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贾府不同时期的婚配选择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要论述了《红楼梦》中贾府一族在家族不同的生存时期,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婚配对象;并选取了其中贾政与王夫人,贾珠与李纨,贾琏与王熙凤等几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夫妻,从家族背景、婚姻目的等方面,结合家族命运对这些婚配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 家族 婚配 利益 目的
  《红楼梦》这部举世公认的文学巨著,叙事宏大,人物鲜明,可以说是写尽了世情百態,父子、母女、祖孙、兄弟、姐妹、妯娌、主仆等等不同的人物关系,情感纽带均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透过这种种人物关联,将封建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步步末路一一铺陈开来。本文便以时间为线,从书中选取了几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境况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夫妻,尝试将他们的婚姻选择与家族兴衰联系在一起,做一个归类与比较。
  一、家族鼎盛期的婚配
  此时的贾府日正中天,婚姻,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结盟与抱团,婚姻的对象大都是身份地位相当,可互为助力的勋贵之家。贾府核心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婚姻,带有浓厚的政治经济派别之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联姻,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正式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
  (一)贾代善与贾母
  贾代善与贾母的结合,属于典型的“强强联合”。这一时期的贾府在第一辈人发家之后,急需寻求力量来巩固和稳定这种地位,联姻是最迅速也最实在的方式。因而,国公府的继承人与史侯家的小姐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桩宣言式的,安定人心式的婚姻,它标志着几个家族自此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姻亲,以血缘为纽带,将彼此的势力、利益捆绑,正式以同一种政治力量的面目出现。贾代善与贾母,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必然。
  (二)贾政与王夫人
  贾政与王夫人的婚配属于上一代婚姻关系的延续,即是起一个利益联合体加固的作用。贾家上一辈开了“四大家族”利益集团的头,这一辈要做的当然是一个维持,但书中对贾敬和贾赦故去的原配妻子并没有直接交代,在其他的情节里也看不出两人是“四王八公”家族里的小姐,因而,贾政与王夫人,应该就是贾府嫡系这一代人里承担这一作用的夫妻。而贾政与王夫人也确实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结合承上启下,即维系了上一代的情谊,又拉近了下一代的距离,最直观的就是,贾琏与王熙凤,贾宝玉与薛宝钗都是由表亲变成了夫妻,而这两桩婚姻中,王夫人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贾敏与林如海
  贾敏与林如海的婚姻,可以说是贾家的得意之作。这时候贾家仍是处于繁荣期,但贾敏作为贾家这一辈唯一的嫡女,她的婚姻却跳出了传统的婚配对象“四大家族”,或者说是跳出了老牌的政治联盟“四王八公”的范围,而是寻求了另外的选择,这自然是贾家深思熟虑的结果:林家虽是世代列侯的勋贵之家,但是已经成功转型,林如海探花出身,官居要职,贾敏嫁林如海,可以算是高嫁。另外更重要的是林家远在江南,贾敏的联姻一下子拉近了贾府除旧属势力阵营外,与新的政治集团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的政治助力,将可能成为贾府延续富贵的另一重保障。
  不过这种良好的势头随着贾敏的无子而逝戛然而止,贾政虽极力交好林如海,但没有了贾敏这层联系,终究是大不如前。其后林如海亦逝,留下的林黛玉已然完全失去了这种作用。可以说,贾敏的婚姻曾是贾家寄予厚望,但半途夭折又无以为继的尝试。
