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阐述仔猪红、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总结出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加强预防免疫等预防措施,并提出了治疗方法。
关键词 仔猪红黄白痢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858.287.3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293-02
仔猪红、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者造成直接的死猪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养猪业者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兽医工作的实践,对延安市3个县5个养猪场发生该病的原因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探讨其综合防制措施。
1发病原因
1.1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这一情况约占33%。主要是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1.2仔猪受环境应激影响
该因素约占25%,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入秋以后,气候寒冷,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这时可引发仔猪白痢。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粪便,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身体迅速消瘦,其死亡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有无并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或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
1.3 哺乳母猪患病
该因素约占27%。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痢。黄痢发生后,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移行,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该病以产后1周内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饲养管理不当
该因素约占15%。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病痢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仔猪下痢。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2临床症状
大便稀,红痢为暗红色、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走进猪舍有一股腥味,发病初期,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仔猪不吃乳、不吃料,易继发感染,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3 预防措施
3.1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要注意母猪全价配合饲料的供应。母猪哺乳期间不能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禁用高能量饲料,防止喂发霉变质饲料。在配合母猪料时,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白的含量不低于18%。母猪产前7d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只喂少量加盐麸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其次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母猪产前5d将产圈打扫干净,铺上柔软干燥褥草;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清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间隔10~15d消毒1次。
3.2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寒冷天气,加强仔猪保温措施,除增加垫草外,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预防仔猪受凉下痢。同时做到仔猪一出生,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天2次,预防仔猪黄痢病。并视情况对仔猪进行滴服其他抗菌药液,效果更好。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连续服用。注意用细菌制剂就不再用抗生素,仔猪2日龄、10日龄用右旋糖试铁、牲血素、富铁力的其中1种肌肉注射lmL;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供仔猪自由饮用,并保证饮水干净、清洁。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减少白痢病发生。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新肥素中的1种,每50kg饲料内添加100g,连续添7d,可预防仔猪下痢。
3.3加强预防免疫
一是母猪免疫。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仔猪红痢病菌苗5mL,2周后再注射10mL,预防仔猪红痢病。用K88、K99、K98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d免疫注射1次,预防仔猪黄白痢。二是仔猪免疫:①用细菌制剂喂仔猪。用调瘸生8500、促菌生等在仔猪吃乳前喂服,然后哺乳,预防黄白痢。②用红瘸血清注射。仔猪初生后用抗猪红瘸血清注射,每1kg体重注射3mL,预防仔猪红痢病。
4 治疗方法
仔猪下痢如果早期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发病初期,出现下痢,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2次/d,连用2~3d。在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外,食欲废绝,身体明显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方法是:根据猪只大小,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 000mL。药液的配置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或加点收敛药物,配合一些葡萄糖和维生素等壮补药。对极度衰竭的严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进行了静脉输液,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和10%VC 1~2mL;为防止酸中毒,还可用3%~5%碳酸氢钠。
此外,通常还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用0.1%亚硒酸钠1mL一次注射,防治仔猪下痢。②把新鲜马齿苋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每头小猪50~100g,可治小猪顽固性下痢。③每1kg体重用1.0~1.5mL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2次/d,连用3d。④注意区别红痢与血痢,一旦诊断有血痢存在,应进行药物净化,以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d;不吃料的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0.25mL/kg体重,1次/d;每天用消毒灵对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
5参考文献
[1] 徐克发,李继超,冉宇生.仔猪红黄白痢病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市场,2008(8):68-69.
[2] 张云平.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5(1):43.
[3] 李玉泉.仔猪红痢的辨证施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4(7):16.
