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过任评说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的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说: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个错误,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可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当年天真无邪的“彘儿”,如何蜕变成一个既可爱又可怕的皇帝?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链接:汉武帝25项 历史性首创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其他文献
古老的北京城,庙宇梵宫星罗棋布,佛事活动四季频繁,几乎每隔半月便有一次庙会,因此,与庙会息息相关的民间花会,也日趋发展起来。其组织之严密,技艺之高超,影响之深远,均值得一谈。  民间花会源远流长,早自汉代即有之,彼时称作“百戏”,宋、元时称“社火”,其活动内容多为高跷、旱船、秧歌、舞狮等等。南宋范成大对它的评论是:“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以来,由于满族统治阶级及八旗庶民皆迷信神佛,从而使
期刊
一个下雪的晚上。  农村有户人家,半夜里有人敲门。主人好奇,这么晚了,又是大雪夜,会是谁呢?开了门,是一名迷了路的旅客。  主人赶紧把他迎进屋内。屋主惊叹地说:“哎呀!你真是幸运,你刚刚走过的路,其实是一片沼泽地,上面只有一屋薄冰。这里的人,从来就不敢走过去。”  旅客听后感觉到一片寒意:刚刚若是踏破薄冰,不是早就深葬沼泽之地了吗?  屋主继续说道:“前几天,同样是下着雪,一位邻居,被一群野狼追袭
期刊
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墙就是在这个筑城的热潮中,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的西安城墙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
期刊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描写了宋徽宗统治末期的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宋江与梁山泊英雄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而随着最近吴越品水浒、tegic点水的对台戏的pk,更是使他们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及梁山泊起义,真的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么?  实际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统治三百多年,大大小小爆发的农
期刊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    一首《侠客行》,高歌了诗仙李白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的豪情,从此世间又多了一首侠士的绝唱。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倏然间,千余年已逝。  2008年底,一部贺岁大片《叶问》红遍中国,武术宗师、李小龙授业恩师叶问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一代大侠;2009年初,与金庸、古龙齐名,开创新派武
期刊
这是记载在《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中的一个2600年前的关于潜伏的故事。  有一次,齐国国王齐桓公跟宰相管仲密谋发兵讨伐莒国。可是不等付诸行动,他们要讨伐莒国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国。自然,莒国方面也有时间做迎战的准备。  齐桓公感到非常奇怪,说:“我跟管仲先生商量讨伐莒国的事情,商量的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消息就已经传遍全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回答道:“国内一定潜伏着高人。”  齐桓公恍然
期刊
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官学”,肯定都要得到官方的青睐和赏识。否则,无论如何高深,都登不上大雅之堂。官方需要一种对社会施加影响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又不可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到民间的思想资源中去寻找,去挖掘。  而儒学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自从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学就开始登堂入室了,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正统”的地位。而儒生,这些代表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只能靠
期刊
一位禪师问他的徒弟:“这个房间里你最喜欢什么?”  机灵的徒弟指指酒杯。酒杯是以黄金和大理石制成的,价值肯定不菲。  “那好,拿走它吧。”禅师说。  徒弟不待禅师吩咐第二遍,立刻用右手紧紧抓住了那个酒杯。  “你不想放开它吧?”禅师接着问,“没有别的你喜欢的了吗?”徒弟承认,桌上那个胀鼓鼓的钱袋,也不惹他讨厌。  “没关系,你也拿去吧。”禅师说道。  于是徒弟又欣喜地用左手夺过钱袋。“现在呢?”他
期刊
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來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
期刊
汉朝是中华民族的成长期,成长的痕迹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汉唐常常并称,除了这两个朝代的中国都属世界一号强国外,也由于这两个朝代都颇具恢弘、大度、自由的气象。唐朝的气象,源于对其综合国力的充分自信;汉朝的气象,更多原因在于其封建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使之然。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就颇具这种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各种学说在战国时代风起云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