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观音山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电影《观音山》出发,重新审视高考结束后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这是一个被称作青春祭奠场的世界,这些年轻人的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 冲突 成长
  电影《观音山》中的南风,她来自一个母爱压制、父爱缺失的暴力酗酒家庭,她整个人格的主线沉浸在想要依赖又不得不独立的矛盾之中,想要安全却无法信任的迷失之中。正如她的名字,她渴望像风一样自由,可是家庭的重担,爱情的期盼,生活的压力,太多的牵挂让她不得不选择独自艰辛地前进,难以自由飞翔,变成南风(难风)。难风欲飞,欲飞则难。南风这样的女子是观众最心痛的代表,所有人都希望她可以翱翔在生活的天空中。
  影片中的丁波,他的背景融入了太多对父亲的误解,以及在这种误解下母爱的中断和陌生者的入侵,性格里尽是狂躁不安、混沌萎靡、对世界不满及异常尖锐的爱恨感觉。其实,丁波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青少年:平凡,渴望爱却又带着无比的倔强叛逃爱。正是因为这种平凡,才更加让我们感觉与影片心灵相通,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肥皂,作为水与火之间的中合,成为连接南风和丁波的一个载体,也被当做是南风和丁波的部分情感的寄托。他是这个小集体甚至整个社会中最真实的一个分支,而造成肥皂迷失自我的原因是最常见的怯懦和逃避心态。社会对这样一个无钱无权无奋斗欲的弱势群体,并不具备敞开怀抱热情迎接的姿态。那些像肥皂一样的人们随时都可能在社会的尖针下失去踪影。取名肥皂,就说明他这种类型是社会中一定存在的,必定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许他们应该得到大家的被爱。
  未来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满足温饱,没有浮夸的豪言壮志,他们驻场、载客、喝啤酒、抽烟……这就是属于迷失的年青一代最真实的生活与奋斗。在影片的后半部,我们终于看到青年们开始成长,当生活一次次给了他们洗礼,当火车巡回在观音山的轨道上的时候,我们对曾经茫然不知所措的未来仍旧怀有一线希望,毕竟孤独和迷茫不是永恒的,守护和前进才是永恒的……
  影片中除了三个象征着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一代,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作为中年人代表的常姐。
  常姐,这个角色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人生道路总是无限坎坷。这个人物的孤独与悲哀是靠平稳行至中年的生命,突然面临至亲的集体背叛而酿成的。丈夫出轨,妻子的名分缺失;人老珠黄,京剧名角儿的身份被徒弟夺走;最重的一笔是儿子在为讨好女友的“浪漫”里无辜丧命,唯一可以支撑女人后半生的母性无处安放。影片随着常姐自杀被三人救下后,相互关系慢慢地从对峙到融入,孩子们开始更理解她,而她也试着了解年轻人的生活,“你教我玩这个(电脑),我教你唱京剧”,很温暖很惬意的一句话,让灰色调的剧情看似峰回路转。当三个孩子带她出去游山,再一起重修观音庙,也可以看做是他们在重建自己的心灵,常姐说了一句“好久没有这么多人一起了”,这与那个坐在车里听《蓝莲花》流泪的自闭女人几乎判若两人。最后随着观音庙的修复,他们一起或多或少解开了困扰各自的心结,一切似乎都在向着一个童话似的美好结局前进,到这里影片的情节看似沦为俗套。但是,随着修葺的结束,常姐与师傅的一段对话,关于人生这段苦旅如何继续下去,原本快要散去的大雾全新笼罩。片尾,常姐还是离开了,是去追寻她的儿子还是彻底参透了人生我们不得而知。三个年轻人安静地坐在曾经呼唤自由的列车上,也许这个时候他们对自由、对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感知……
  在电影中,四个人彼此的生活像蜘蛛网一样抽离纠缠:丁波因为父母的缘故不敢相信爱情,在酒吧亲吻陌生女孩,使得南风伤心离去;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用酒瓶砸得自己头破血流;南风面对父亲酗酒母亲受虐待,却无能为力;常越琴日益思念儿子,在不堪生活的凌辱后她终于决定自杀,却被自己不喜欢的这三个孩子救下,然而影片的结尾看透人生的常越琴还是跳崖自尽。
  从《观音山》的整体来看,电影整体所运用的手法极尽追求真实平凡,追求真实简洁贴合大众群体的审美要求。在这部片子里,所要表达的虽然是一种关于青春和人生的气氛与精神,但没有用繁杂深奥的理论塑造,更没有脱离现实的情节,鲜少出现波澜起伏的情节,即使是有故事情节上的小冲突也以一种平和的手法展现。纵观整部电影,它所渲染的只是平凡世界里那些平凡小市民的小小的幸福和小小的无奈,是如此真实、贴近生活。
  在《观音山》中,年轻一代在经历了迷失生活的考验后引发出对于青春和生命的思考,在观众看来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伤,我们在观影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一丝丝感动,还有对于人生完整过程的瞬间领悟。这样一部片子,从头到尾仔细品味,会有一种大梦初醒来的酣畅淋漓,当这种激情过后带给我们的可能是对于年少的回忆和生命真谛的新思考。
  在这部电影中,南风、丁波和肥皂三个年轻人可以被看做是那些刚刚步入社会,在家庭和社会中努力奋斗却被认为是“前途渺茫”集体的浓缩组合。在这个以敲打人心的重金属音乐和略带阴暗化妆间为第一镜头的影片初始,在昏暗混乱的小酒吧里一身夸张打扮驻唱少女南风,一脸疲倦却又骨子里透着江湖义气的少年丁波,汗流浃背成年却仍迷恋爆米花的小胖子肥皂,这三个在生活面前狼狈不堪的青年,正好完整地扩大了我们隐藏在内心的失意,一刹那间把我们拉回到那些刚刚步入社会,追逐梦想却彷徨又无奈的时期。同时,影片的主题,对于“青春与生命”的思考也在一开始有了一个方向。
