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央电视台近日报道,我国现有4.7亿网民,备案网站380万个,全国100%的乡镇入网。这说明,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以其即时性、自由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快捷表达自己、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平台。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民网络时代。而网络这种新兴媒介的兴起,颠覆了政府与民间传统的沟通渠道,重塑了官员与百姓的互动方式,将官民直接对话搬到幕前。面对新的形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网络特点,提高网络领导力。
首先,应积极主动学习运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不仅仅涉及使用电脑,对干部思想水平、判断能力、人文素养都有新的要求。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干部对网络知识了解相对有限,认识不足。鉴于此,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都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课程设计。如国家行政学院开设了“互联网与政府管理”课。浙江省委党校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北京市委党校也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学员知道如何注册微博、如何浏览博客、如何使用MSN在线与人交流,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应对和化解各类矛盾和危机的能力。实践已证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已经成了开放和网络时代中,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像开放发达的广东,不少“潮人”官员学会在微众时代中做官,通过微博刷新官民沟通方式,走出了一条网路,就是最好例证。
其次,要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水平。弘扬主旋律,宣传公平正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网站或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沟通民意的作用已充分显现。但互联网作为自由、开放的新兴媒体平台,犹如“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公民记者”,各种声音、观点、思潮也不断涌现。部分微博客“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奇”作为吸引眼球、炮制轰动、引起反响的立足点;晒隐私、揭绯闻、追八卦、展开口水战等,肆意炒作;更有甚者,某些人利用微博造谣、诽谤,传播马路新闻,发布非法信息,混淆视听。这里,既有众声喧哗,各抒己见,也有多样文化的激荡、多元利益的博弈。一条“小道消息”,通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催化,会迅速升温。如果引导不力或者不当,容易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比如,前不久一场因日本核泄漏事件导致的“抢盐”风波涉及中国许多地方,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考验。在这次风波中,中国各地部门及官员借助微博等媒介澄清“盐荒”传言,通过与网民的及时互动反馈,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平息了谣言。事实说明,如果运用得当,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避免公众被误导。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并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切实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因势利导,使网络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平台。诚然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以主动积极亲和的姿态发声,同时也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方式。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如何将“执政”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是早已开始求索的课题。近年来,从中央高层直接对话网民,到地方政府的各种新鲜尝试,“网络问政”已然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道独特风景。近段时期“政府微博”的迅速勃兴,凸显“网络问政”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亦在不断创新探索。这种创新正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微博也从诞生时的小众圈子迈向主流社会。可以预见,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成为未来的新趋势之一。
首先,应积极主动学习运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不仅仅涉及使用电脑,对干部思想水平、判断能力、人文素养都有新的要求。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干部对网络知识了解相对有限,认识不足。鉴于此,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都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课程设计。如国家行政学院开设了“互联网与政府管理”课。浙江省委党校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北京市委党校也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学员知道如何注册微博、如何浏览博客、如何使用MSN在线与人交流,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应对和化解各类矛盾和危机的能力。实践已证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已经成了开放和网络时代中,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像开放发达的广东,不少“潮人”官员学会在微众时代中做官,通过微博刷新官民沟通方式,走出了一条网路,就是最好例证。
其次,要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水平。弘扬主旋律,宣传公平正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网站或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沟通民意的作用已充分显现。但互联网作为自由、开放的新兴媒体平台,犹如“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公民记者”,各种声音、观点、思潮也不断涌现。部分微博客“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奇”作为吸引眼球、炮制轰动、引起反响的立足点;晒隐私、揭绯闻、追八卦、展开口水战等,肆意炒作;更有甚者,某些人利用微博造谣、诽谤,传播马路新闻,发布非法信息,混淆视听。这里,既有众声喧哗,各抒己见,也有多样文化的激荡、多元利益的博弈。一条“小道消息”,通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催化,会迅速升温。如果引导不力或者不当,容易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比如,前不久一场因日本核泄漏事件导致的“抢盐”风波涉及中国许多地方,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考验。在这次风波中,中国各地部门及官员借助微博等媒介澄清“盐荒”传言,通过与网民的及时互动反馈,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平息了谣言。事实说明,如果运用得当,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避免公众被误导。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并提高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切实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因势利导,使网络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加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平台。诚然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以主动积极亲和的姿态发声,同时也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方式。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如何将“执政”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是早已开始求索的课题。近年来,从中央高层直接对话网民,到地方政府的各种新鲜尝试,“网络问政”已然成为中国政坛的一道独特风景。近段时期“政府微博”的迅速勃兴,凸显“网络问政”在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亦在不断创新探索。这种创新正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微博也从诞生时的小众圈子迈向主流社会。可以预见,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成为未来的新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