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心思也十分敏感,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在遭受挫折时没有监护人给予情感指导,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继而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现代教育下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起留守儿童心理引导的主要角色,帮助孩子应对遭遇挫折时的消极情绪,促进留守儿童品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挫折;消极情绪;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021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再加上农村教育设施不发达,学校和老师对儿童心理健康引导意识不够,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行为不良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儿童抗挫折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消极逃避,或者一味抗争走向极端,如果不加以引导克服,势必会阻碍儿童成长发展,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重视起来儿童抗挫折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产生心理挫折的几种路径
1.自然情境下产生的挫折。儿童产生心理挫折的直接原因是遭受了失败打击,或者遇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可能是叠不好被子、穿不好衣服等这种对于大人而言十分微小简单的事情,还记得那个背不出来乘法表大哭“三五太难了”的小朋友吗?对于大人而言十分简单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太难了!”,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陪伴,亲戚或者爷爷奶奶“重养不中教”,这类生活中微小的挫折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自卑的种子,往后的日子会越长越大。
2.对比下产生的心理挫折。与“隔壁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是父母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不自觉的比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成绩、老师的夸奖等,久而久之,儿童也会不自觉的将自身与伙伴进行比较,尤其是留守儿童本身对于普通家庭孩子的羡慕,会放大这种比较的效果,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习惯将错误归咎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产生消极情绪,而另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儿童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良后果。
3.高要求下产生的心理挫折。留守儿童相比较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早的独自面对陌生事物,因此在心理上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为成熟,对于规划处事,这些孩子都表现的较为理性,并且呈现出完美主义的倾向,这就意味着一些孩子对于自身可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对待目标会努力争取,但是,当自身能力达不到自身高要求时,或者即使自己已经用尽全力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留守儿童就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果没有合适的中介为这些孩子做情绪疏导,日益积累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留守儿童遭受心理挫折的引导策略
留守儿童产生挫折心理的后果严重,但是通过合理恰当的引导,凭借儿童成长阶段高适应性的特点,是完全可以克服这一心理障碍的。
1.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挫折。这一策略适用于自然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挫折,这类心理挫折的特点是难度小,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适当的点播做到。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完成微小事物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老师和家长可以完成示范作用,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完成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想办法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并且认识到挫折是有方法可解的,不用惧怕,不放大挫折带来的消极感受,将负面影响的种子扼杀在土壤里。
2.直面挫折情境,调整心态。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课间活动调动儿童的受挫情绪和心理。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孩子在日常中可能遭受的挫折与游戏结合起来,创新游戏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输赢,从而感受挫折和成功,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可以控制游戏的输赢顺序,以做到情绪的合理调配,通过做游戏还可以调整学生的意志力,在留守儿童游戏任务输掉的时候及时鼓励,让他们直面困难挫折,培养他们挫折也是一场游戏,输了还可以重新来过的思想,正视挫折。
3.延迟满足,耐心等待。前文中我们提到儿童产生挫折心理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儿童的心理目标没有得到满足,延迟满足方法的重点就在于锻炼儿童对于长远目标的耐心等待而放弃对于短期利益的满足,意思是让孩子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小目标没有满足就产生挫折心理,而要敢于接受小的挫折,以實现更大的目标,即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识别什么是更有价值的目标,而不能短期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就患得患失,最终因小失大。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儿童鼓励,让他们学会等待,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老师家长对于儿童挫折心理的引导,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培养,同时当孩子遭受挫折时,老师和家长都不应该将孩子的情绪宣泄当做不懂事而批评教育,而要引导儿童享受努力的过程,正视挫折,不要把消极情绪放在第一位,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并且帮助他们提高自己,争取日后的成功。留守儿童相较而言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但是不能将他们与普通家庭孩子做明显区分,保证他们得到公平对待的前提下开展心理抗挫折教育,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策略调整,切实解决好儿童挫折心理问题,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端国.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30-31.
[2]王春阳.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刘璐.不同认知启动模式下心理弹性对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郑蕊.留守儿童“隐忍未发”的情感体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5]谢芳.家校合作,于“微”处暖娃心——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抗挫折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1):58-59.
