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
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67—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言之,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爱父母、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由于该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好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灌输知识为领悟知识
客观说教形成的知识是暂时的、肤浅的,教师必须拓展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摒弃照本宣科的教法,采用竞赛、角色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学习兴趣。如教学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①让学生自学《七个背囊》的故事。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③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④续写故事:年轻人将诚信扔掉后会有怎样的后果。⑤收集并交流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格言。
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有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议,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保护环境》的内容时,笔者通过运用发生在我国西南五省的旱灾以及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新闻录像及大量的图片,将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①看新闻录像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灾害给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②展开想象谈看法: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③搜集材料:有关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一些自然灾害的报道、图片。④讨论:面对这些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⑤行动体验:做“环保小卫士”。这种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现实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⑥领悟名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之本”等。
三、 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活动,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如教学有关交通安全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坐车”与“开车”的游戏中了解乘车常识及道路交通常识。再如,教《惜时》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体验,真正懂得“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要达到如此效果,还需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断的探索。
责任编辑:王妍玮
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67—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言之,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爱父母、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由于该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好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灌输知识为领悟知识
客观说教形成的知识是暂时的、肤浅的,教师必须拓展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摒弃照本宣科的教法,采用竞赛、角色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学习兴趣。如教学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①让学生自学《七个背囊》的故事。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③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④续写故事:年轻人将诚信扔掉后会有怎样的后果。⑤收集并交流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格言。
二、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有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用作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议,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引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保护环境》的内容时,笔者通过运用发生在我国西南五省的旱灾以及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新闻录像及大量的图片,将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①看新闻录像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灾害给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②展开想象谈看法: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③搜集材料:有关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一些自然灾害的报道、图片。④讨论:面对这些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⑤行动体验:做“环保小卫士”。这种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现实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⑥领悟名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之本”等。
三、 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活动,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如教学有关交通安全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坐车”与“开车”的游戏中了解乘车常识及道路交通常识。再如,教《惜时》的内容时,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体验,真正懂得“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要达到如此效果,还需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断的探索。
责任编辑:王妍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