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学生涯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超越,是升华,是蜕变,是教学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正是这种超越,才使我们的教学从机械古板走到积极主动的今天。下面以笔者三次上一节课为例,谈谈我们在教学生涯中应该怎样不断超越。
第一次(机械式的参与)
上课之前,我认真想了想,认为要能够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首先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画好了,我发现有的同学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还有的是钝角三角形。请你分别量一下你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师:请你计算一下任意两条边的和,再去与第三条边长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任意的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要大。
师:在一个三角形中你们比较了几回呢?你都算了吗?结果都一样吗?
生1:哦,可以比较三回呢。我再算算。
生2:我算了三回,都是这样的。
师:你画的什么三角形?
生2:我画的是锐角三角形。
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
生:都是这样的。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
生: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这节课不仅仅是教师在讲解,还有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结论还是学生自己总结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了。应该是一节“好课”。
再思:学期结束了,在假期对本学期的课再次进行研究时,发现本节课存在两个问题。
①本课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段,一开始就让学生画三角形,应考虑创设情境,使学生更投入学习,学习兴趣会更浓郁些。
②这节课虽然有活动,但是一个“伪活动”的课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机械作答,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次(情境教学法)
学习研究发现,这是一种通过设计一些贴近生活或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况,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是一种值得提倡使用的教学方法。
师:(课件给出一张图片,见图1)狗吃热狗,会沿着哪条路去呢?
生:肯定会沿着AB方向去的啊。(还有人在底下小声地说狗都会的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这是一个狗都知道的问题,那么这里是不是蕴含了一个数学道理在里面呢?
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不错,如果放到一个三角形中来考虑,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之间又会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生: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一节课的学习就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了,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了,兴趣浓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数学课就应该这样上。
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设计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还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让学生共同探讨的活动,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
第三次(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师:张三同学对李四同学说:“我一步能跨3米。”李四一听就哈哈大笑:“你吹牛。”为什么李四说张三是吹牛的呢?(带着问题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用尺规作图,分别画出一下三角形:① 2cm,3cm,4cm;② 3cm,4cm, 5cm;③ 4cm,4cm,5cm;④ 1cm,2cm,3cm.(课前先教会同学画图的方法)
(有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说第④题画不出,是不是题目错了。老师装作没听到。)
师(微笑地):画好了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所画的三角形。
(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发现大家彼此第④题都不能画出三角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生:第①、②、③都能画出三角形,而且第②是直角三角形,第③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第④个画不出来,题目出错了?
师:这位同学归纳得很好,不仅画出来了,还进一步说出了第②和第③的三角形的形状,我们为他的钻研精神鼓掌。(鼓掌)
师:那么第④个为什么没画出来呢?看来不是每种情况都能画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看看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画出三角形。
生:我们组画了一个图,如果三角形两边的长确定了,我们就画线段AB等于它的一边,然后以B为圆心,另一条边长为半径画圆,再以A为圆心画圆,如果与圆B有交点就可以画出三角形,发现圆A的半径太小也不行太大也不行,应该在一个范围内。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太妙了,能充分地展示出了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应该满足的条件。你看懂了这个条件是什么吗?(又陷入了讨论中)
生: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应该比已知的两条边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
反思: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堂数学课都应有一个好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引发学生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产生疑问。“质疑”是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习惯。
③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以什么样的文字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呢?我再三思考,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结尾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终点的艺术,唯有不断努力才是我们的追求。
(作者单位:海安县李堡初中,江苏 海安,226631)
第一次(机械式的参与)
上课之前,我认真想了想,认为要能够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首先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画好了,我发现有的同学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还有的是钝角三角形。请你分别量一下你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师:请你计算一下任意两条边的和,再去与第三条边长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任意的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要大。
师:在一个三角形中你们比较了几回呢?你都算了吗?结果都一样吗?
生1:哦,可以比较三回呢。我再算算。
生2:我算了三回,都是这样的。
师:你画的什么三角形?
生2:我画的是锐角三角形。
师: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
生:都是这样的。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
生: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这节课不仅仅是教师在讲解,还有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结论还是学生自己总结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了。应该是一节“好课”。
再思:学期结束了,在假期对本学期的课再次进行研究时,发现本节课存在两个问题。
①本课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段,一开始就让学生画三角形,应考虑创设情境,使学生更投入学习,学习兴趣会更浓郁些。
②这节课虽然有活动,但是一个“伪活动”的课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机械作答,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次(情境教学法)
学习研究发现,这是一种通过设计一些贴近生活或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况,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是一种值得提倡使用的教学方法。
师:(课件给出一张图片,见图1)狗吃热狗,会沿着哪条路去呢?
生:肯定会沿着AB方向去的啊。(还有人在底下小声地说狗都会的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这是一个狗都知道的问题,那么这里是不是蕴含了一个数学道理在里面呢?
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不错,如果放到一个三角形中来考虑,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之间又会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生: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一节课的学习就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了,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了,兴趣浓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数学课就应该这样上。
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设计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还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让学生共同探讨的活动,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
第三次(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师:张三同学对李四同学说:“我一步能跨3米。”李四一听就哈哈大笑:“你吹牛。”为什么李四说张三是吹牛的呢?(带着问题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用尺规作图,分别画出一下三角形:① 2cm,3cm,4cm;② 3cm,4cm, 5cm;③ 4cm,4cm,5cm;④ 1cm,2cm,3cm.(课前先教会同学画图的方法)
(有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说第④题画不出,是不是题目错了。老师装作没听到。)
师(微笑地):画好了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所画的三角形。
(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发现大家彼此第④题都不能画出三角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生:第①、②、③都能画出三角形,而且第②是直角三角形,第③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第④个画不出来,题目出错了?
师:这位同学归纳得很好,不仅画出来了,还进一步说出了第②和第③的三角形的形状,我们为他的钻研精神鼓掌。(鼓掌)
师:那么第④个为什么没画出来呢?看来不是每种情况都能画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看看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画出三角形。
生:我们组画了一个图,如果三角形两边的长确定了,我们就画线段AB等于它的一边,然后以B为圆心,另一条边长为半径画圆,再以A为圆心画圆,如果与圆B有交点就可以画出三角形,发现圆A的半径太小也不行太大也不行,应该在一个范围内。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太妙了,能充分地展示出了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应该满足的条件。你看懂了这个条件是什么吗?(又陷入了讨论中)
生: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应该比已知的两条边的差大,比它们的和小。
反思: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堂数学课都应有一个好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引发学生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产生疑问。“质疑”是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习惯。
③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以什么样的文字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呢?我再三思考,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结尾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终点的艺术,唯有不断努力才是我们的追求。
(作者单位:海安县李堡初中,江苏 海安,2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