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工具的一种,其文化元素在信息传达的表现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文字效果则非常受限制,那么作为电影海报设计的主要手段,视觉传达设计则有义务承担更多的文化元素传播责任。
关键词:电影海报文化元素剧情性展示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海报是电影宣传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在欧美国家也称招贴画。招贴画,顾名思义就是张贴在街头墙上的大副宣传画,由于幅面大于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更能引起注目。日本美术家栗津喜之说:“海报是无声之宣传。”海报因其富有创意的构思、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极具吸引力。电影海报不仅是大众获取电影信息的窗口,也是设计师对审美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体现。
时代所具有的新特征和文化现象,在电影海报设计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海报设计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表达上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来达到时代对电影海报设计的要求。审美功能是电影海报传递信息的先决条件,同样是时代对电影海报设计审美的要求。新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尤其是具有积极艺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海报作品,必将在高层次上展现出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灵的自由。最为主要的是要表现出影片的文化诉求,深刻展示电影海报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元素的构建,实现电影海报的文化传播功能。
一“中国化”的视觉传达丰富了电影海报的平面设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工艺美术以及少数民族装饰艺术,对电影海报的民族性颇具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粗略分为写意和工笔两大类,前者重在意境,用极简笔墨勾勒出物象的形神;后者运用工整、缜密、细致的技法来描绘物象。传统的中国电影海报的视觉传达很“中国化”,而且她的作用在于迅速吸引眼球、传递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艺术审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
中国写意绘画要求笔墨简单且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表现出物象特点以及现场氛围状况。电影《小街》海报即是此例,一个人物头像仅用去些许笔墨,简单、醒目的笔墨语言,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种传统绘画方式也易于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因为受众在迅速接受电影内容的宣传中,容易产生审美性共鸣。
对于中国戏曲电影,借鉴传统绘画方式进行电影海报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皆为中国传统艺术珍品,讲求简约以及意境悠远,在设计中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可以达到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精神性共鸣。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元素,既可以迅速传播电影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海报的形式使人们得到某种程度的精神需求,同时在电影海报的平面设计中,这种很“中国化”的设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与信息告知力。
二“另类”的设计效果传播中国民间文化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工艺美术中的版画和剪纸艺术,也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在理论上吸收了来自欧洲版画界,诸如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的艺术思想,以及当时苏联版画界的革命主义精神,于是中国版画界成为“左联”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抗日宣传中,他们将版画视作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以木刻版画的形式,着力刻画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80年代《聂耳》和《早春二月》的电影海报设计,也都取得了木刻版画的艺术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剪纸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至今仍在民众中拥有影响力。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以及祭祀仪式,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产生广泛影响的民俗艺术。剪纸讲究图案式构图、虚实相间以及明暗的强烈对比,这一艺术形式被电影海报所借鉴,设计的民族性愈发强烈。
基于民间故事拍摄而成的电影《白蛇传》,它的电影海报采用民间剪纸设计元素,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剪纸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为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剪纸与民间故事在审美上具有相通性,民俗艺术赋予民间故事以更多传奇性因素,颇具吸引力。这种视觉传达效果不仅在一定层次上满足了民间文化繁荣的需要,而且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使电影海报宣传更加形象,人们对电影海报宣传内容的记忆加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族装饰类图案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成为一个亮点。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亦有差异,于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性装饰类图案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并发挥艺术审美的功用。在电影海报《金银滩》中,设计师手绘了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不但符合剧情需要,也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电影海报《相约在凤尾竹下》传递出浓郁的苗族风情,不仅适合少数民族影片的内容宣传,在艺术审美上更是获得了相当成功。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类似“另类”的民间文化元素,在电影海报的视觉传达效果中具有非常名的作用。而整体表现的文化元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代表了一种海报文化的形成,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在民间的认可则更加广泛。
