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该将學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化教学 贴近生活 易懂易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新《数学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载体,它不仅负载着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负载着过程和方法,更负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了一个情境:三位老奶奶买完苹果,在楼下碰面聊天。张奶奶说:“我买的苹果16元4斤,真便宜。”王奶奶笑了笑说:“不不不,还是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12元3斤。”刘奶奶摇了摇头说:“你们买的都不如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8元2斤。”三位老奶奶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自己的便宜。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支持哪位老奶奶?”学生有的就说:“刘奶奶的最便宜!”还没等他说完,就有同学反驳:“老师,她说得不对,三位老奶奶买的苹果价钱是一样的。”我赶紧问:“是吗,小组赶紧研究研究给出你们的理由吧? ”……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画面中,自然而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融进“生活画面”,学生易懂易学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课后再增加一些识别假币的方法,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
三、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动画片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方面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是一堂课的延伸,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动脑动手相得益彰,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数学兴趣大增。
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参考文献:
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8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生活化教学 贴近生活 易懂易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新《数学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载体,它不仅负载着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负载着过程和方法,更负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了一个情境:三位老奶奶买完苹果,在楼下碰面聊天。张奶奶说:“我买的苹果16元4斤,真便宜。”王奶奶笑了笑说:“不不不,还是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12元3斤。”刘奶奶摇了摇头说:“你们买的都不如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8元2斤。”三位老奶奶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自己的便宜。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支持哪位老奶奶?”学生有的就说:“刘奶奶的最便宜!”还没等他说完,就有同学反驳:“老师,她说得不对,三位老奶奶买的苹果价钱是一样的。”我赶紧问:“是吗,小组赶紧研究研究给出你们的理由吧? ”……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画面中,自然而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融进“生活画面”,学生易懂易学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当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去开展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好学、好问、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课后再增加一些识别假币的方法,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
三、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动画片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方面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在一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来自于生活实际的练习或总结,是一堂课的延伸,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动脑动手相得益彰,培养了数学的能力;而且它还能启发学生去试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带给学生探索奥秘的无穷乐趣,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数学兴趣大增。
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参考文献:
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8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