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内容的整合策略分析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内容丰富,想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全面审视,突破界限,整合现有教材;精挑细选,把握关键,分类突破重点;统领全局,连缀成线,形成教学专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内容 整合 分类 连缀成线
  新课程改革亮点纷呈,仅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就设置了五大系列课程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国的高中都未能让学生自由选课。面对如此丰富的选修内容,教师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呢?笔者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实践,认为最基本的思路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全面审视,突破界限,整合现有教材
  新课程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而,在选修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围绕语文学习目标,积极地面对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突破不同模块之间的界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取舍,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具体的整合方式如下:
  1.整合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在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当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必修课的知识、方法、习惯都是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基础,而选修课的学习则是学生进一步运用、内化和拓展必修课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这就要求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将必修與选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作为落脚点和切入点。如必修模块当中的小说、戏剧单元是选修模块当中小说与戏剧系列的基础,必修模块当中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艺学论文单元是选修模块当中文化论著研读的基础,选修模块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是必修模块中“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相比而言,选修课程比必修课程的专题性更强,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其中的经典篇章,以重点突破为抓手,提升学生在必修课程当中所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其它内容作为练习、鉴赏和拓展内容,由学生自由完成。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可以突破必修和选修内容的界限,根据题材的不同,整合成为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田园诗等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只精讲其中一首或几首经典作品,使学生切实掌握不同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而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其它作品。
  2.整合不同的选修模块。尽管选修模块也根据重点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系列,但不同系列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在教学之时应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如苏教版选修模块中的《唐诗宋词选读》与《<人间词话>选读》整合在一起,学生就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宋词中的情与景、雅与俗、有我与无我等,提高理论鉴赏和评价能力,避免过多的重复教学。
  3.整合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课程选择与创造权,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创校本课程,有效补充国家选修课程的不足。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兴趣爱好,整合国家选修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如唐代诗人李白留下了大量的以“酒”和“月”为主题的诗,如《月下独酌》《峨嵋山月歌》《将进酒》《关山月》《短歌行》等,这些诗有的选入了初中教材,有的选用了高中教材,还有的并没有选入教材,我们可以将这些名篇都整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审视李白诗歌当中“酒”和“月”的独特内涵。
  二、精挑细选,把握关键,分类突破重点
  1.突破选修模块当中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选修内容《文章写作与修改》的教学可以拉长到一个学年,这样做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务。当然,还可以把必修内容当中的相关内容稍加改造充实进来。在实践过程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整合必修教材中阅读鉴赏后面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如《拿来主义》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四;二是整合必修教材中梳理探究当中的研究性作文写作练习,如必修四当中的影视文化中对清宫戏的讨论。
  2.精心引导学生,突破核心经典篇目。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江花月夜》《六国论》等都属于核心篇目,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析,在精读中鉴赏。当学生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掌握了核心方法之后,就可以从其他文本当中任意选取篇目,自主诵读、自主鉴赏,并可以在班上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突破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如《外国小说欣赏》模块当中,各个单元均有特定的“话题”。在教学当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突破做文章。《半张纸》是“结构”话题单元的内容,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与小说结构相关的知识,学会从结构的角度来欣赏小说的艺术性,明白结构对小说的重要性。当学生读完小说后,可以要求其用文中的两三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而后整理出小说的整体架构,并利用一个词语概括小说结构的特点;最后结合单元后的“思考与实践”讨论故事持续的时间及意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最好能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作品结构的优点。
  三、统领全局,连缀成线,形成教学专题
  所谓教学专题就是以一项专门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实施教学。教学专题并非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从教材当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性的、极具应用价值的教学素材。这样的专题通常会融合多种语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应该科学分析学生已有能力,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主要对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意境的品味、声韵的把握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素材,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突破这一框架,以“相思”之情的表达为主线,将《湘夫人》《一剪梅》《菩萨蛮》《长相思》《虞美人》放到一起,对不同诗词的主题、表达方法、意境营造的相同与不同进行比较,而后适当拓展和补充课外抒发相思情的诗词,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需要指出的是,在选修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深度和宽度,切不可突破基础教育的实际,盲目的加深和拓宽。
其他文献
利用格点尝试法首先分区对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3 000多个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在震源机制解覆盖的时段内,地块周边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有以下特征:地块周边主
笔者 1999— 2 0 0 3年在华北太行山区和北京地区多次进行洞穴调查 ,发现很多古地震遗迹。文中论述了岩溶古地震研究的原理与依据 ,以及岩溶古地震遗迹的主要特征与岩溶古地震标志 ,对辨别洞穴正常岩溶现象与岩溶古地震遗迹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 ,指出了在岩溶古地震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是生活的一个缩影。而写作则是将生活浓缩到语文中,写作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提升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活跃,人才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往变得日趋频繁而又
青藏高原是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演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该区火山活动受中-新生代以来高原深部地球物理-化学反应的控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形式和结果.本区既有富钾质
分布式被动源电磁法系统,简称DPEM。DPEM 利用天然电磁场或人文电磁场作为源场,研究大地的电磁响应,探测地下电性分布及地质结构,可适应各种复杂的地理地质环境。主要特点有:同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突出学生自主性和实践能力”的新思路。这表明作文教学应侧重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
目的:观察奥关拉唑(0ME)联合雷尼替丁(RAN)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院胃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88例,随机分入2治疗组,A组43例,OME20mg每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