医生将一个伤员的骨折处对接上了,割掉了伤口周围那些仍在淌血的多余的肉,上了夹板……不知不觉,紧张的一天又要过去了,国际医疗队度过了一个灾难性的夜晚,终于能够休息一会儿了。
为前线补充供应品的奇特卡车
国际医疗队在中国进行医疗救治的背后,是冒险、顽强和勇气。他们来到中国一段时间之后,缅甸公路被日军封锁,石油供应紧张,给医疗器械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制造了一种新型的卡车,这就是他们为之津津乐道的木炭卡车。这种卡车上方比较小,仅能容纳一个比较大的木炭炉子,作为能源支持卡车运行;下部较宽,可以放各种医疗器械,原来设计载重量为1.5吨,实际载重却能达2.5吨,后来证明这种卡车在山区很适用。
路狭窄陡峭,卡车到了山边的急转弯处,常常非常危险。有一次,卡车到了悬崖的边缘,在爬一个陡坡,又是急转弯。司机一看不妙,手疾眼快地从驾驶室跳下,卡车从他头顶上滚了下去,摔到了悬崖底下,撞到了下面山沟里的一棵大树上。这些医疗队员不忍心扔掉他们亲手制造的卡车,只好绕到卡车所在的山沟里,将车拆开,把各种零件重新背上来,再一件件安装好,木炭卡车又缓慢地行进起来。
从开汽油车到开木炭车,对司机来说需要进行耐力的磨炼,在漫长的、偏僻的、常常需要行驶一个月时间的道路上,他必须学会维护、“哄骗”、激励这辆木炭卡车。车每走一段时间,就需要换链子和轴承,对每一个零件都需要认真检查,如果稍有不慎,它就会抛锚。如果木炭卡车要爬陡坡,就需要在火炉里加汽油为木炭车加大马力。为了寻找一点汽油,他们费了不少力气。
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民间减灾救治组织,国际医疗队为在中国境内从事抗日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中国群众进行医疗救治工作,为中国抗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医疗救护队的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国际救援队,起初叫“战友救护队”,主要从事医药工作,减除反法西斯战场的军队和人民的痛苦,还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和运输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希腊、阿尔巴尼亚,北非、南斯拉夫、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和中国。
上个世纪30年代,国际法西斯活动日趋猖獗,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异常严竣,中美两国的民间减灾协会便商定,让这支国际救援队到中国进行医疗救援工作。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减灾协会还对这支救援队的活动给予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
他们的组成人员有男有女,社会背景不同,但大部分外国人都能够讲流利的汉语。他们当中有牛津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会开卡车的,有会做衣服的,有会开车床的,有会经商的,有的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战地救护队的成员靠减灾协会的资助生活,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浓重色彩。根据《国际志愿者条例》的规定,私人钱财不得带进中国,所以,这些救援队的成员即使原来非常富有,当他们来到中国战场进行救援的时候,也得要过普通的、甚至是难以想像的战地艰苦生活,他们的意志品质需要磨炼,他们的技术水平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他们适应中国战场的能力需要提高。这支国际救援队成员每月的生活费为6美元。
1939年,医疗队成员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其中有两名医生平均一天要做12个手术,星期天照常上班。9月,医疗服务队到达中国的西南地区,在云南宝山和腾冲地区,分成4个医疗队。这些更加小型的医疗队,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比较稳定的住所,医疗设备较为齐全,在靠近前线的某个隐蔽的地点接收和治疗伤员;另一种被称作“战斗行动”医疗队,跟随部队上前线,根据部队伤员的伤情进行处置和快速治疗。
在云南偏远的村庄