三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文化手法
“海报是无声之宣传”,海报因其富有创意的构思、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极具吸引力。但是,寓意与其中的文化手法也必然构成了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它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须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笔者从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表现文化手法。
1、剧照:最有力的文化载体
用剧照来进行视觉文化表达是用得最多最传统的电影海报设计方法。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系列海报中,其中一幅是全家福剧照,皇后(巩俐)和皇上(周润发)坐前排,后面站着三个皇子(中为周杰伦),利用这样一幅剧照,便把电影中的最耀眼的三个大明星展示出来,通过人物编排位置,各个人物情态传达出电影的基本情节信息,同时展示出奢华的电影场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一箭双雕。可见剧照虽然是最简单的海报视觉表现手法,但是它不仅能介绍到剧情,还能展示出人物,显示出场景,可谓最有效、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手法。当然,这种样式的设计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好的图片、照片,还需要较好的摄影技术和运用电脑和其他手段对图形进行组合构成的能力。展示剧照在意识形态上最为大众所接受,突出了设计的大众化特征及海报设计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注重了影视文化或者民间文化的一种自然扩张。
2、人物:增加人文情愫
电影《被告三杠爷》的海报中,突出展示了三杠爷的老村长形象,从海报中能感觉到主角的角色形象,继而在观众中创造了其形象并扩展了角色影响力。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海报中展示人物的视觉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成功的利用演员的明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在塑造电影人物形象、创造电影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3、场景:烘托文化载体与设计的关联性
在电影《十面埋伏》的海报宣传中,设计者颇为频繁地运用了场景,在创作设计的同时,设计者不仅注重海报宣传的美感传播,更加注重一种地域文化的接近性,使受众在享受艺术设计的同时,能勾起对电影作品的神往。通过场景的设置引发观众对海报宣传的印象,同时也通过色彩、地域等文化因素的接近性,更好地传播了影片的人文性。
一张海报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海报设计必须有观赏性,二是能迅速地传达视觉信息,三是吸引观者视线,使之与海报产生联系。实际上,一幅好的海报作品同时融入了多个形式原理,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地共存于一个版面之中的。无论是怎么样的表现手段,任何的海报设计在视觉传达过程中都难以规避文化的影响力,或者说是文化对其的影响。只有将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语言通过设计手法、通过文化载体、通过文化元素表现出来,才能使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手法得到各个家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四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色彩文化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基本上靠电脑合成,这已经与国外“接轨”了。电影海报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眼球、引起观众对影片的观看欲望。一张好的电影海报还应该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甚至要超越这部电影本身的观赏性。与大多数的粗制滥造、乏善可陈相比,个别影片的海报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比如《英雄》系列海报。
首先是风格鲜明、个性突出。与当今多数电影海报的设计好莱坞化、没有民族特性相比,《英雄》海报的民族装饰特征十分明显。这些海报的设计还体现了张艺谋一贯的色彩主张(尤其是张曼玉和章子怡那两张),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张艺谋的电影。
其次,它引人入胜、吸引眼球。很多人不喜欢《英雄》这部电影,但很多人喜欢它的海报。不管我们怎么评价这部电影,这组电影海报的设计还是成功的。这套海报是《英雄》的制片方新画面影业公司,汇集八种发行时所用的原版海报,缩印至八开,装在封套里作为礼品赠送,一般不易获得。封套正面的设计最为豪华,是发行时使用最多的一版海报。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发行该片时,均采用此画面。这个画面也被DVD及电影原声CD作为封面广泛使用。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利用色彩文化大做文章的还有《红高粱》、《十面埋伏》等影片,我们不得不在欣赏优秀影片的同时,去关注来自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色彩文化,这种色彩表现恰恰是具有传统的文化元素的,不能单一地去评价,而这种艺术蜕变的本身就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一次升腾。
五技术语言条件下的文化载体运用
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多采用电脑三维技术与摄影图片结合的方式,这一阶段的时代创新仍在积极探索中。告别了传统手绘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需要在国际性图像语汇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内涵,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努力探索一样,在新世纪中以民族性姿态走向世界影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则需要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多元文化与技术语言的运用。通过颜色,模糊的技术手段,甚至三维动画等手段设计的电影海报,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了中国电影海报的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更注重民间文化、外在文化与文化回归的文化多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整个设计的视觉传达则更加明了、简洁,但是其文化寓意则更加深刻,也更加理性!