  其实,整部影片就像是张布满迷失的大网,品味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对白,我们都可以抽离出一缕灵魂,更好地认识“有关青春的回忆,有关生命的思考”。每个人的青春回忆都不一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当所有人的回忆凑在了一起,就是大家共同的回忆,就会产生共鸣,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亨利·柏格森曾经如此描述生命:“生命是世界的本质,生命是无休止的冲动,不能把握理性,而生命自身的知觉可以把握。”整部电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在影片的开头,混杂着摇滚音乐的昏暗脏乱的酒吧小屋里,不小心砸伤客人的南风;骑着破旧摩托车载客,要躲避城管,还要为母亲去世父亲再婚而痛苦的丁波;被小流氓欺负,窝在狭窄的廉租房里汗流浃背的肥皂;无法面对儿子去世,仍旧不愿意办理销户手续的常月琴;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洗礼,影片一开头就展现了来自生活的无休止的冲击与现实。就当四个人的生活被一波波的打击伤得体无完肤时,由于常月琴的自杀未遂,影片有了峰回路转,色调也渐渐有了转暖,三个人偷偷搭上火车,甩下生活的重担,重新找回青春本来的自由和快乐;常月琴开始试着走出旧生活的轮回,走进人群,走进新的世界。当我们认为生活该如此美满地继续下去的时候,四个人坐上载满汶川记忆的汽车踏上了观音上的路程,残垣断壁,残败的观音庙,满载的是生活的过去的悲哀,当人们敢于正视它,就是生活重新开始的时候。影片中寺庙师傅的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要是有人搭把手,就快了!”生活之所以可以把握,只要有爱,相互关爱,便就又有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影片中的“观音山”已经不能单纯地被看做是一个地名,它已经成了整部影片的灵魂,成了观众铭记影片的一种标记,在很多观众的心目中,“观音山”是一种青春的追忆,关于他们曾经年少或正在经历的青春的缩影。看完影片,我沉静在回忆之中,谁的回忆里没有一座观音山呢?那些迷失、混乱、放纵的青春,有着绝望却又会拼命挣扎的平凡生命。我们看过的太多影视作品里的浮夸,惊情澎湃之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空虚,而在《观音山》里处处皆是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对白,平凡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平凡,才能更加成功地与我们的生活轨迹贴合,我们会不自觉地走进电影里寻找自己曾无处安放的青春。电影当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的青春冲动,原本应该乖巧恬淡的女孩,为了生活在昏暗的酒吧驻场,为了帮朋友要回被抢的钱搞得头破血流,强吻小太妹,拉着丁波的手躺在火车开来的铁轨上,当着酒鬼老爹的面狂饮两瓶老白干。这是与我们幻想的青春背道而驰的。没有鲜花阳光,是阴暗的灯光和汗流浃背,而正是这些冲击造就了这个青春祭奠的世界,这些冲动背后是青春的躁动,展现了更真实的生命的韵律,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
  在影片的末尾,观音山上的团团迷雾在渐渐散去,观众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一切尘埃落定的感觉,然而影片中的四个人终于明白: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困扰他们的问题,躁动不安的青春最终将会过去,遗留的记忆仅可供以后的年月时时追寻,人生还是要继续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然,生活经历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但是这终究会归为一体,我们在这青春逝去的岁月里,仍旧还有着梦,在一直向前的列车上。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贫富差距及其影响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作者在“三深入”谈话过程中,针对贫富差距对学生交往活动影响进行叙事研究,得出贫富差距并不是影响学生交往的最主要因素,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素质和环境同样对学生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学生交往活动 影响    一、引言  2010年11月6日,我院学生工作处向全院班主任布置了为期一个月的“三深入”谈话任务,所谓
摘 要: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应具备区域针对性,在“大纲”指导下制定更符合地域特点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为教学活动导向、激发学习内需、评价依据的功能。在将中职与普高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相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中职语文口语交际的目标特点,结合江阴地区的区域特点,根据交际者的交际需求、学习需求,从三个模块出发,结合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构建江阴地区中
