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体验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sc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应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这是语文的精神和灵魂。在生活中,孩子们经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才能获得认识,形成内心情感,产生感悟、见解和智慧,积累成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体验性学习,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内涵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过程。只有把孩子引向生活,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1.感知生活现象,感悟词义。词是语音和词义的统一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小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以感性为基础,离不开对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只有让词语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感受词义。
  如《穷人》一课中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课堂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桑娜的不同的心理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桑娜既爱自己的丈夫又爱西蒙孩子的善良、淳厚的美德。这样就加深了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
  2.想象生活情景,领会句意。内涵丰富的语句往往蕴含着情、理、智等多种境界,那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淀。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揣摩语句,能使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句意。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字面解释上,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对情、理、智的境界的领会。
  3.回忆生活形象,体验情感。生活体验对领悟课文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
  二、模拟生活场景,感受语言意趣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图画实物的再现,声音的渲染或学生的想象表演等方式模拟成生活场景,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必然感到亲切和贴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抽象的语言符号,也会由此走进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联系生活经验有各种方法,展示自身的肢体活动语言是孩子理解、感受、表达词义最擅长的方法之一。
  例如课文《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文中有“掖被角”这个词语,我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不只理解了“掖”的意思,更感受到雷棣因为爸爸的牺牲变得更加懂事,体贴妈妈。以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凝望,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
  三、深入生活实践,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处处时时皆有学问。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的社會生活领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热爱生活,学生心中才会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付诸笔端。
  1.拥抱自然天地,感受自然情趣,形成体验。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许多名句名篇和生动有趣的课文就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课文中那些新颖的比喻句,生动的拟人句,无不来自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发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感悟书本语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亲自拥抱大自然,用心体验大自然。例如:教学《 荷塘旧事》一文时,让孩子通过观察优美的视频图画,使学生体验到荷塘美景的多姿多彩,自然地感受到自己在拥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中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2.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倾注情感。所谓“投入”,就是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生活。所谓“体味”,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和独特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在阅读和作文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构建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引导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孩子是最新动态,引导孩子建构自己的文化世界。教师要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信息,捕捉孩子的兴奋点。如学生喜爱的影视明星、体坛冠军、三国英雄、动画片形象、儿童歌曲、可爱的动物、优美的古诗词……孩子们传阅、争论、比较、欣赏、乐此不疲。组织孩子开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让他们自编一段森林王国的故事,他们一定会神采飞扬,激情四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挥洒得酣畅淋漓,习作的欲望也会由此产生。
  捕捉孩子的身边“亮点”,引导孩子学会留心生活。孩子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的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往往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比如可以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孩子在校园、家庭、街道、社区活动中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启迪他们的思维,产生体验和习作欲望。
  总之,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舍弃丰富的生活资源,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师应该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 。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主要缺点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又缺乏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许多教师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针对性因材施教,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循序渐进及趣味性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的教学就十分重视循序渐进和以趣激学、《学记》中就有:“学而不躐
期刊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完全可以百花齐放、多种多样,但着眼点都是一个,即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迅速地提高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走上社会,提供人文的或语文的宽广视野和文化背景。  我们的教学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
期刊
摘要: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作为物理学习的突破口,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问题的意识,是科学探究不可缺的要素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培养中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
期刊
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及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些英语技能彼此相互影响,要把英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教;英语教学必须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乍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f初中生的英语教学.尤其耍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树证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形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
期刊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浅
期刊
物理学史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  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懊悔、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使受教育者科学思维得以训练,精神上受到感染,意志得到磨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心智得到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期刊
通过对新教材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笔者感觉到我们要贯彻新大纲的实质性的内涵,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要确实提高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师还是要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既要研究新的教学大纲又要研究新教材,更要花大力气研究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从数学新教材必修1看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入手。  一、刻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
期刊
一、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技能点分别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级别的教学要求。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并具体地对每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坡度小、台阶密的系列,赋予具体的明确行为动词表达出来,在这里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覆盖性、独立性,又要防止超“纲”或不达“纲”的现象发生。  二、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划分教学课时  准确把握全册每章以至每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