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发展分析(1998-2007)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发展状况,比较了十年来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出口结构和出口贸易伙伴的发展变化。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有很大波动;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但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不利地位,这点从我国贸易伙伴的构成上可以体现出来。
  关键词: 货物贸易出口 贸易总额 贸易结构
  
  ▲▲一、背景分析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飞速的发展,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29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3位,其中出口额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在21世纪前后,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外,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2001年恐怖袭击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在国内,中国也在为“入世”进行各种准备,同时中国的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巨大的变革。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在此段时期也在逐渐升级转型。基于此,文章试图研究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发展状况,通过各个不同角度的比较分析,揭示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特征分析
  
  (一) 货物贸易出口额的发展变化
  货物贸易出口额连年增长,但增速具有很大波动性。
  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年鉴看,从1998-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每年都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1998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5223.6亿元,到2007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已经高达93455.6亿元。
  单纯从出口额变化只能看出货物贸易发展的趋势,如果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出口每年的增长速度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货物贸易出口的影响。由1998-2007年贸易增长速度发展变化(图1)看,十年之内货物贸易的出口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各国的对外经济活动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各国的贸易量大幅减少,中国也不例外,所以1998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只有0.4%,与1997年的20.5%相比,降幅高达20.1%。在此之后到2000年,货物贸易出口增速达到第一个顶峰,为27.7%,然而在2002年又迅速下降为6.7%,降幅高达21%。亚洲金融危机的余威和2001年美国恐怖袭击带来的世界性经济衰退造成了各国需求的减少。加上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下降,其中涉及到很多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产品。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增幅的下降。到2004年货物贸易出口增速达到第二个峰值(35.3%),之后到2007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改革,旨在改善贸易结构。2005年7月21日,国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人民对美元升值达到2%。两项国家政策的综合作用,使得此后两年货物贸易出口增长一直减少。
  


  从上述分析看,从1998-2007年货物贸易每年的出口额均有所增加,但由于在此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其中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和优化中国贸易结构。
  (二) 货物贸易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
  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有一定程度优化,但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占出口总产品的比重,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一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贸易政策倾向。一般发展中国家多出口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国家多出口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口结构就已经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加工贸易更是占据中国贸易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因而,在分析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时,本文将从出口商品结构比发展变化和加工贸易中产品增值率发展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
  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除1999年初级产品总额减少之外,十年之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总额均是连年增长:初级产品1998年出口总额为204.89亿美元,到2007年出口额上升至615.0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1998年出口总额为1632.20亿美元,到2007年出口额上升至11562.67亿美元。虽然两类贸易出口总额的绝对值一直上升,但是两类贸易产品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却有很大差异: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缩小,从1998年的11%降到2007年的5%;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89%上升至2008年的94%,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两组数据的变化说明:货物贸易出口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逐渐得到改善。
  


