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奇遇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o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陈抱一先生的文章里,有非常多的概念因为自己涉猎不深不是特别理解,但是一些对于其中一些关于语言学习较为感性的话语,作为同样是语言学习者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有共鸣的。在语言和语言间以及一种语言的内部,我们都可以发现这场奇遇的精彩之处。
  关键词:语言;奇遇;文化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8-01
  最近,阅读了程抱一先生《天一言》。在陈抱一先生的文章里,有非常多的概念因为自己涉猎不深不是特别理解,但是一些对于其中一些关于语言学习较为感性的话语,作为同样是语言学习者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有共鸣的。
  在文中程先生这样阐述自己和语言的交集“语言的奇遇”,而这“奇遇”二字勾起了我在日语学习中的种种。起先选择日语作为我的二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汉字和中文繁体字着实非常想,都说“入门”非常简单。然而,真正接触日语时,才发现自己和那“门”的距离着实隔了十万八千里,更不用提这“入门”二字。首先,是那五十音图,一些汉字中的笔画组成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读音。其次,是那看着像汉字的文字,有着和中文完全不同的读音和意思,如“勉強”是“努力学习”之意,全然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最后,是那语法顺序,动词滞后的语法规则,让一个说了二十年“吃饭”非得说“饭吃”实在有些摸不着头脑。以上的三点其实还只能说是形式上的“奇”,更“奇”也是让许多和我一样学习日语的同学最为困绕的就是日语里各种繁琐的“谦语”。同样是“妈妈”却分为许多场合,在自己家里可以随意称为“はは”或者“お母さん”,但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妈妈必须是“はは”,若称为“お母さん”则有提高自己妈妈地位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之嫌,同样,称对方母亲时也必须是“お母さん”。从中,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内外意识”,在用日语交流时,我们就像是自带了一个隐形的“圈子”,说话时,我们不仅仅是要考虑到和我们对话者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们还要考虑到在我们对话中所提及到的对象是处于圈内还是圈外。如果是“圈内人”,那么我们则随意一些,尽量表现得与其亲近;若是“圈外人”,那么则是以“礼”待之。而在中文,我们只仅仅在此之前加以一个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加以区别。
  而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多年学习英语的我来说,一开始是不理解,作为一个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为何还会保留这样一种如此保守的“谦卑有序”的文化。但是,当我看到日剧中女主时常穿着和服,扮演贤惠的母亲和妻子;当看到网上对日本服务业评价的五星好评,“在日本你找不到一个和你吵架的服务业”……我不再排斥这样“谦卑有序”的文化,也不再把它贴上“封建社会”的标签,而是重新站在“尊重传统”、“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去理解这样的文化,我开始理解“谦卑文化”所存在的意义。
  走出语言,放眼我们自己的生活,恍然发现,其实生处21世纪的我们才更容易把自己套上这样一个隐形的“圈子”。住在“火柴盒”里的我们,不晓得对面的“他们”何姓何名,见面会寒暄,但多是不走心的形式,从不曾走进彼此的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就像在讨论“陌生人”的时候,杨老师所说,越是到了现代,人和人的关系就会相互松弛一样。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而我们的圈子也在越来越小,圈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少。
  又比如最近翻阅的一篇十分有意思的文章《中国人的面子观》,一些即使在我们自己本族的语言中使用了千百万遍的词,看似无所差异,其实也早已包含一些深刻的文化问题。
  自己反复揣摩诸多关于“脸”和“面子”的几个词语,有了一些小小的发现:
  在诸多和“脸”相搭配的词“丢脸”、“不要脸”、“没有脸”都是表示“失去”脸,呈现的是一种从“有”到“无”的趋势。而相反地,从“面子”的词语搭配中,“给面子”、“争面子”等,都表示“得到”面子,呈现一种从“无”到“有”或者说是从“少”到“多”的趋势。因此,也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脸”是需要被守护的,而面子则是需要争取的。
  而“脸”和“面子”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略抽象,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只能得出些许自己的体会。
  个人认为,“脸”是关乎一个人的内心的,是在法律和道德之下对我们行为的一种评价。我们小时候总被父母教育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从这句话语中就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文化之下,“脸”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行为底线。当我们说“不要脸”时,往往也就是某个人的行为和内心,已经处于这条底线之下,而他也将被社会所“唾弃”。结合上文,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之下,其实早已认定从人的出生开始,“脸”就是存在的,这一点也可以结合“人之初,性本善”来理解,我们认为其实人生来就是善良的,生来就是会遵守社会法律、伦理道德的。
