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玉作而不述的学者境界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wend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学人无非分为两类,一是著述家,一是实干家。著述家的著述,即便是暂时被藏之名山,但他们的业绩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实干家常常是作而不述,他们做过的事虽然会变成历史陈迹而益发显现出灿烂的光彩,而对作出如此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逐渐鲜为人知。徐森玉(1881—1971)就是这样的实干家学者。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则又称他为“国宝”。作而不述,无言为大,我从与他共事者的口述、学人著述及信札中,知道他那些名垂青史的业绩,心中常泛起无尽的怀念。
  支持研究的实干精神
  20世纪初,中国考古发现甲骨、敦煌经卷、简牍、石经及大量墓志,为中国学术开辟了新天地。在这方面学术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王国维和罗振玉了。在这些发现和研究背后,则是徐森玉等实干学人。
  1922年冬,汉代熹平石经残石在洛阳出土,徐森玉、马叔平(衡)闻讯即西下洛阳,对石经残石进行调查,有的做成拓本,又将拓本分寄给王国维和罗振玉。
  罗振玉寄徐森玉信说:说:“弟旅辽匆匆四年,无可告慰,前年撰《汉石经集录》,苦见闻之隘,蒙惠尊藏本,欣幸无已。闻贵馆尚有藏石,已托松村兄代拓,不知此外尚有新出者否,祈代为觅购,尤为感荷。”此期间,罗振玉正热衷熹平石经及魏石经研究,急需觅得石经拓本,所以屡屡致信徐森玉,请求协助支持。
  对石经深入研究即是对石经残石上的残字进行识别,这种识别带有猜测性,有时需要识者的敏感。王国维、罗振玉得到徐森玉、马叔平石经残拓本之后,即着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石经》拓本释文在排印时,是根据马叔平抄录之本,罗振玉在致徐森玉信中也说:“魏石经九字残石交公赐下,想已交到。月初公赴津,求携来,至叩。前有隶书‘邱来’二字残石,是否归公尊斋?弟考之为《公羊春秋经》襄公廿有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之残字,特以奉闻。”
  罗振玉在致徐森玉另一信中写道:“承允赐元遥夫妇两志,能便中赐下,至感;果杨公则志尊鉴以为未确,能将墨本见赐,尤感。篆书残石,张君既云购,故弟未便出面,请函洛商购,不必提弟所购,为荷。价以四百元为限。洛中唐志能悉数购来,弟可期五六十石。但一切有劳倾画耳。”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罗振玉除了和徐森玉讨论石经经文残字的识别,更希望徐森玉能帮助购进更多的石经、墓志拓片,以著书见长的学者还是无法离开实干学者的筹划和帮助。
  罗振玉和徐森玉的交往,不只是在石经研究,其他方面也多得徐森玉在学术上对他的支持。罗振玉致王国维的信也多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信说:“前在京与人闲谈,言及《西清古鉴》中金文出于摹写,恨不得墨本,有徐森玉言定,可介绍拓墨。此间拓手已固定,而前途无消息,此事果能做到,亦一快也。”(罗振玉致王国维1919年9月24日信)此当为罗振玉初识徐森玉之时。1924年,溥仪出宫,罗振玉致信徐森玉表述自己的心情,信中说:“自随扈至津,即违雅教逾两月,至念至念。溯自住京华半岁,百事颓废,近甫重理故纸,然方寸尚未宁谧,日益临池勘书遣日而已。洛下近出各志,苦不得一纸。尊藏能假录示 ,最感。”
  徐森老不仅是协助友人,自己在石经上也造诣颇深。《汉石经集存》是马叔平的石经研究专著,书中提到徐森玉对汉石经残字得之较多,见解亦较深,多有赞许,请徐森玉为该书题签,并亲自镌刻“汉石经斋”印相赠森老。
  看淡名利的学者情怀
  北京房山石经刻石的时间较长,经典的内容也较为丰富,除儒家经典,还有佛道两家经典多达1506石,对传统学术和文化有很大的意义。因年代久远,有的已经破碎,游客有时也能捡几块带回去赏玩。后来,有妄人干脆开洞取石,运到北京,送给当道要人。徐森玉得知此事,遂将刻石追回,归还房山,加以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徐森玉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即重视石经残石的收藏。他说:“解放以后,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重视原石和拓本的收集工作。近年来,上海征集的后蜀广政石经宋拓毛诗残本及北京嘉祐石经宋拓珍本等都是非常难得的。”现在石经大块残石及拓本收藏最多者要数上海博物馆和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2010年,陆灏等在筹划出版“海豚书馆”时,选题中就有徐森玉文章结集,由森老之子徐文堪整理。全书只有11万余字,计论文6篇、序跋5篇、回忆1篇、信札12通、诗词2首。文堪在前言中说:“不少前辈和友人曾建议我编辑他已刊未刊的文章,由于他的不连续的日记、书信、草稿和其他文字,历经抗战、文革之难,大部分已荡然无存。”这是何等无可奈何的心情。
  虽然以马叔平当年为徐森玉篆刻“汉石经斋”印为此书题名《汉石经斋文存》。但书中除了《蜀石经和北宋二体石經》一篇文章外,其他没有谈石经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写作时间,都在20世纪50年代,徐森老已经进入晚年,所以他在文章中说:“由于年岁过高,一些校刊、核对工作都假手于青年同志。”由此可知,徐森老晚年已经无意撰文了。书中的几篇重点文章都是谈碑帖的。陈麦青题为《风范:汉石经斋文存读后》,评论的是有关碑帖著述的文章,并及徐森老无言为大的风范。
  1971年,徐森老与世长辞,其婿、诗人王辛笛有绝句二首吟悼,诗中有句:“万事于翁都过了,夕阳无语对秋坟。”森老骨灰葬于苏州七子山麓,此时是“落日衔山,人影在地,四顾苍茫,怆然久之,惟闻远处传来寒山寺钟声而已”。
  许多学人都看淡富贵,但轻没世之名,在学人中很少人做到,而徐森老做到了。他一生顺其自然,坚守自尊,时值徐森老140岁诞辰,抄庄子数语为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作者为《文汇报》高级记者,著有《徐森玉》一书)
其他文献
陈同生(1906—1968),原名陈农非、张翰君,四川营山人。18岁那年参加了张澜先生领导的抗捐运动,后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早期革命领导人刘愿安、黄映湖等同志的指引,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同生历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名的电影《东进序曲》中有个深入虎穴谈判的新四军干部黄主任,他的原型就是陈同生,
