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十余年了,是半路出家。在十余年的地理教学中,从迷糊、摸索、探究这个过程中得出一点心得,那就是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地理教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难组织好地理教学的课堂,更谈不上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学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给教学带来困惑。我县最早开设地理学科之时,不进入中考,只是会考,被各方面认为是“副科”;后来逐渐要求参加中考,又从10分、20分到30分计入中考升学成绩。这不痛不痒的做法,仍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学生也认为这点分數不足以从根本上影响其中考成绩,因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要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必须从教师这个因素做起。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地理这个广博的天堂,如何让他们在生活现实中感知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释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的生活。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总结,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有广博的地理知识。乡村中学的地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半途改行的且是年龄较大的,他们没有进入过高等院校系统地学习过地理知识,因而没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没有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书上没有涉及问题的能力,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搞好地理教学的。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而且是半路出家的,除了认真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外,还应更多地学习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尤其在现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更多地了解更丰富、详实、多样的地理知识;向同事学习讨教,也是丰富自己知识的有效途径;自己观察、实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只有教师自己在知识中寻找到乐趣,在运用知识上游刃有余时,才能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跟随教师走进地理学科。
二、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广泛,与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均有联系。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一节时,引导学生把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借用地理知识现象,写下的流芳千古名句,和课本上的知识相对应,就有一种亲切感,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风光;“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描写了我国北方地区雄伟壮阔的风雪景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江南秋季宁静、温暖的自然风光,可谓精妙之极。同样,地理上与数学知识也有相应的联系,如比例尺、温度与海拨间的计算。我们还可以借用历史来引发学生学习地理,如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大陆,我们在学习相应的知识时,西洋是指哪个洋,非洲大陆在哪里,郑和下西洋经过哪些海峡,路经哪些国家;历史上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那么西天又指哪里,为什么《西游记》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妖魔鬼怪与经过的地区复杂的地形、气候条件有否联系等。通过对个门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应该是有裨益的。
三、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所学的东西,如果很长时间学生觉得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话,那么学习也不会有浓厚的兴趣。只有让学生觉得所学有用,才会提高兴趣。除课本上讲的外,还要求学生实际运用。如讲地图一章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你想办法让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你家的同学,不借助带路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到你家。同学们讨论后,想到了地图,肯定后,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画出地图,很多同学能画,但不准确。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让同学们通过实际运用了解地图的要素,并且知道比例尺的选用要合理,方向要准确标示,图例可以让人识别。同时指导学生认识、使用地图,并适当介绍遥感、卫星地图等种类。指出地图在工农业、军事、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广泛运用,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再如:春节过后,有三个人分别到东北、海南、西藏打工,请学生说出这三个人准备服装有何区别,对到西藏工作的人的身体健康是否有特别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地理不是空洞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地理就不会枯燥,不会感到无聊,而带着问题、带着满足走进地理学科。
四、走出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单凭老师讲,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长久以往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就会消失。走出课堂让学生回归自然在放松的心境下进行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一年级新生虽然在小学里接触过地理,但不系统、较肤浅。而初中地理就从最基础的地球开始,但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难理解的,稍不留意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这十余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了。刚开始上地理课那几年,想想自己有二十多年的教龄,对地理也还有点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比较随意。殊不知就是这随意让我深受其害。由于学生在学第一课《地理》时没有很好地理解,尤其是经纬网一节,学生便产生畏难思想,从而厌恶地理在心理上抵触地理。