纵观电影海报视觉传达发展历程,从手绘阶段到电脑设计时代,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性知识。电影海报设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文化的差异性注定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特征。因此,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冲破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达到完善自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原:《浅议海报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
[2] 袁璐:《海报设计的历史借鉴与创新》,《美与时代》,2004年第8期。
[3] 张晓飞:《论海报形式的创意》,《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 赵晴雪:《电影海报设计的审美追求》,《电影评介》,2007年第21期。
[5] 潘辉:《浅谈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表现手法》,《电影评介》,2007年第12期。
[6] 凌岚:《论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民族化装饰语言特征》,西北大学,2007年。
[7] 戴晓玲:《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
[8] 王杨:《90年代后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风格特征》,《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9] 邱慧灵:《浅谈电影海报的艺术设计》,《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作者简介:
祝立铭,男,1986—,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陆慧颖,女,1987—,浙江省奉化市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关键词:电影海报文化元素剧情性展示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海报是电影宣传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在欧美国家也称招贴画。招贴画,顾名思义就是张贴在街头墙上的大副宣传画,由于幅面大于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更能引起注目。日本美术家栗津喜之说:“海报是无声之宣传。”海报因其富有创意的构思、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极具吸引力。电影海报不仅是大众获取电影信息的窗口,也是设计师对审美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体现。
时代所具有的新特征和文化现象,在电影海报设计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海报设计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表达上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来达到时代对电影海报设计的要求。审美功能是电影海报传递信息的先决条件,同样是时代对电影海报设计审美的要求。新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尤其是具有积极艺术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海报作品,必将在高层次上展现出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灵的自由。最为主要的是要表现出影片的文化诉求,深刻展示电影海报的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元素的构建,实现电影海报的文化传播功能。
一“中国化”的视觉传达丰富了电影海报的平面设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工艺美术以及少数民族装饰艺术,对电影海报的民族性颇具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粗略分为写意和工笔两大类,前者重在意境,用极简笔墨勾勒出物象的形神;后者运用工整、缜密、细致的技法来描绘物象。传统的中国电影海报的视觉传达很“中国化”,而且她的作用在于迅速吸引眼球、传递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艺术审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
中国写意绘画要求笔墨简单且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表现出物象特点以及现场氛围状况。电影《小街》海报即是此例,一个人物头像仅用去些许笔墨,简单、醒目的笔墨语言,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种传统绘画方式也易于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因为受众在迅速接受电影内容的宣传中,容易产生审美性共鸣。
对于中国戏曲电影,借鉴传统绘画方式进行电影海报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皆为中国传统艺术珍品,讲求简约以及意境悠远,在设计中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可以达到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精神性共鸣。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元素,既可以迅速传播电影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海报的形式使人们得到某种程度的精神需求,同时在电影海报的平面设计中,这种很“中国化”的设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与信息告知力。
二“另类”的设计效果传播中国民间文化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工艺美术中的版画和剪纸艺术,也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在理论上吸收了来自欧洲版画界,诸如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的艺术思想,以及当时苏联版画界的革命主义精神,于是中国版画界成为“左联”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抗日宣传中,他们将版画视作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以木刻版画的形式,着力刻画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80年代《聂耳》和《早春二月》的电影海报设计,也都取得了木刻版画的艺术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剪纸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至今仍在民众中拥有影响力。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以及祭祀仪式,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产生广泛影响的民俗艺术。剪纸讲究图案式构图、虚实相间以及明暗的强烈对比,这一艺术形式被电影海报所借鉴,设计的民族性愈发强烈。
基于民间故事拍摄而成的电影《白蛇传》,它的电影海报采用民间剪纸设计元素,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剪纸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为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剪纸与民间故事在审美上具有相通性,民俗艺术赋予民间故事以更多传奇性因素,颇具吸引力。这种视觉传达效果不仅在一定层次上满足了民间文化繁荣的需要,而且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使电影海报宣传更加形象,人们对电影海报宣传内容的记忆加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族装饰类图案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成为一个亮点。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亦有差异,于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性装饰类图案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并发挥艺术审美的功用。在电影海报《金银滩》中,设计师手绘了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不但符合剧情需要,也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电影海报《相约在凤尾竹下》传递出浓郁的苗族风情,不仅适合少数民族影片的内容宣传,在艺术审美上更是获得了相当成功。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类似“另类”的民间文化元素,在电影海报的视觉传达效果中具有非常名的作用。而整体表现的文化元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代表了一种海报文化的形成,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在民间的认可则更加广泛。