期刊
应朝日新闻社邀请访日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两次赴日公演,抗日战争中,他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登上舞台。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到了195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形势已开始发生变化。1956年5月2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的邀请,梅兰芳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共八十余人,在时隔32年后再度到日本进行公演。梅兰芳在这个时候访日,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当时,中日战争已经结束,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
期刊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乃为学府之称谓。国学者,国家之最高学府也,自先秦至明清,均为设置,国子监乃封建社会最后一所国学,其遗址至今仍保存京城之内。国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学术界流传了一阵,旋即沉寂。时隔近百年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风云再起,大行其道,波及到社会生活多个层面,就连我这个早已退休的老头儿,也为之吸引,诱发出如下若干思考。  国学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兴起
期刊
“一支烟斗衔在口,满腹经纶谈笑间。”这是对著名剧作家、诗人杜宣的生动写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过他的作品,后又听说了有关他的故事……作家不只是一介书生,还有出人意料的特殊才能;不仅有一支如椽大笔去抒写生活,还常以别一种本领为革命事业作出特殊贡献。  杜宣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2年入党,翌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诗人,还是位胆识
期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仅为历代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梁启超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史学作出定义:“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而所谓进
期刊
我1937年出生于浙北吴兴(今湖州),原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药房担任组长,1992年退休。我生父为浙江吴兴夏氏,在我幼年时,他得了伤寒症不幸离世。生母诸礼瑛(1905—1986)也是浙北吴兴人,与祖籍湖州菱湖的徐森老可谓同乡,抗战期间他们彼此相识。徐森老相当欣赏我母亲美丽善良、落落大方而又勤劳聪慧;而我母亲则十分敬佩徐森老的才情学识与道德文章,信赖他是一位可以托付终身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抗战
期刊
我在1990年10月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但是汪先生指导我认识古陶瓷则始于1985年。1984年9月,我从工作的浙江省博物馆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读文物博物馆方向的研究生,这是复旦大学首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招收文博研究生,也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复旦负责基础课的教学,如朱维铮先生的《经史疏义》《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吴浩坤先生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概论》《甲骨文导读》,张鸣环先生的《考古
期刊
编者按:2021年系徐森玉(1881-1971)先生140周年诞辰暨去世50周年,也是其学术助手汪庆正(1931-2005)先生诞辰90周年。徐森玉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管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长。汪庆正先
期刊
津南村,本是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一处教职员宿舍群,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因这里几十年前曾云集过众多名流而闻名中外。如今,在津南村的村口一面墙上,还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除刻有“津南村”3个大字外,下面还有4行小字:  始建于1936年,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等曾居于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郭沫若、马寅初等先后来此拜访友人。  应该说,曾在津南村居住或过往的名流远不止那块石牌
期刊
我脑海中的汪庆正先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前辈和忘年交。他的魅力体现在广博而深邃的学识、富于战略眼光而又灵活务实的事业实践、睿智敏捷的人生洞察力、仁慈宽厚的同情心、儒雅斯文的风度、率真幽默的气质, 再加上一头富于诗意的飘飘白发, 真正是中国文博界的奇才。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至1990年辞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早期中国艺术考古。在上博七年时间,先后担任过两种工作: 前五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