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舅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记忆的涓涓长河里,有些人像树木,将自己的绿荫洒向你的心头;或又像一缕阳光,将自己仅有的热量温暖与人,使人留下永远难忘的念想。三舅,就是这样的人。


  三舅去世已经25个年头了。三舅是在我上高中时去世的,病倒瘫痪不到两年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里,身体魁梧壮硕的三舅逐渐变得羸弱不堪。一次,母亲去探望病中的三舅,我也要求跟着去,结果消瘦的脸形同骷髅的三舅我几乎都认不出来。由于三舅一辈子孤寡一人,一直和小舅一家生活在一起。而小舅一家生活也很拮据,总是靠三舅在外给人干活,带回些钱补贴家用。三舅病倒后,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就更是雪上加霜。小舅不得已外出打工,小舅母不愿照看患病的三舅,所以瘫痪在床的三舅常常很难吃上一口热饭,本来就病重的身体再加上恶劣的生活状况,能拖一年多也是三舅的生命顽强。
  当看到瘫痪的三舅,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躺在空荡的土窑洞冰冷的土炕上时,母亲伤心地跑过去将病怏怏的三舅揽在怀里,忍不住放声痛哭。病得奄奄一息的三舅枯瘦的脸上强挤出笑容安慰母亲:“没事,别伤心,我没事,看到你们我很高兴……”那恓惶的情景令站在一旁的我泪如雨下。三舅却指着炕脚,让母亲取出他压在席子下边的仅有的几十块钱,非让我拿上,他才安心。让我带去学校买吃食,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那一刻手捏着那钱,望着孱弱的三舅,我心如刀绞。
  被褥因大小便失禁,不堪得让人难以忍受。母亲难过的眼泪不停地流,一边抹泪一边给三舅换她带来的新衣服,扒掉土炕上脏污不堪的被褥,换上干净的被褥。我也强忍着刺鼻的味道,帮着打扫房子,收拾东西,心里面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上学,挣钱了就能接济三舅,让他能活得好些,能多活几年。可不承想,那竟然是我们见的最后一面。不久后,三舅就去世了。今天回想起来,心里面仍旧有些难过。难过三舅在那样不堪的状况下煎熬,难过我没有任何机会能让自己尽一点孝心。也许三舅故去是一种解脱,但任何一个生命都该有尊严地活着,身后能被人所缅怀。一生鳏寡的三舅会有谁能偶尔想起呢。


  母亲说三舅在我四个舅舅中,小时候是长相最英俊、也最聪明的一个,因此最受外公外婆疼爱。而且在几个舅舅中,三舅最关爱我母亲——几个舅舅唯一的妹妹。只是,三舅在14岁时高烧不退,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用药救了三舅的命,却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三舅从此变得笨拙。在我有记忆开始,见到的三舅就一直是憨憨的,舅舅家的表哥表姐们顽皮地在他面前怎么恶作剧地拿他玩耍,他都不会生气。并且,他自己舍不得花钱,却时常将自己积攒下来的零碎小钱分给孩子们,或者买些糖果装在口袋里,分散给孩子们吃。所以,那时三舅身边总围拢着孩子,有淘气的直接就在他口袋里面掏了。
  三舅憨却并不傻,这是我的感觉,也就是有些反应慢而已。我家在县城,小时候去舅舅家,三舅总会给我掏他的口袋,别的孩子给一毛两毛,我总能得到五毛一块,别的孩子生气,他也只是憨憨地笑。而且别的孩子能钻他的怀里,我不能。不是我不愿意,是他不肯。他总说他常干活,身上脏,说我是城里的孩子,我的衣服干干净净的会被弄脏。若说三舅脑子不好,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四处奔走去干建筑活,还总能挣到钱。
  三舅曾经有过媳妇。因为小时候得病有点后遗症,所以近处的人家没有人会愿意嫁女儿给他。那时,四川山区太穷吃不饱饭,我们那里都是托人从四川找老婆。三舅的媳妇就是从四川找来的,刚来时还不错,漂亮也勤快,三舅很欢喜,整天乐呵呵的,那是他一生唯一快乐的时光。可是过了没多久人家就悄悄地跑了,因为三舅终归有些后遗症,处久了还是会有些让人不痛快。
  也因此,三舅受了刺激,从此很少说话,也不肯呆在空落落的家里,他不想将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带给亲人,而是选择将孤苦的心放逐。一年中除了农忙时节,除了过年,他基本是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漂泊。我不知道是他心存幻想希望找回自己的媳妇,还是觉得家里伤感得呆不成。总之,在他患病瘫痪的前几十年间,他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