在讲地球的自转的时候对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昼夜交替学生比较能理解,但时间的差异就不大理解。尤其是后面讲时区佷多学生就坐飞机了。许多同学的家长在外打工,我结合这一情况,让同学们在同一时间里给在外地的家长打电话,询问他们所在地时间的情况。有一个同学兴奋地告诉我,她妈妈在新疆遮棉花,晚上20点的时候我们这里基本是天黑了,可她妈妈说哪里还是大太阳正在棉地里干活呢。我便实时讲这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结合经纬网这称为地方时。在讲海陆变迁一节时,对地表形态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虽不易理解但经历了四川5。12地震学生就清楚了,对外力作用就通过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一座一座的山丘因为瓷砖厂的挖土被削为平地,其实外力作用也是巨大的。
通过以上的一些探索和实践,自己的地理教学工作觉得轻松而愉快,逐渐清除了在教学中只就课本知识枯燥地讲授,学生无法理解或毫无兴趣的师生苦恼。地理学科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师生在地理教学困惑、难解中明朗,师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共同进步。
一、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要有广博的地理知识。乡村中学的地理教师绝大部分是半途改行的且是年龄较大的,他们没有进入过高等院校系统地学习过地理知识,因而没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没有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书上没有涉及问题的能力,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搞好地理教学的。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而且是半路出家的,除了认真阅读教材、研究教材外,还应更多地学习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尤其在现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更多地了解更丰富、详实、多样的地理知识;向同事学习讨教,也是丰富自己知识的有效途径;自己观察、实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只有教师自己在知识中寻找到乐趣,在运用知识上游刃有余时,才能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跟随教师走进地理学科。
二、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广泛,与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均有联系。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一节时,引导学生把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借用地理知识现象,写下的流芳千古名句,和课本上的知识相对应,就有一种亲切感,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风光;“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描写了我国北方地区雄伟壮阔的风雪景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江南秋季宁静、温暖的自然风光,可谓精妙之极。同样,地理上与数学知识也有相应的联系,如比例尺、温度与海拨间的计算。我们还可以借用历史来引发学生学习地理,如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大陆,我们在学习相应的知识时,西洋是指哪个洋,非洲大陆在哪里,郑和下西洋经过哪些海峡,路经哪些国家;历史上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经,那么西天又指哪里,为什么《西游记》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妖魔鬼怪与经过的地区复杂的地形、气候条件有否联系等。通过对个门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应该是有裨益的。
三、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所学的东西,如果很长时间学生觉得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话,那么学习也不会有浓厚的兴趣。只有让学生觉得所学有用,才会提高兴趣。除课本上讲的外,还要求学生实际运用。如讲地图一章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你想办法让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你家的同学,不借助带路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到你家。同学们讨论后,想到了地图,肯定后,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画出地图,很多同学能画,但不准确。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让同学们通过实际运用了解地图的要素,并且知道比例尺的选用要合理,方向要准确标示,图例可以让人识别。同时指导学生认识、使用地图,并适当介绍遥感、卫星地图等种类。指出地图在工农业、军事、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广泛运用,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再如:春节过后,有三个人分别到东北、海南、西藏打工,请学生说出这三个人准备服装有何区别,对到西藏工作的人的身体健康是否有特别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地理不是空洞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地理就不会枯燥,不会感到无聊,而带着问题、带着满足走进地理学科。
四、走出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单凭老师讲,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长久以往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就会消失。走出课堂让学生回归自然在放松的心境下进行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一年级新生虽然在小学里接触过地理,但不系统、较肤浅。而初中地理就从最基础的地球开始,但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难理解的,稍不留意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这十余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了。刚开始上地理课那几年,想想自己有二十多年的教龄,对地理也还有点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比较随意。殊不知就是这随意让我深受其害。由于学生在学第一课《地理》时没有很好地理解,尤其是经纬网一节,学生便产生畏难思想,从而厌恶地理在心理上抵触地理。
在讲地球的自转的时候对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昼夜交替学生比较能理解,但时间的差异就不大理解。尤其是后面讲时区佷多学生就坐飞机了。许多同学的家长在外打工,我结合这一情况,让同学们在同一时间里给在外地的家长打电话,询问他们所在地时间的情况。有一个同学兴奋地告诉我,她妈妈在新疆遮棉花,晚上20点的时候我们这里基本是天黑了,可她妈妈说哪里还是大太阳正在棉地里干活呢。我便实时讲这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结合经纬网这称为地方时。在讲海陆变迁一节时,对地表形态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虽不易理解但经历了四川5。12地震学生就清楚了,对外力作用就通过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一座一座的山丘因为瓷砖厂的挖土被削为平地,其实外力作用也是巨大的。
通过以上的一些探索和实践,自己的地理教学工作觉得轻松而愉快,逐渐清除了在教学中只就课本知识枯燥地讲授,学生无法理解或毫无兴趣的师生苦恼。地理学科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师生在地理教学困惑、难解中明朗,师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