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聚焦政策性移民和自主迁徙移民,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大型移民安置区为重点,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全区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把壮大乡村产业经济作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改善脱贫群众生活品质、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性举措来落实,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抓手,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提质发展高效种养业。一是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移民安置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稳妥调整种植结构,压减水稻等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高效、增产增收作物种植,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围绕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等自治区重点产业,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中药材、黄花菜等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横向调优结构、纵向调长链条,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三是加大帮扶支持。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一区一策、一区一业、一区一特,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把特色做特、优势做优、强项做强。

做强特色品牌,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五大之乡”(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品牌优势,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作引领,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品牌工程,不断提升宁夏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区、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抓品牌发展工作机制,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宁字号”,着力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格局。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加快建设9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牛奶”“盐池滩羊”“六盘山牛肉”等15个区域公用品牌,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业企业品牌。三是强化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区内农业企业参加全国农交会、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大型展会,以开展“宁夏品质中国行”“全国知名经销商进宁夏”“闽宁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嘉年华”等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推介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最大限度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四是创新营销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宁夏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网上商城等网络营销平台,构建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营销网络体系,将地域资源优势、特色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机制,加强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體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提升县域农业科技服务综合集成能力。一是扎实开展“三百三千”农业科技推广行动。围绕产业科技帮扶、农技推广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重点任务,示范高效绿色技术模式10项,建设科技示范基地45个,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精准服务,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二是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安置区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人以上,不断提高移民群众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治理模式,推动移民安置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四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地区“厕所革命”,加大移民安置区厕所改造,统筹抓好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立足“五清一绿一改”,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动移民安置区冬季清洁供暖,持续改善村容村貌,让农村成为留住人、吸引人、造福人的美丽家园。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产业动能。紧扣“四权”改革要求,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改革,努力创造更多“宁夏经验”。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民、连接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引导一批对接农户、灵活高效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始终突出富农增收这个核心,让农民在参与生产经营中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二是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深化“经营主体+村集体+移民”“经营主体+移民”“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等模式,推行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移民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三是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创新经营主体联合形式,鼓励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增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强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一是加快“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努力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引导资本下乡,鼓励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投身农业发展,吸引更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移民安置区建设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园艺标准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组织方式变革创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是注重“园”“区”平台与特色村镇发展相结合。争取创建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移民安置区一二三产业适度集中,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G
责任编辑:何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