  母亲是女孩,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老套思想的影响,外公不让她上学。母亲痛哭,三舅说自己不上学,让妹妹上不就行了,刚上初中的三舅,很聪明学习也好,可为了照顾自己的妹妹愣是不去上学了。也因此母亲才有宝贵的上学机会。母亲上学被老师批评回家哭,才十多岁的三舅竟敢跑到学校找老师算账,吓得老师一再给母亲赔不是。
  在我小时候,母亲总是早早给三舅做好衣服送过去。每年,三舅出远门或者归来时路过县城,都会买些吃食礼品,特意来看望我母亲。母亲也总是给他做些好吃的,临走还要给他带上。其实,母亲也知道三舅舍不得吃,总是拿回去分给孩子们。
  有时候去舅舅家,三舅会翻出压箱底的一两块点心给我,让我在屋子里吃了再出去,怕别的孩子看见说他偏心。他从外地回来也总会带一些干果之类的,装满我的口袋。直到今天,我依然不能忘记,小时候一个人偷偷吃东西的喜悦。
  老实的三舅和小舅一家过,地里面的活基本都是他干,种地买化肥他都大包大揽。农忙时节,他就在家呆一半个月,帮小舅一家干完活才出门。因为三舅出门在外干活不和人讨价还价,也肯出力不偷懒,所以虽然有些憨却总能混口饭吃,也能积攒几个钱,但大多都补贴给了小舅一家。
  因为小舅一家照顾不周,三舅病故后,母亲心里着实有些不畅。前年,母亲去给外公外婆还有三舅上坟,结果遇到小舅也在给三舅上坟。回来母亲对我讲,他能记得他三哥还算有良心。母亲对小舅一家才释怀。
  这样一个鳏寡一生、不到50岁就病故的三舅,一个普通的农民,会有几个人记得起他,会在记忆里留一点空间牵挂呢。也唯有墳头盛开的迎春花常年伴着他。那盛开的迎春花,就像一张张孩子笑容灿烂的脸庞,我想,其中一定也有我的。
  (责编 简兮)
其他文献
一、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这是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都已认可的理念。但这种新课改力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运用率如何?实际效果又怎样?教师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有哪些疑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全县进行调研,并对反馈情况进行了梳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惑: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比较费时,往往后面的作业来不及做了;不少学困生开展自主探究难度很大,基本
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是理解关系。它是“在破坏墨守成规的交往中形成的”,“以消除怀疑和重建无可论争的行为方式为目的”。而教育场域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以具体形态再现了一般理解的实质,是教师对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生存和成长的一种实际的阐释学。它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缺乏理解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经常会听
自2 0 世纪6 0 年代“情感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教学关爱一直被看成是学校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研究者认为教学关爱是有意义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核心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调查也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对教育家陷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提教育家,就会立刻想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精心设计自己的学术框架;就会想到大部头的理论论著,显赫的头衔,一年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所谓学术论文……好像不这样就和“家”字无缘。同时,教育家似乎一直被供奉在神坛上,到终于可以走近我们的时候,却大都是那些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长者,他们往往年近花甲甚至已届古稀。而且,很多时候,“教育家”常常是一种对逝者追认的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事故发生后,学校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被推上风口浪尖,备受责难。在此社会背景之下,中小学校大力强化安全教育,班主任作为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一、班主任要树立本班安全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意识  虽然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但是安
步入2010年以来,接连发生的校园周边恶性伤害事件令人触目惊心,也让身为校园安全管理者的我们更加警醒。为进一步完善体系、筑牢根基,让校园永远保持平安和谐,我们不敢有半点麻痹与松懈。下面是长征小学近年来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希望和方家共同探讨。    一、在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作用下,构建起多重防线    长征小学在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方面始终坚持“三个强化”,构建起了多重防线,形成了有效的防范机制。  1.
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英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好效果,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  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雷凯  雷凯读的大学位于主城区,闲逛时一粒微尘扎进他的眼眶,他揉着眼睛,试图揉出,但越揉越不爽,泪水忍不住泛出。一个快步路过他的女孩好心问道:“你怎么了?”  雷凯呆呆看着女孩,一时间没有回过神。  女孩干脆跟他一样坐下来,递给他一包手帕纸。雷凯接过纸巾,擦去眼里的泪,笑着答谢女孩。女孩笑一笑说:“你是失恋了吧?不要紧,我们都还年轻,很快就好了。”  从小到大,雷凯第一次距离陌生女孩这么近,对方还
《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引导受教育者的终极价值。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孩子的人生理想导航,为受教育者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熏染与培植。教育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始终围绕较单一的主流文化来组织,传授着单一的价值观。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社会。此种背景下,中国德育何去何从?道德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面对这个问题,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科特兰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教授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