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MOOC在过去的5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知名大学也在积极地加入到这个潮流中。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如此多的名校和教师选择加入到MOOC中?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部分原因或动机,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释:为什么这些原因或动机使得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加入到MOOC中?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基于提出的研究问题,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学校的MOOC平台建设行为和教师的课程申报提供行为,用激励相容理论模型分析了学校和教师在提供的课程质量上的行为一致性问题,发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关键词】MOOC;学校建设平台;教师申报课程;课程质量一致性;预期净收益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6—0033—08
一、引言
(一) MOOC的发展和问题简述
MOOC这个术语于2008年在加拿大产生,马尼托巴大学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ass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创造出了这个术语[1]。MOOC的特征非常明显:自由免费选择课程、开放注册、公开分享课程、产出广泛;MOOC整合了社会网络和在线资源,使学习更加便利;在MOOC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我组织学习;MOOC也带有传统课程的影子,例如,预先确定的时间计划表,每周的思考题,而这些通常是不收费的,没有先决条件,没有预先确定的目标,没有正式的合格认证[2]。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计算机学家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成立了Coursera公司[3],如今,与Coursera合作的世界著名大学已达108所。除Coursera外,美国还有许多MOOC组织,例如Udacity、edX。Udacity是一所私人教育机构,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计算机学家Trond创建。edX是非盈利的在线课程系统,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12年5月2日创建[4]。
于是会产生这些问题:为何有一部分大学选择搭建MOOC平台?为何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在已建成的MOOC平台上提供大量的免费课程?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大学无私地为学习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通常,这些大学和教师们首先倾向于考虑MOOC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察觉到大学和教师们的实际动机,我们将难以推测MOOC会有怎样的未来,并且公司或大学也可能会难以维持MOOC的运作和他们之间的合作。
(二)问题的文献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建edX,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早些年开展的开放课件(OCW)的影响。MIT在开展了OCW后,对自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超过300多家媒体(包括CNN等知名媒体)报道了OCW;2005年,MIT的学生中,有95%的新生知道这个项目,35%的学生之所以选择MIT是受到了OCW的影响,79%的一年级新生、73.2%的高年级学生、67.8%的研究生在使用MIT的OCW;在该项目实施之后,很多人认为这有益于整个美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他们给MIT提供了大量的捐款[5]。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到了2011年,MIT在其官网上共发布了2,131门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广泛且丰富,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学科,尤其是MIT的优势学科[6]。
MOOC在开放课件之后出现了,杜克大学的彼得·兰格博士说,MOOC使他们学校的声誉传播得更广,很多国家的学生原来可能并不知道杜克大学,通过MOOC的学习而成为杜克大学的拥护者[7]。43.5%的首席学术官认为MOOC能够把学生吸引到他们的学校[8]。Coursera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获得了信任,同时也建立起了威望,一些大学校长开始担心,如果他们不与Coursera合作的话,他们学校的声誉会受到影响[9]。许多教授希望通过MOOC提高他们在学科内的同行中(39%),以及在媒体和普通公众中(34%)的知名度[10]。
美国许多优秀的文理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采取了“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的方式来看待MOOC;2012年12月,Wellesley学院成为edX的合作伙伴,2013年,Wesleyan大学的老师在Coursera上提供课程;甚至一些对MOOC不感兴趣的文理学院也正在寻找方法将MOOC应用到自己的课程或学位课程中[11]。MOOC也使教师有机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研究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12]。
但是,也有很多大学和教师并不对MOOC的前景感到乐观。
Scholz认为,衡量“开放”程度的一种方式是是否有准入壁垒,MOOC没有录取标准,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承诺开放课程意味着放弃了对学生成功的承诺,而文理学院不会轻易这么做[13]。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说:令人担忧的是在线课程的广泛使用会损害面临预算压力的公立大学的部门,edX和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给予合理的关注,严肃地考虑;我最不想看到的是,我的在线讲座对其他学院的教师造成不利[14]。
对于在edX平台上发布课程的学校,edX是不收费的,但对于想要其帮助制作课程的学校,每门课edX收费25万美元,此后这些课程每一轮上线再收5万美元;同时提供MOOC的劳动成本比较高,调查发现,教授制作大规模在线课程通常花费100个小时,甚至更多,上线后每周还要再花费8至10小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很多正常的学校工作时间;这些已知的成本,以及MOOC能否赚到足够的钱收回投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使得有些机构不敢轻易加入其中[15]。并且教育媒体往往高度关注MOOC,会突出报道MOOC中出现的问题,同样,来自于学生或同行的不良评价,也会损害MOOC的声誉[16]。 根据文献研究,对于MOOC,不同的大学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加入MOOC的动机也不尽相同。许多大学和教师认为,MOOC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知名度,提高声誉,招到更好的学生,改善教学质量,以及获得捐赠和商业利益等。而有些学校,加入MOOC只是其防守策略,因为他们想避免自己的声誉因MOOC而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学校和教师并不对MOOC感到乐观。他们认为MOOC没有对学生、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MOOC高额的成本对MOOC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
在中国,对于MOOC平台建设和课程提供,不同的学校和教师是如何做出各自的决策的?这些学校和教师对于MOOC的理解,对其期望提供的课程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差别,学校是否需要消除这个差别,如何去消除这个差别?