关键词 仔猪红黄白痢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858.287.3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293-02
仔猪红、黄、白痢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业者造成直接的死猪损失和巨额的药费开支,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养猪业者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兽医工作的实践,对延安市3个县5个养猪场发生该病的原因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探讨其综合防制措施。
1发病原因
1.1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
这一情况约占33%。主要是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1.2仔猪受环境应激影响
该因素约占25%,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入秋以后,气候寒冷,地面太凉而又没加垫草,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这时可引发仔猪白痢。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病猪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浆状粪便,严重的呈糊状且带有腥臭味,身体迅速消瘦,其死亡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有无并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仔猪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或发育不良、生长受阻而形成僵猪。
1.3 哺乳母猪患病
该因素约占27%。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导致仔猪全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病变而出现黄痢。黄痢发生后,一是可使胆汁吸收不良;二是肠道内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中移行,引起变态反应。胃门平滑肌变态收缩时,出现仔猪吮乳后呕吐;空肠分泌大量黏液,造成仔猪高渗性脱水。该病以产后1周内发病最多,严重时死亡率高达70%以上。
1.4饲养管理不当
该因素约占15%。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病痢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仔猪下痢。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2临床症状
大便稀,红痢为暗红色、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走进猪舍有一股腥味,发病初期,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仔猪不吃乳、不吃料,易继发感染,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3 预防措施
3.1搞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要注意母猪全价配合饲料的供应。母猪哺乳期间不能随意改变饲料配方或更换饲料,禁用高能量饲料,防止喂发霉变质饲料。在配合母猪料时,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比在60%以下;粗蛋白的含量不低于18%。母猪产前7d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饲料,只喂少量加盐麸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其次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条件。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卫生,母猪产前5d将产圈打扫干净,铺上柔软干燥褥草;临产当天先把母猪乳房和胸腹部清洗干净,用0.01%高锰酸钾液或0.1%新洁尔灭消毒;并把每个乳头的乳汁挤掉几滴,再让仔猪吃奶,然后每间隔10~15d消毒1次。
3.2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寒冷天气,加强仔猪保温措施,除增加垫草外,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预防仔猪受凉下痢。同时做到仔猪一出生,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每天2次,预防仔猪黄痢病。并视情况对仔猪进行滴服其他抗菌药液,效果更好。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连续服用。注意用细菌制剂就不再用抗生素,仔猪2日龄、10日龄用右旋糖试铁、牲血素、富铁力的其中1种肌肉注射lmL;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供仔猪自由饮用,并保证饮水干净、清洁。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及早锻炼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减少白痢病发生。对断奶仔猪,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新肥素中的1种,每50kg饲料内添加100g,连续添7d,可预防仔猪下痢。
3.3加强预防免疫
一是母猪免疫。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仔猪红痢病菌苗5mL,2周后再注射10mL,预防仔猪红痢病。用K88、K99、K98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d免疫注射1次,预防仔猪黄白痢。二是仔猪免疫:①用细菌制剂喂仔猪。用调瘸生8500、促菌生等在仔猪吃乳前喂服,然后哺乳,预防黄白痢。②用红瘸血清注射。仔猪初生后用抗猪红瘸血清注射,每1kg体重注射3mL,预防仔猪红痢病。
4 治疗方法
仔猪下痢如果早期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发病初期,出现下痢,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2次/d,连用2~3d。在发病中期,仔猪除下痢外,食欲废绝,身体明显消瘦,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进行口服补液,方法是:根据猪只大小,用胃导管一次投服药液300~1 000mL。药液的配置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或加点收敛药物,配合一些葡萄糖和维生素等壮补药。对极度衰竭的严重病猪,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进行了静脉输液,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mL和10%VC 1~2mL;为防止酸中毒,还可用3%~5%碳酸氢钠。
此外,通常还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用0.1%亚硒酸钠1mL一次注射,防治仔猪下痢。②把新鲜马齿苋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过,每头小猪50~100g,可治小猪顽固性下痢。③每1kg体重用1.0~1.5mL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2次/d,连用3d。④注意区别红痢与血痢,一旦诊断有血痢存在,应进行药物净化,以血痢净1g/kg拌料,连喂30d;不吃料的乳猪灌服0.5%痢菌净溶液,0.25mL/kg体重,1次/d;每天用消毒灵对猪舍和环境消毒1次。
5参考文献
[1] 徐克发,李继超,冉宇生.仔猪红黄白痢病因及防治措施[J].畜牧市场,2008(8):68-69.
[2] 张云平.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5(1):43.
[3] 李玉泉.仔猪红痢的辨证施治[J].河南畜牧兽医,20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