  再进一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构成。按照中国海关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工业制成品主要分为五大类:⑴化学品及有关产品;⑵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⑶机械及运输设备;⑷杂项制品;⑸未分类其他商品。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这五大类工业制成品均逐年增长,其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属于工业制成品中的主要出口产品,其次是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未分类其他产品在工业制成品比重中相对较小。(图2)以2001年为界,此前从1998年到2000年,杂项制品的出口一直高于机械及运输设备:1998年杂项制品出口额为702.00亿美元,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为502.17亿美元;2000年杂项制品出口额为862.78亿美元,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为826.00亿美元。而在2001年至2007年统计时期内,“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有大规模增长,远远超过“杂项制品”的增长:2001年杂项制品出口为871.10亿美元,而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为949.01亿美元;到2007年杂项制品出口为2968.44亿美元,而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为5770.45亿美元。
  从产品的性质看,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成品杂项制品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不乏有很多原料类产品和中间投入品,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和杂项产品(多为消费类产品)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向相对较高,产成品和产品的附加值也相对较高。
  2. 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具有波动性。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分工越来越细化,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现在的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早在1993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开始首次超过一般贸易额,一跃成为贸易出口的主要力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到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已经占出口总额的51%。
  衡量一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工贸易增值率。1993年中国加工贸易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额,但加工贸易增值率仅为21.67%。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上下波动中缓慢增长:1998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为52.27%,2007年加工贸易增值率为67.60%。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波动性缓慢增长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密不可分:我国的加工贸易通常采用来料加工或者进料加工的形式,大量进口零部件和原料,在我国境内加工成“定制”的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表现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征。同时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产品多见于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品,而具有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相对较少。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产品附加值低下,另外一方面对产业链的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诸多不利影响。
  (三)货物贸易出口伙伴国的发展变化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伙伴国的构成变化不大,但是出口的各贸易伙伴份额配置逐渐趋于合理。
  文章选取了1998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中国货物贸易十大出口国(地区)进行分析,并对各出口市场的贸易份额进行了比较研究。(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选取的四个年份中,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排名前十的伙伴国(地区)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位列前三的国家(地区)一直依次是美国、香港和日本(1998年除外,1998年前三排名依次是香港、美国和日本)。从排名前十的贸易伙伴国的组成上看,这些国家(地区)基本都属于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地区),这说明中国在贸易分工中依然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分工地位;另外,中国在亚洲的贸易伙伴国(地区)多达5个(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这说明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表1还列出了排名前四位的中国出口国(地区)的出口份额。从前四名的排列分布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出口份额相对较高,与其他的贸易伙伴国形成极大差距。出口贸易地理方向的过度集中从竞争上来说对中国出口不利。然而从排名前三的中国出口市场单个国家(地区)份额和总的份额的发展上又可以看出这种不利的地位正在逐渐改善:⑴1998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排名前三的伙伴国(地区)的市场份额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除日本在2001年出口市场份额为16.89%,同比增加0.73个百分点外,香港、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的份额一直都在减少;⑵1998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排名前三位的中国出口贸易伙伴总的出口份额分别为57.92%,54.78%,50.45%和42.64%。这种结果同样适用于从1998年到2007年的整个时期内。
  贸易伙伴的分布和贸易伙伴市场份额的变化,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仍然处于一种不利的分工地位,贸易结构改革和优化的空间还很大。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对外贸易伙伴国的份额比例逐渐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日趋合理化,另外一方面也是外部经济环境作用的结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恐怖事件造成了世界长期的经济衰退,进而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自然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
  
  ▲▲三、相关结论和建议
  
  1998年到2007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都给世界带来了较大程度的经济衰退;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4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改革和200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改革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
  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在连年增长的同时,出口增长速度却有两次较大程度的波动,这种波动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不利的经济环境带来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内部贸易政策的改革和人民币的升值,都迫切要求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和改善。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现在已经是货物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但产品的增值率在十年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增加。从出口贸易伙伴国的组成和参与份额看,虽然贸易地理方向在逐渐改善,但仍然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从2007年至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世界各国又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中。同时,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各项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协议正在紧锣密鼓的谈判中或者已经开始执行。另外,中国现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的丧失,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目光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下的国家,如越南和老挝等。在贸易更加自由化、外部需求萎缩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环境下,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必定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和冲击。纯粹以量取胜的贸易出口,其贸易得益会日益减少,而贸易争端会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已经刻不容缓,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人民币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保证贸易出口能够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中顺利的升级和转型。
  
  参考文献:
  [1] 江小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7;5:4-16
  [2] 刘锋.关于"十一五"规划区域的思考.国研网报告,2005-5-26
  [3] 裴长洪.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出口结构变化分析:2006-2008.经济研究,2009;4:4-16
  [4] 裴长洪,李雪松.2001-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财贸经济,2001;5:38-44
  [5] 裴长洪,彭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课题.宏观经济研究,2006;1:6-13
  [6] 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财贸经济,2008;2:112-128
  [7] 易力,李世美,刘冰.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9:5-11
  (责任编辑:刘璐)
其他文献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齿形轮廓复杂,其参数化设计困难。利用三维软件UG—NX6对斜齿圆柱齿轮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改变参数就立即得到相应的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炎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和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6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共72个位点、15例健康对照15个位点龈下菌
风机泵类属于交流电动机,这类电动机常用在变负荷的情形下,采用变频器对这类电机进行驱动和调速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新技术,且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克服传统风门调节器耗电多的缺
针对具有Markov跳变特点的一类离散随机系统,研究了输入量概率约束下的状态反馈预测控制问题。采用多层概率集的概念和方法,给出了具有多个不同概率软约束下的预测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