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理解学校和教师实际做出的决策,以及决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博弈论模型和激励相容理论这两个模型分析学校建设或不建设MOOC平台的行为,教师提供MOOC课程的行为,以及学校如何激励使教师提供的课程质量与学校期望的课程质量相一致。
对于学校建设或不建设MOOC平台,本文利用动态博弈结构进行分析;对于教师是否提供MOOC课程,以及提供怎样的课程,将利用博弈矩阵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学校期望的课程质量和教师实际提供的课程质量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以及学校如何使教师提供的课程质量与其期望的课程质量相吻合,将利用激励相容理论进行分析。
二、中国MOOC的发展历史简述
2012年是中国MOOC元年,也是MOOC蓬勃发展的一年。中国多所知名大学于2013年加入到了这个潮流中。2013年5月,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宣布正式加盟edX。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签约Coursera。201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在edX上提供了四门课程,分别为“世界的文化地质学”、“20世纪的音乐”、“民俗研究”和“电子电路”。清华大学于10月17日和18日,分别提供了“电路原理(一)”和“中国建筑史(上)”这两门课程。截止到2013年11月4日15:30,这两门课的注册人数分别超过了10,000和7,000。
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宣布“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MOOC平台)正式上线。清华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在线教育办公室。下表给出了截止到2013年11月4日15:30,学堂在线提供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注册人数。
表1 学堂在线课程名称及注册人数
[课程名称\
MOOC在过去的5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知名大学也在积极地加入到这个潮流中。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如此多的名校和教师选择加入到MOOC中?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部分原因或动机,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释:为什么这些原因或动机使得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加入到MOOC中?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基于提出的研究问题,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学校的MOOC平台建设行为和教师的课程申报提供行为,用激励相容理论模型分析了学校和教师在提供的课程质量上的行为一致性问题,发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关键词】MOOC;学校建设平台;教师申报课程;课程质量一致性;预期净收益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6—0033—08
一、引言
(一) MOOC的发展和问题简述
MOOC这个术语于2008年在加拿大产生,马尼托巴大学的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用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ass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创造出了这个术语[1]。MOOC的特征非常明显:自由免费选择课程、开放注册、公开分享课程、产出广泛;MOOC整合了社会网络和在线资源,使学习更加便利;在MOOC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我组织学习;MOOC也带有传统课程的影子,例如,预先确定的时间计划表,每周的思考题,而这些通常是不收费的,没有先决条件,没有预先确定的目标,没有正式的合格认证[2]。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计算机学家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成立了Coursera公司[3],如今,与Coursera合作的世界著名大学已达108所。除Coursera外,美国还有许多MOOC组织,例如Udacity、edX。Udacity是一所私人教育机构,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计算机学家Trond创建。edX是非盈利的在线课程系统,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12年5月2日创建[4]。
于是会产生这些问题:为何有一部分大学选择搭建MOOC平台?为何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在已建成的MOOC平台上提供大量的免费课程?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大学无私地为学习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通常,这些大学和教师们首先倾向于考虑MOOC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察觉到大学和教师们的实际动机,我们将难以推测MOOC会有怎样的未来,并且公司或大学也可能会难以维持MOOC的运作和他们之间的合作。
(二)问题的文献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建edX,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早些年开展的开放课件(OCW)的影响。MIT在开展了OCW后,对自身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超过300多家媒体(包括CNN等知名媒体)报道了OCW;2005年,MIT的学生中,有95%的新生知道这个项目,35%的学生之所以选择MIT是受到了OCW的影响,79%的一年级新生、73.2%的高年级学生、67.8%的研究生在使用MIT的OCW;在该项目实施之后,很多人认为这有益于整个美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他们给MIT提供了大量的捐款[5]。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到了2011年,MIT在其官网上共发布了2,131门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广泛且丰富,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学科,尤其是MIT的优势学科[6]。