  而“面子”我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期待,是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所抱有的期许的一种评价。比如说马云捐款,社会对它的期待一般是捐个几百万,如果马云没有捐或者捐了几百,就是“个人行为”小于“社会期待”,他会“丢面子”或者“没面子”;如果他就是捐了几百万,也就是“个人行为”等于“社会期待”,这个时候他算是守住了面子;如果他捐了几个亿,“个人行为”大大超出“社会期待”,这是他应该是“倍儿有面子”。
  所以, “脸”就像是生活必需品,没有“脸”我们难以在这个社会立足,而“面子”则像是消费品,对其没有追求或者过分苛求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
  和语言的这场精彩奇遇中,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其他文献
虽然目前A股市场一改前期稳步盘升的趋势,而出现了宽幅震荡的走势,似乎表明市场的机会并不多,但由于股改后的新背景推动着控股股东的思路发生着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上市公司在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高级的文明形式,逐步实现了人类发展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提出了“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摘要:本文从凉山地域环境与彝人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出发,分析了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讨论了凉山彝族服饰纹样的图案艺术。  关键词:彝族服饰;图案;凉山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5-01  一、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体现  凉山彝族的祖先生活在高山以游牧生活为主,同时有畜养家禽的生活方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反
我要为自己点赞,生活中的那个我不怕困难,勇敢前进,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青春活力。  我要为课堂上积极动脑的那个我点赞。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而我早已端坐在座位上,准备好了一切。我的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飞快地运转着,手中的笔也不停地书写。我的思绪似淙淙的小溪,一刻也不停下欢快的脚步。有时,在这条小溪前进的路上,会有几块调皮的石头横在中央,我会暂时停下,将困难解决,然后继续我的旅程。我为自己点赞!  我
期刊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绿色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高校应当把绿色德育美育纳入学生工作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依
摘要:本文针对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做了简要浅析。其中包括如何培养色彩心理学,以及在艺术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这里主要通过两点重点讲述,即色彩感知和色彩联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艺术设计;色彩感知;色彩联想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6-01  人类都是视觉和感官动物,色彩会对人们的心理和感觉起到刺激和影响的作
《滚钩》以“挟尸要价”事件为核心,通过双重叙事变奏,紧贴人物生命纹理,还原成骑麻在现实语境中的生存窘境和道德挣扎,以及在历史语境和时代错动中的无力和卑微。它提供了一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时效性越来越注重.所谓时效性,可以理解为对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应用情况、能力培养情况、思想品德建设状况等方面来看的成果.而
那年,那月,那个冬天,你宛如天使降临到我的身旁。  看着被遗弃在破旧的纸箱里的你,我慢慢地抱起你。你长着卷曲的白毛,小眼睛半眯着,瘦小的身体瑟瑟发抖。你尽力伸出舌头舔着我的脸,那一刻,我的心似被春风拂过。  我冒着风雪把你抱回家,在柴房里用旧棉絮搭了个窝,把你放入其中,再用一些破布将你包裹起来。我转身离去,来到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我听到轻轻的撞门声。我打开门,看到你满身是雪,正蜷缩在门前。我把
期刊
高校研究生扩招至今,应届研究生人数不断上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整体学历的提升,高学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当下高校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一个不可避免和亟待研究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