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化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化学新课标)的颁布孕育和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开始。高中化学新课标反映了现代化学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它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适应这种新形式,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来迎接这次课改实验,具体到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一、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化学学习需要,即通过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化学现象,掌握现代化学科学技术方法等学习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标规定,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模块以基础性和时代性为特征,具有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内容的新颖性,为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化学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化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各选修模块的不同特点是,针对学生兴趣,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方向和潜能的差异,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这样的内容设置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选择想学的化学内容,意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另外,为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开放性,即充分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同时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很明显,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带有先天的被动性。 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其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正是构建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前提。 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
  化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是教学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化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课堂教学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这是由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化学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学习,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中,我提到了目前我国部分水域遭工业废水污染的状况,对比了水域被污染前后的两种情景,强化学生的印象,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大胆设想,并提出个性化的对策。这样,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方案,进而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化学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化学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化学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化学现象,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 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
  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指出“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同时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化学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化学教学更易于开展探究性学习。 
  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以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例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化学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生生研究,师生研讨就成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教学新课堂 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化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条件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化学新课堂。 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新课程标准的意识,而且要能够将这种意识转化为教学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和深度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做出我们的努力。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化学新课程的改革,让我深深地领会到,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智力充分接受挑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学识影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真诚合作。  一、转变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构件冲击荷载下的理论分析模型.对一端固定一端可纵向移动薄壁圆钢管进行了有限元研究,分析得到圆钢管在不同轴压力作用下经受侧向冲击后的构件破
所谓教学反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回收知识信息被利用的情况,从而了解学生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作出反应。  教学反馈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教学反馈,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能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掌握好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有效的教学反馈是高效教学的重要
建立一种简单的反相离子对HPLC方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中的双氰胺和三聚氰胺的含量.使用Hypersil ODS C18反相色谱柱(5μm;250×4.6 mm),乙腈-离子对试剂水溶液(10 mmol/L戊烷
推导出了一个相干扩散方程用来研究核燃料边缘位置处氙原子沿着位错线的运动规律,并给出了促使其扩散的微观物理机制,研究了氙气泡在材料中的生长受限行为.利用这种含时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