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应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这是语文的精神和灵魂。在生活中,孩子们经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才能获得认识,形成内心情感,产生感悟、见解和智慧,积累成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体验性学习,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内涵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过程。只有把孩子引向生活,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1.感知生活现象,感悟词义。词是语音和词义的统一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小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以感性为基础,离不开对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只有让词语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感受词义。
如《穷人》一课中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课堂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桑娜的不同的心理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桑娜既爱自己的丈夫又爱西蒙孩子的善良、淳厚的美德。这样就加深了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
2.想象生活情景,领会句意。内涵丰富的语句往往蕴含着情、理、智等多种境界,那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淀。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揣摩语句,能使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句意。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字面解释上,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对情、理、智的境界的领会。
3.回忆生活形象,体验情感。生活体验对领悟课文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
二、模拟生活场景,感受语言意趣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图画实物的再现,声音的渲染或学生的想象表演等方式模拟成生活场景,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必然感到亲切和贴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抽象的语言符号,也会由此走进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联系生活经验有各种方法,展示自身的肢体活动语言是孩子理解、感受、表达词义最擅长的方法之一。
例如课文《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文中有“掖被角”这个词语,我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不只理解了“掖”的意思,更感受到雷棣因为爸爸的牺牲变得更加懂事,体贴妈妈。以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凝望,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
三、深入生活实践,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处处时时皆有学问。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的社會生活领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热爱生活,学生心中才会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付诸笔端。
1.拥抱自然天地,感受自然情趣,形成体验。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许多名句名篇和生动有趣的课文就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课文中那些新颖的比喻句,生动的拟人句,无不来自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发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感悟书本语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亲自拥抱大自然,用心体验大自然。例如:教学《 荷塘旧事》一文时,让孩子通过观察优美的视频图画,使学生体验到荷塘美景的多姿多彩,自然地感受到自己在拥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中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2.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倾注情感。所谓“投入”,就是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生活。所谓“体味”,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和独特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在阅读和作文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构建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引导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孩子是最新动态,引导孩子建构自己的文化世界。教师要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信息,捕捉孩子的兴奋点。如学生喜爱的影视明星、体坛冠军、三国英雄、动画片形象、儿童歌曲、可爱的动物、优美的古诗词……孩子们传阅、争论、比较、欣赏、乐此不疲。组织孩子开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让他们自编一段森林王国的故事,他们一定会神采飞扬,激情四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挥洒得酣畅淋漓,习作的欲望也会由此产生。
捕捉孩子的身边“亮点”,引导孩子学会留心生活。孩子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的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往往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比如可以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孩子在校园、家庭、街道、社区活动中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启迪他们的思维,产生体验和习作欲望。
总之,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舍弃丰富的生活资源,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师应该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 。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内涵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过程。只有把孩子引向生活,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1.感知生活现象,感悟词义。词是语音和词义的统一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小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以感性为基础,离不开对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只有让词语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感受词义。
如《穷人》一课中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课堂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桑娜的不同的心理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桑娜既爱自己的丈夫又爱西蒙孩子的善良、淳厚的美德。这样就加深了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
2.想象生活情景,领会句意。内涵丰富的语句往往蕴含着情、理、智等多种境界,那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淀。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揣摩语句,能使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句意。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字面解释上,而是有了更广阔的对情、理、智的境界的领会。
3.回忆生活形象,体验情感。生活体验对领悟课文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
二、模拟生活场景,感受语言意趣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图画实物的再现,声音的渲染或学生的想象表演等方式模拟成生活场景,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必然感到亲切和贴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抽象的语言符号,也会由此走进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联系生活经验有各种方法,展示自身的肢体活动语言是孩子理解、感受、表达词义最擅长的方法之一。
例如课文《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文中有“掖被角”这个词语,我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不只理解了“掖”的意思,更感受到雷棣因为爸爸的牺牲变得更加懂事,体贴妈妈。以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凝望,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材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
三、深入生活实践,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处处时时皆有学问。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的社會生活领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热爱生活,学生心中才会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付诸笔端。
1.拥抱自然天地,感受自然情趣,形成体验。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许多名句名篇和生动有趣的课文就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课文中那些新颖的比喻句,生动的拟人句,无不来自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发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感悟书本语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亲自拥抱大自然,用心体验大自然。例如:教学《 荷塘旧事》一文时,让孩子通过观察优美的视频图画,使学生体验到荷塘美景的多姿多彩,自然地感受到自己在拥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中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
2.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倾注情感。所谓“投入”,就是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生活。所谓“体味”,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和独特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世界,体味社会人生,在阅读和作文中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构建真善美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引导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孩子是最新动态,引导孩子建构自己的文化世界。教师要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信息,捕捉孩子的兴奋点。如学生喜爱的影视明星、体坛冠军、三国英雄、动画片形象、儿童歌曲、可爱的动物、优美的古诗词……孩子们传阅、争论、比较、欣赏、乐此不疲。组织孩子开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让他们自编一段森林王国的故事,他们一定会神采飞扬,激情四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挥洒得酣畅淋漓,习作的欲望也会由此产生。
捕捉孩子的身边“亮点”,引导孩子学会留心生活。孩子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的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往往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做捕捉素材的能手;比如可以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孩子在校园、家庭、街道、社区活动中接触到的人和事物,启迪他们的思维,产生体验和习作欲望。
总之,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舍弃丰富的生活资源,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师应该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 。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