[6]王淑雅.农村留守中学生逆境信念水平的特点及其对情绪刺激认知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
[7]董天琪.挫折情境下完美主义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8]宋颖.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韧性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9]陈佳月.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留守儿童;挫折;消极情绪;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021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再加上农村教育设施不发达,学校和老师对儿童心理健康引导意识不够,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行为不良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儿童抗挫折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消极逃避,或者一味抗争走向极端,如果不加以引导克服,势必会阻碍儿童成长发展,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重视起来儿童抗挫折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产生心理挫折的几种路径
1.自然情境下产生的挫折。儿童产生心理挫折的直接原因是遭受了失败打击,或者遇到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可能是叠不好被子、穿不好衣服等这种对于大人而言十分微小简单的事情,还记得那个背不出来乘法表大哭“三五太难了”的小朋友吗?对于大人而言十分简单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太难了!”,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陪伴,亲戚或者爷爷奶奶“重养不中教”,这类生活中微小的挫折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自卑的种子,往后的日子会越长越大。
2.对比下产生的心理挫折。与“隔壁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是父母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不自觉的比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成绩、老师的夸奖等,久而久之,儿童也会不自觉的将自身与伙伴进行比较,尤其是留守儿童本身对于普通家庭孩子的羡慕,会放大这种比较的效果,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习惯将错误归咎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产生消极情绪,而另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儿童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良后果。
3.高要求下产生的心理挫折。留守儿童相比较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早的独自面对陌生事物,因此在心理上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为成熟,对于规划处事,这些孩子都表现的较为理性,并且呈现出完美主义的倾向,这就意味着一些孩子对于自身可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对待目标会努力争取,但是,当自身能力达不到自身高要求时,或者即使自己已经用尽全力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留守儿童就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果没有合适的中介为这些孩子做情绪疏导,日益积累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二、留守儿童遭受心理挫折的引导策略
留守儿童产生挫折心理的后果严重,但是通过合理恰当的引导,凭借儿童成长阶段高适应性的特点,是完全可以克服这一心理障碍的。
1.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挫折。这一策略适用于自然情境下产生的心理挫折,这类心理挫折的特点是难度小,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适当的点播做到。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完成微小事物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老师和家长可以完成示范作用,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完成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想办法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并且认识到挫折是有方法可解的,不用惧怕,不放大挫折带来的消极感受,将负面影响的种子扼杀在土壤里。
2.直面挫折情境,调整心态。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课间活动调动儿童的受挫情绪和心理。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孩子在日常中可能遭受的挫折与游戏结合起来,创新游戏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输赢,从而感受挫折和成功,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可以控制游戏的输赢顺序,以做到情绪的合理调配,通过做游戏还可以调整学生的意志力,在留守儿童游戏任务输掉的时候及时鼓励,让他们直面困难挫折,培养他们挫折也是一场游戏,输了还可以重新来过的思想,正视挫折。
3.延迟满足,耐心等待。前文中我们提到儿童产生挫折心理的一项重要原因在于儿童的心理目标没有得到满足,延迟满足方法的重点就在于锻炼儿童对于长远目标的耐心等待而放弃对于短期利益的满足,意思是让孩子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小目标没有满足就产生挫折心理,而要敢于接受小的挫折,以實现更大的目标,即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识别什么是更有价值的目标,而不能短期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就患得患失,最终因小失大。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儿童鼓励,让他们学会等待,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老师家长对于儿童挫折心理的引导,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培养,同时当孩子遭受挫折时,老师和家长都不应该将孩子的情绪宣泄当做不懂事而批评教育,而要引导儿童享受努力的过程,正视挫折,不要把消极情绪放在第一位,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并且帮助他们提高自己,争取日后的成功。留守儿童相较而言更容易产生挫折心理,但是不能将他们与普通家庭孩子做明显区分,保证他们得到公平对待的前提下开展心理抗挫折教育,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策略调整,切实解决好儿童挫折心理问题,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端国.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30-31.
[2]王春阳.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刘璐.不同认知启动模式下心理弹性对初中留守儿童自我污名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郑蕊.留守儿童“隐忍未发”的情感体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5]谢芳.家校合作,于“微”处暖娃心——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抗挫折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1):58-59.
[6]王淑雅.农村留守中学生逆境信念水平的特点及其对情绪刺激认知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8.
[7]董天琪.挫折情境下完美主义和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8]宋颖.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韧性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8.
[9]陈佳月.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