MOOC在开放课件之后出现了,杜克大学的彼得·兰格博士说,MOOC使他们学校的声誉传播得更广,很多国家的学生原来可能并不知道杜克大学,通过MOOC的学习而成为杜克大学的拥护者[7]。43.5%的首席学术官认为MOOC能够把学生吸引到他们的学校[8]。Coursera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获得了信任,同时也建立起了威望,一些大学校长开始担心,如果他们不与Coursera合作的话,他们学校的声誉会受到影响[9]。许多教授希望通过MOOC提高他们在学科内的同行中(39%),以及在媒体和普通公众中(34%)的知名度[10]。
美国许多优秀的文理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采取了“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的方式来看待MOOC;2012年12月,Wellesley学院成为edX的合作伙伴,2013年,Wesleyan大学的老师在Coursera上提供课程;甚至一些对MOOC不感兴趣的文理学院也正在寻找方法将MOOC应用到自己的课程或学位课程中[11]。MOOC也使教师有机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研究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12]。
但是,也有很多大学和教师并不对MOOC的前景感到乐观。
Scholz认为,衡量“开放”程度的一种方式是是否有准入壁垒,MOOC没有录取标准,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承诺开放课程意味着放弃了对学生成功的承诺,而文理学院不会轻易这么做[13]。
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说:令人担忧的是在线课程的广泛使用会损害面临预算压力的公立大学的部门,edX和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给予合理的关注,严肃地考虑;我最不想看到的是,我的在线讲座对其他学院的教师造成不利[14]。
对于在edX平台上发布课程的学校,edX是不收费的,但对于想要其帮助制作课程的学校,每门课edX收费25万美元,此后这些课程每一轮上线再收5万美元;同时提供MOOC的劳动成本比较高,调查发现,教授制作大规模在线课程通常花费100个小时,甚至更多,上线后每周还要再花费8至10小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很多正常的学校工作时间;这些已知的成本,以及MOOC能否赚到足够的钱收回投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使得有些机构不敢轻易加入其中[15]。并且教育媒体往往高度关注MOOC,会突出报道MOOC中出现的问题,同样,来自于学生或同行的不良评价,也会损害MOOC的声誉[16]。 根据文献研究,对于MOOC,不同的大学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加入MOOC的动机也不尽相同。许多大学和教师认为,MOOC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提高知名度,提高声誉,招到更好的学生,改善教学质量,以及获得捐赠和商业利益等。而有些学校,加入MOOC只是其防守策略,因为他们想避免自己的声誉因MOOC而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学校和教师并不对MOOC感到乐观。他们认为MOOC没有对学生、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MOOC高额的成本对MOOC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
在中国,对于MOOC平台建设和课程提供,不同的学校和教师是如何做出各自的决策的?这些学校和教师对于MOOC的理解,对其期望提供的课程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差别,学校是否需要消除这个差别,如何去消除这个差别?
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理解学校和教师实际做出的决策,以及决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博弈论模型和激励相容理论这两个模型分析学校建设或不建设MOOC平台的行为,教师提供MOOC课程的行为,以及学校如何激励使教师提供的课程质量与学校期望的课程质量相一致。
对于学校建设或不建设MOOC平台,本文利用动态博弈结构进行分析;对于教师是否提供MOOC课程,以及提供怎样的课程,将利用博弈矩阵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学校期望的课程质量和教师实际提供的课程质量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以及学校如何使教师提供的课程质量与其期望的课程质量相吻合,将利用激励相容理论进行分析。
二、中国MOOC的发展历史简述
2012年是中国MOOC元年,也是MOOC蓬勃发展的一年。中国多所知名大学于2013年加入到了这个潮流中。2013年5月,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宣布正式加盟edX。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签约Coursera。201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在edX上提供了四门课程,分别为“世界的文化地质学”、“20世纪的音乐”、“民俗研究”和“电子电路”。清华大学于10月17日和18日,分别提供了“电路原理(一)”和“中国建筑史(上)”这两门课程。截止到2013年11月4日15:30,这两门课的注册人数分别超过了10,000和7,000。
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宣布“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MOOC平台)正式上线。清华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在线教育办公室。下表给出了截止到2013年11月4日15:30,学堂在线提供的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注册人数。
表1 学堂在线课程名称及注册人数
[课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