摘 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属于新兴学科,在专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设计交叉性学科,受社会各领域、行业的重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仍在积极探索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最
摘 要: 《聊斋志异》里的侠女形象和唐传奇中的侠女形象相比既有传承之处,又有新变的地方。传承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侠义精神的沿袭上,如有仇必报、行侠仗义、功成身退;新变体现在侠女的范围更宽泛,并以传承子嗣为最终极的行侠方式。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唐传奇 侠女形象 传承新变    作为写女性的圣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刻画了大量光彩照人、性格鲜明的女子。不管是花妖
摘 要: 我校响应教育局号召,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分别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修学旅行。这样的形式能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正所谓走出去,“别有洞天”。  关键词: 境外修学旅行 素质教育 综合能力 爱国情感  组织学生赴境外开展修学旅行活动,能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能力,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举措。近年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村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定为国家的教育基本政策。制约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远程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支持,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三种传递模式,有效地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先进地区传递到西部农村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实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渠道。积极利用上杭客家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地方音乐教育,是上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地方音乐教育 上杭客家山歌 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走进知识经济时
摘 要: 不少中学生怕写记叙文,提笔找不到素材,文章也缺乏真情实感。因此,作者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尝试了几种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常用的方法,并从教师角度探求有效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素材 积累本 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摘 要: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努力追寻语文本真的心,不懈求索,“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吟哦讽诵中培养学生对文章风格、语言句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情操陶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在鉴赏作品中自然美的过程中求“真”,启发学生在鉴赏作品中社会美的过程中追求“善”;在驰骋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六个问题逐一进行探讨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自治的六个关键词:信赖,责任,落实,内容,学生利益,教师利益。此六者是高校学生自治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  关键词: 高校学生自治 质疑探讨 核心保障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进入了膨胀式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学城,新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老校园也在到处施工,一边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