在中国西南偏远的山村里,医疗队建立了防疫站,为老百姓接种疫苗,治疗传染病和常见疾病。偏远山村里的农村,从来没有见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服务机构,外国医疗专家来到这里,村民们都给吓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接受治疗的人恢复了健康,大家才消除了顾虑,开始接受外国医疗队的治疗。医生们还劝说老百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学会了许多减少疾病的简单方法。当医疗队赶赴前线的时候,把后方医院交给了由他们培训的中国医护人员来管理,老百姓也因此能够继续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在腾冲地区的医疗队中有一名外国医生,有一天突然从无线电里接到一名需要紧急救护的人的呼叫,请求他们立即动身前去查看。他早些时候已经听说,这一带有人患了淋巴腺鼠疫,于是赶忙动身,要证实一下这种传染病是否存在。经过对病人的详细观察和检查,他发现了这位病人身上确实有疫情存在,不过就身体的整体状况而言,这种疫情已经过了高峰期,病人病情比较稳定,身体正在恢复。过了几天,这位医生和另外几位同行,一同来为这位患者进行复查,发现病人身上存在典型的病菌标本。医护人员知道,这种病菌是从死老鼠身上传到了人的身上。为此,医疗队紧急行动起来,对这种传染病进行了紧急治疗和预防,预防的措施主要是为群众接种疫苗。经过医疗队的艰苦努力,使得这种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在这个地区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抗战时期,中国西南部地区非常贫困,又很偏僻,国际医疗队要在这个地区开展工作,特别需要精神上和体力上的耐力。开始时,医疗队的大部分路程要步行,要扛着医疗器械翻山越岭。他们的食物也很匮乏,通常吃的是油炸大米、喝的是白开水。晚上,医疗队员还要进行手术,他们用一盏油灯照明,将这盏油灯挂在椽子上或放在桌子上。虽是在这般恶劣条件下,各种手术却进行得仍很顺利。尽管条件很艰苦,医疗队中的5位外国女护士和6位中国女护士也和队里的男士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医疗救治工作,从未叫苦叫累。
一天晚上,医疗队队员被山那边的枪声惊醒,表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进攻开始了。他们在慌乱中,只顾扛自己负责的医疗器械,把院子里拴着的骡子和平板马车遗弃了,摸黑向前线进发。道路崎岖、狭窄、泥泞,脚下很滑,走过一道山梁,又听到了机枪的扫射声、炮弹的爆炸声、迫击炮的怒吼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在黑暗中,他们幸运地找来一匹马,让它驮着医疗器械,省了队员一些气力,最后在一棵大树下停下来,又在附近找了一间废弃的小房,作为临时手术室。
这时,从前线送伤员的担架队到了,医疗队成员不顾一夜的疲劳,开始整理各种器械,准备为伤员进行手术和治疗。那些抬担架的人,头上戴着用各种树枝做成的隐蔽物,伤员已经停放在那里,不时地呻吟着。一名叫约翰的英国医生,站在伤病员中间,静静地处理他们的伤口,还不进地对伤员说些安慰的话。护士们提着开水走过来,不一会儿,所有的伤病员都喝上了热开水。医生将一个伤员的骨折处对接上了,割掉了伤口周围那些仍在淌血的多余的肉,上了夹板……不知不觉,紧张的一天又要过去了,国际医疗队度过了一个灾难性的夜晚,终于能够休息一会儿了。
为前线补充供应品的奇特卡车
国际医疗队在中国进行医疗救治的背后,是冒险、顽强和勇气。他们来到中国一段时间之后,缅甸公路被日军封锁,石油供应紧张,给医疗器械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队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制造了一种新型的卡车,这就是他们为之津津乐道的木炭卡车。这种卡车上方比较小,仅能容纳一个比较大的木炭炉子,作为能源支持卡车运行;下部较宽,可以放各种医疗器械,原来设计载重量为1.5吨,实际载重却能达2.5吨,后来证明这种卡车在山区很适用。
路狭窄陡峭,卡车到了山边的急转弯处,常常非常危险。有一次,卡车到了悬崖的边缘,在爬一个陡坡,又是急转弯。司机一看不妙,手疾眼快地从驾驶室跳下,卡车从他头顶上滚了下去,摔到了悬崖底下,撞到了下面山沟里的一棵大树上。这些医疗队员不忍心扔掉他们亲手制造的卡车,只好绕到卡车所在的山沟里,将车拆开,把各种零件重新背上来,再一件件安装好,木炭卡车又缓慢地行进起来。
从开汽油车到开木炭车,对司机来说需要进行耐力的磨炼,在漫长的、偏僻的、常常需要行驶一个月时间的道路上,他必须学会维护、“哄骗”、激励这辆木炭卡车。车每走一段时间,就需要换链子和轴承,对每一个零件都需要认真检查,如果稍有不慎,它就会抛锚。如果木炭卡车要爬陡坡,就需要在火炉里加汽油为木炭车加大马力。为了寻找一点汽油,他们费了不少力气。
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民间减灾救治组织,国际医疗队为在中国境内从事抗日活动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中国群众进行医疗救治工作,为中国抗战做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