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的哺乳动物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东非地下的裸鼹鼠早在1842年就已被科学界发现并命名了,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是一种奇特的真社会性哺乳动物之后,它才成了动物界中的明星。人们后来发现,在非洲鼹形鼠中还有达马拉兰鼹鼠也是真社会性的,夺去了裸鼹鼠的部分光彩。不过,裸鼹鼠的另一项特征仍然足以让它去角逐最奇异的哺乳动物的头衔:它是变温的冷血动物。
  裸鼹鼠和冷血动物一样,主要通过与环境的热交换来调节体温:要升温,就跑到上层的洞穴,紧贴被太阳晒热的墙壁;要降温,就躲到寒冷的底层洞穴。它们有时也通过大家扎堆挤在一起来取暖。它们的皮肤为此变得裸露无毛,因为皮毛不仅不能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反而会妨碍热交换。
  裸鼹鼠为什么变成变温动物了呢?裸鼹鼠生活在地下,和天气多变的地面相比,地下冬暖夏凉,温度变化不大,保持恒定体温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所有非洲鼹形鼠中,裸鼹鼠是体型最小的。由于体积小的物体表面积相对比较大,使得小动物的身体比大动物更容易丧失热量,要保挣恒定的体温也就更加困难。裸鼹鼠的身体体积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0%,但是身体表面积却大约是达马拉兰鼹鼠的40%。这样,其散热速度就是达马拉兰鼹鼠的2倍。裸鼹鼠如果要像达马拉兰鼹鼠那样维持恒定的体温,就必须以2倍的速度加速产生体热的代谢过程,以增加体热的生产来弥补体热的散失。裸鼹鼠的食物主要是低能量的块茎,而地下氧气又非常稀薄,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了,所以还不如干脆就不再试图去维持恒定体温,尽量降低基础代谢率节省能量。
  那么,裸鼹鼠为什么要有这么小的身体呢?在非洲鼹形鼠中,裸鼹鼠所生活的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只有200毫米~400毫米,并且就集中在几天内。鼹形鼠的主要食物——块茎储存着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同样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关系,干旱地区的植物倾向于制造少量但是大型的块茎,而不是众多的小块茎。越是干旱的地区,块茎会越大,但是数量也越稀少。有的块茎的重量甚至是裸鼹鼠体重的上千倍,碰巧挖到一个的话,一窝裸鼹鼠一年的口粮就全有了。
  但是在地下乱挖地道,刚好碰上块茎的几率极低,而且只有在下雨的那几天,土壤比较潮湿时才适宜挖地道。即便如此,挖地道也要耗去大量能量,是静止时的3倍~5倍,很可能挖了几天地道,精疲力竭了也还一无所获。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独居的鼹形鼠存活的机会极为渺茫,想要提高生存机会,必须组织起来,分头去找食物,有谁碰巧找到了就一起分享。
  一群裸鼹鼠分头去找稀少的食物,当然是成员数量越多,找到食物的机会越大。但是成员数量多了,也意味着吃饭的嘴多了,找到的食物又会不够分。既要增加个体数量,又不增加对食物的总需求量,那就需要把每一个成员的饭量减小,也就是说,让它们的身体变小。
  所以,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成员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体型变小了。一窝裸鼹鼠平均有七八十只,能多达300只,但是每只工鼠的体重只有大约30克。达马拉兰鼹鼠的体重是裸鼹鼠的5倍,达马拉兰鼹鼠的社会习性也不如裸鼹鼠复杂、精致,寻找食物的效率可能也不如裸鼹鼠。毕竟将100只小老鼠分散开去,找到食物的几率要比10只大老鼠大得多了。在进化史上,达马拉兰鼹鼠出现的时间比裸鼹鼠晚。也许达马拉兰鼹鼠正往裸鼹鼠走过的路上走去,成员数量会变得更多,但是体型也会变小,最终小到无法维持恒定体温,并脱掉了皮毛,成为另一种裸鼹鼠呢。
其他文献
17.帕瑞纳的清晨    这幅令人吃惊的全景图呈现了智利帕拉纳天文台巨大望远镜的观测平台,拍摄时间为清晨,月亮仍高悬在天空,一片安静宁和的景象,与天文台内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  巨大望远镜四架8.2米巨型主望远镜均对准特定的天体,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秘密,  丰望远镜“月亮”发射的激光能帮助调整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抵消大气造成的模糊效应,让拍摄清晰锐利的照片成为可能。  四架较小的1.8米辅助望远
对于未来多种动物进化的最终结果的预言,当然并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和详尽无遗。但是,科学所拥有的丰富的实际资料,可以允许对它们做出具有相当把握的判断。尽管那些神奇的、怪异的、不可思议的未来动物是一种假说,但是没有谁能够全盘否认。  吉克索恩判断的未来地球动物  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阿卡捷米克·杜加尔·吉克索恩的著作《人类之后,未来的动物》,已把读者带到了5000万年后地球上的动物世界中去……就其体裁来说,
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为对象,从基础设施财政投资方式角度,探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百余年前,著名的英国海洋调查船“挑战者”号在世界各大洋进行为期4年的科学考察时,从采掘到的海底泥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小颗粒。这些颗粒细小得就像尘埃一样,肉眼根本无法辨认,只有拿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出全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圆球,有黑色的、褐色的,光洁的表面具有金属光泽,闪出奇异的光彩。这一发现既令人振奋又使人迷惘,这些小东西究竟是什么物质?它们来自何方?科学家茫然不知所措。  就在“挑战者”号的返
这个斑驳的景观显示的是第谷陨石坑,它是月球上看起来最极端的地方之一。然而,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并不是为了研究第谷,这张图像是为6月5日-6日观察金星穿过太阳表面的凌日现象做准备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不能直接观察太阳,因此天文学家计划把望远镜定位在月球,用月球作为镜子去捕获反射的太阳光,并且隔离穿过金星大气层的小部分光线。这少量的光线包含行星大气层组成的信息。  这些观察将模仿一种
在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着文明社会的生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趋于肯定。而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和卡尔·萨根教授几乎做出了十分“狂妄”的回答。  他们认为,宇宙文明社会的历史在时间尺度上应该从出现无线电天文学和开始掌握宇宙航行算起。按照这样的日历,地球这个文明社会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时间,还处于十分低级的阶段。但是在宇宙中,处于高级阶段的文明社会至少有100万个,它们早就掌握了无线电天文学、核物理学、火箭技
“奋进”号航天飞机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所属航天飞机编队中目前仍在运行的二个轨道器之一。“奋进”号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建造的第五艘也是最后一艘适于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建造的初衷是为了代替“挑战者”号。“奋进”号于1992年在STS-49任务中首航,原定于2010年退役。在“奋进”号退役之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原计划由其执行的STS-134任务为航天飞机谢幕飞行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是后来经提议的STS-135任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11F35 K1)是苏联“暴风雪”太空计划中唯一真正完成建造及发射的航天飞机,由能源火箭公司总设计师罗基诺·罗金斯基设计。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无人驾驶飞向太空,这是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执行轨道飞行任务。1993年该航天项目被取消,后来存放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一个机库里。2002年机库坍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也被砸毁。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是苏联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