三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文化手法
“海报是无声之宣传”,海报因其富有创意的构思、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极具吸引力。但是,寓意与其中的文化手法也必然构成了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它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中心,应力求新颖、单纯,还必须具有独特地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笔者从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表现文化手法。
1、剧照:最有力的文化载体
用剧照来进行视觉文化表达是用得最多最传统的电影海报设计方法。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系列海报中,其中一幅是全家福剧照,皇后(巩俐)和皇上(周润发)坐前排,后面站着三个皇子(中为周杰伦),利用这样一幅剧照,便把电影中的最耀眼的三个大明星展示出来,通过人物编排位置,各个人物情态传达出电影的基本情节信息,同时展示出奢华的电影场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一箭双雕。可见剧照虽然是最简单的海报视觉表现手法,但是它不仅能介绍到剧情,还能展示出人物,显示出场景,可谓最有效、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手法。当然,这种样式的设计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好的图片、照片,还需要较好的摄影技术和运用电脑和其他手段对图形进行组合构成的能力。展示剧照在意识形态上最为大众所接受,突出了设计的大众化特征及海报设计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注重了影视文化或者民间文化的一种自然扩张。
2、人物:增加人文情愫
电影《被告三杠爷》的海报中,突出展示了三杠爷的老村长形象,从海报中能感觉到主角的角色形象,继而在观众中创造了其形象并扩展了角色影响力。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海报中展示人物的视觉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成功的利用演员的明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在塑造电影人物形象、创造电影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3、场景:烘托文化载体与设计的关联性
在电影《十面埋伏》的海报宣传中,设计者颇为频繁地运用了场景,在创作设计的同时,设计者不仅注重海报宣传的美感传播,更加注重一种地域文化的接近性,使受众在享受艺术设计的同时,能勾起对电影作品的神往。通过场景的设置引发观众对海报宣传的印象,同时也通过色彩、地域等文化因素的接近性,更好地传播了影片的人文性。
一张海报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海报设计必须有观赏性,二是能迅速地传达视觉信息,三是吸引观者视线,使之与海报产生联系。实际上,一幅好的海报作品同时融入了多个形式原理,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地共存于一个版面之中的。无论是怎么样的表现手段,任何的海报设计在视觉传达过程中都难以规避文化的影响力,或者说是文化对其的影响。只有将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语言通过设计手法、通过文化载体、通过文化元素表现出来,才能使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手法得到各个家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四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色彩文化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基本上靠电脑合成,这已经与国外“接轨”了。电影海报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眼球、引起观众对影片的观看欲望。一张好的电影海报还应该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甚至要超越这部电影本身的观赏性。与大多数的粗制滥造、乏善可陈相比,个别影片的海报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比如《英雄》系列海报。
首先是风格鲜明、个性突出。与当今多数电影海报的设计好莱坞化、没有民族特性相比,《英雄》海报的民族装饰特征十分明显。这些海报的设计还体现了张艺谋一贯的色彩主张(尤其是张曼玉和章子怡那两张),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张艺谋的电影。
其次,它引人入胜、吸引眼球。很多人不喜欢《英雄》这部电影,但很多人喜欢它的海报。不管我们怎么评价这部电影,这组电影海报的设计还是成功的。这套海报是《英雄》的制片方新画面影业公司,汇集八种发行时所用的原版海报,缩印至八开,装在封套里作为礼品赠送,一般不易获得。封套正面的设计最为豪华,是发行时使用最多的一版海报。俄罗斯、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发行该片时,均采用此画面。这个画面也被DVD及电影原声CD作为封面广泛使用。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利用色彩文化大做文章的还有《红高粱》、《十面埋伏》等影片,我们不得不在欣赏优秀影片的同时,去关注来自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色彩文化,这种色彩表现恰恰是具有传统的文化元素的,不能单一地去评价,而这种艺术蜕变的本身就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一次升腾。
五技术语言条件下的文化载体运用
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多采用电脑三维技术与摄影图片结合的方式,这一阶段的时代创新仍在积极探索中。告别了传统手绘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需要在国际性图像语汇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内涵,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努力探索一样,在新世纪中以民族性姿态走向世界影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则需要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多元文化与技术语言的运用。通过颜色,模糊的技术手段,甚至三维动画等手段设计的电影海报,在很大程度上书写了中国电影海报的文化发展历程,同时也更注重民间文化、外在文化与文化回归的文化多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整个设计的视觉传达则更加明了、简洁,但是其文化寓意则更加深刻,也更加理性!
纵观电影海报视觉传达发展历程,从手绘阶段到电脑设计时代,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性知识。电影海报设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文化的差异性注定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特征。因此,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冲破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达到完善自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原:《浅议海报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
[2] 袁璐:《海报设计的历史借鉴与创新》,《美与时代》,2004年第8期。
[3] 张晓飞:《论海报形式的创意》,《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 赵晴雪:《电影海报设计的审美追求》,《电影评介》,2007年第21期。
[5] 潘辉:《浅谈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表现手法》,《电影评介》,2007年第12期。
[6] 凌岚:《论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民族化装饰语言特征》,西北大学,2007年。
[7] 戴晓玲:《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电影评介》,2006年第15期。
[8] 王杨:《90年代后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风格特征》,《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9] 邱慧灵:《浅谈电影海报的艺术设计》,《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作者简介:
祝立铭,男,1986—,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陆慧颖,女,1987—,浙江省奉化市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