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初,江苏省淮安市的吴承恩故居纪念馆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一段网传视频显示,吴承恩故居内陈设大量六小龄童画像、雕像、猴王世家等展品,与吴承恩相关的史料却较少。有游客质疑:“这里到底是吴承恩故居还是六小龄童故居?”
对此,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发布声明称,2004年,为纪念吴承恩诞辰500周年,淮安楚州区政府与六小龄童家族合作,在吴承恩故居东侧兴建了独立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六小龄童家族将四代人收藏的数百件猴戏道具及《西游记》相关文物艺术品无偿捐赠给艺术馆展出,“吴承恩故居纪念馆故居本体没有六小龄童照片,其照片主要在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内”。 但仍有部分网友质疑六小龄童借吴承恩进行炒作,也有網友对六小龄童家族的展览办在吴承恩故居这样的文保单位是否合适提出疑问。
12月3日,六小龄童就此事回应称,他只是无偿捐赠了部分展品,从没参与过吴承恩故居纪念馆的布展工作,“我只是纪念馆荣誉馆长,不参与馆内任何实质性工作,所有的照片悬挂行为,我都没有参与”。
名人故居不应喧宾夺主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把吴承恩故居与六小龄童搭配起来,确实有利于“整合营销”。不少人认为,“吴承恩给了孙悟空生命,六小龄童给了孙悟空灵魂”,将二者捆绑在一起没什么不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与影视、历史与现实终究有所区别,吴承恩、孙悟空、六小龄童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名人故居本应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名人生平的处所。吴承恩以《西游记》名垂青史,但仅以一部《西游记》去概括吴承恩是不够的。吴承恩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这部名著,还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于世。而且,吴承恩身上还有着太多的谜团。譬如:他的创作灵感源于何处?《西游记》作者真的是他吗?这些对生平的展示和对谜团的解答,故居或许就是最好的平台。
这场关于吴承恩故居的争议,也给各地的名人故居建设提了个醒。近年来,许多地方出于经济利益或文化需要,掀起了一股建设名人故居热。资金有了,复古建筑立起来了,但内容上,要么去网络上扒扒名人生平八卦,要么制造些假模假式的文物,文化内涵几近于无,游客看完觉得索然无味。名人故居是一座富矿,这并不是指经济效益,而是指历史文化,而管理方在其中扮演的不应光是“建房”“看门”“售票”的角色。期盼更多部门行动起来,为名人故居祛除浮躁,让游客体验真正的历史文化魅力。
吴承恩故居因何傍上六小龄童
鉴于六小龄童与孙悟空、《西游记》、吴承恩的渊源,在吴承恩故居适当添些六小龄童的元素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宜如此夸张。六小龄童像等展品过多,吴承恩故居就难免有“蹭流量”的嫌疑。况且,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看这样做的动机何在,如此才能厘清“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像”这一本末倒置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吴承恩本人的直接资料不够,就拿六小龄童的东西来凑罢了。除了六小龄童与孙悟空、《西游记》,进而与吴承恩有些许联系外,恐怕借此蹭名人、蹭热度,以扩大吴承恩故居的知名度,进而实现旅游收入大增,才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所在。这凸显和折射的无疑是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渠道和途径匮乏的现实。
近年来,不少地方为争夺名人故里、名人故居等闹得不可开交,尤其是那些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渠道和途径较少的中小城市,或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过度开发、畸形建设等情况,也更容易为争夺名人故里、蹭名人流量而大打舆论战,甚至到诉诸法律等几近“反目”的地步。要避免这类问题,需要各地在谋划发展时摒弃急功近利的理念,抛却以最短时间获得最大政绩的心思,沉下心来科学、合理规划地方的发展路径,尽量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而不是一哄而上后又搞得一塌糊涂,留下一地鸡毛。
对此,吴承恩故居纪念馆发布声明称,2004年,为纪念吴承恩诞辰500周年,淮安楚州区政府与六小龄童家族合作,在吴承恩故居东侧兴建了独立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六小龄童家族将四代人收藏的数百件猴戏道具及《西游记》相关文物艺术品无偿捐赠给艺术馆展出,“吴承恩故居纪念馆故居本体没有六小龄童照片,其照片主要在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内”。 但仍有部分网友质疑六小龄童借吴承恩进行炒作,也有網友对六小龄童家族的展览办在吴承恩故居这样的文保单位是否合适提出疑问。
12月3日,六小龄童就此事回应称,他只是无偿捐赠了部分展品,从没参与过吴承恩故居纪念馆的布展工作,“我只是纪念馆荣誉馆长,不参与馆内任何实质性工作,所有的照片悬挂行为,我都没有参与”。

名人故居不应喧宾夺主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把吴承恩故居与六小龄童搭配起来,确实有利于“整合营销”。不少人认为,“吴承恩给了孙悟空生命,六小龄童给了孙悟空灵魂”,将二者捆绑在一起没什么不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与影视、历史与现实终究有所区别,吴承恩、孙悟空、六小龄童显然不能混为一谈。
名人故居本应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名人生平的处所。吴承恩以《西游记》名垂青史,但仅以一部《西游记》去概括吴承恩是不够的。吴承恩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这部名著,还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于世。而且,吴承恩身上还有着太多的谜团。譬如:他的创作灵感源于何处?《西游记》作者真的是他吗?这些对生平的展示和对谜团的解答,故居或许就是最好的平台。
这场关于吴承恩故居的争议,也给各地的名人故居建设提了个醒。近年来,许多地方出于经济利益或文化需要,掀起了一股建设名人故居热。资金有了,复古建筑立起来了,但内容上,要么去网络上扒扒名人生平八卦,要么制造些假模假式的文物,文化内涵几近于无,游客看完觉得索然无味。名人故居是一座富矿,这并不是指经济效益,而是指历史文化,而管理方在其中扮演的不应光是“建房”“看门”“售票”的角色。期盼更多部门行动起来,为名人故居祛除浮躁,让游客体验真正的历史文化魅力。
吴承恩故居因何傍上六小龄童
鉴于六小龄童与孙悟空、《西游记》、吴承恩的渊源,在吴承恩故居适当添些六小龄童的元素也未尝不可,只是不宜如此夸张。六小龄童像等展品过多,吴承恩故居就难免有“蹭流量”的嫌疑。况且,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看这样做的动机何在,如此才能厘清“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像”这一本末倒置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吴承恩本人的直接资料不够,就拿六小龄童的东西来凑罢了。除了六小龄童与孙悟空、《西游记》,进而与吴承恩有些许联系外,恐怕借此蹭名人、蹭热度,以扩大吴承恩故居的知名度,进而实现旅游收入大增,才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所在。这凸显和折射的无疑是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渠道和途径匮乏的现实。
近年来,不少地方为争夺名人故里、名人故居等闹得不可开交,尤其是那些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渠道和途径较少的中小城市,或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过度开发、畸形建设等情况,也更容易为争夺名人故里、蹭名人流量而大打舆论战,甚至到诉诸法律等几近“反目”的地步。要避免这类问题,需要各地在谋划发展时摒弃急功近利的理念,抛却以最短时间获得最大政绩的心思,沉下心来科学、合理规划地方的发展路径,尽量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而不是一哄而上后又搞得一塌糊涂,留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