  二、家族转型期的婚配
  这一时期的贾家,已经渐渐失去了皇权的宠爱,退出了权力的中心,世袭的爵位依例递减,只吃老本已不能保有富贵,转型势在必行。贾家在这条路上的选择是由尚武的勋贵之家转为尚文的清贵之家,路子有两个:科举、联姻。因而,这一时期贾府子弟的婚配对象,也就相应地有了变化。
  (一)贾珠与李纨
  贾珠与李纨的婚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寄托了贾府极大的甚至是当时唯一的希望。贾珠是贾府同辈中最为出色的存在,但他的妻子却不是同样家族显赫,以武起家的贵族小姐,而是相对门第较低的李纨。这可以看出,贾府在寻求转型的道路上有多么急迫而坚决,为此,他们拿出的诚意是嫡系子弟中在科举上唯一有作为的贾珠。而同样的,李纨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出身于极有名望的文化名流之家,这是一种跟贾家完全不同类型的家庭,这种家庭最宝贵的东西是它的文化属性和文坛声望。这种属性与声望可以极大地助力于科考,这正是贾家“弃武从文”后梦寐以求的,现在通过联姻终于沾染上那么一点,不得不说李纨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完美符合这一时期贾府需要的嫡长媳,她与贾珠身上共同承载着贾府中兴的重任。
  只可惜这一桩各方面看来都极尽完美的婚配,由于贾珠的离世而变得名存实亡。如果说贾敏的去世是贾府联姻转型路上的极大挫折,那么贾珠的早逝,对贾府所走的科举和联姻两条路都是致命的打击。贾府梦想的书香清贵之家,自此越去越远。
  (二)贾琏与王熙凤
  贾琏与王熙凤的婚姻,其实是偏离了这一时期的转型需求的,王熙凤本人不说精文墨,连字也不会写,王家也并没有转为书香之家,这一桩婚姻,主要展现的是贾府的另一重需要,即与四大家族姻亲关系的延续以及理家的需求。
  贾琏与王熙凤的婚姻,在利益点上与贾政和王夫人的婚姻有相似之处,都属于贾府的另一种“刚需”:转型之路没有走出来,旧有势力同盟便要维系。贾琏走不了科举之路,他的妻子也就不需要有这一方面的助力。因此,贾琏与王熙凤,他们的婚姻,是贾府婚配的“老路子”,最大的作用便是用婚姻的方式,把“四大家族”的称谓,一代代地延续下去。另外,贾琏的妻子要是也能持家,能打理好一个偌大的国公府,能与贾琏一起撑起贾府的壳子,那是再好不过了。因此,王熙凤这个“四大家族”的女儿,对内有能力,对外有门第,对于贾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三、家族没落期的婚配
  再往后走,贾府的颓势更加明显,这一时期就算是贾家核心子孙的婚配人选,按贾府以往的标准来看,在质量上也是大不如前了。这时的婚姻,在选择上怎么看都透着一种末世之下“急病乱投医”的惶急,贾家选择了商贾的钱财和向新兴势力靠拢。   (一)贾宝玉与薛宝钗
  按贾府的标准,特别是按贾宝玉之父贾政的标准,薛宝钗并不是宝玉的良配。贾宝玉作为荣国府的“活龙”,一开始在婚姻对象上是有着更高的寄望的,但是随着贾家的江河日下,贾宝玉也没有了更多的选择,娶薛宝钗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无奈。
  另一边的林黛玉只是一个孤女,失去了林家的庇护,没有任何的依仗,贾宝玉娶她不会有任何外部利益上的好处,这对于科举无法出头,只能靠联姻起势的贾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薛宝钗虽属薛家,但薛家到了薛蟠这一辈,早已没落,只是个“赖祖父旧情分”的皇商,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商贾之家,自身也是风雨飘摇。但就是这样的薛宝钗也成了贾宝玉或者说是贾府唯一的选择,除了她全书根本没有其他有名有姓,身份地位相当的官家小姐来与贾宝玉说亲,贾府已经找不到愿意与之联姻的相匹配的世家小姐了。在这种情形下,薛宝钗成了贾府不满意也不得不接受的选择,或者说无可奈何下退而求其次的最优解,虽没有权势还有钱财。由此,我们在这桩婚姻里,除了感叹宝黛爱情的悲剧外,也可以从这两个联姻对象里看出,贾府当时的情境已是多么的艰难。
  (二)贾迎春与孙绍祖
  贾迎春嫁给孙绍祖,更多的是一种赌注。孙家没有根基,在贾家面前只能算个小门小户,按贾府“嫁女须得高嫁”的理念,孙家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条件的。但是孙家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它属于新兴的,将要崛起的势力。这个势力是受当下皇权所看重的,具有巨大的潜力,而贾家已经失去了皇权的眷顾,急需表现一种态度,加入另外的政治阵营。因此,在此种背景之下,贾迎春嫁入孙家实是贾府急切要走的必然一步。
  但可悲的是,贾府、贾迎春被官职与门第远不如自家的孙绍祖无情嘲弄,得不到丝毫的尊重。孙家对贾迎春背后的贾家没有一点敬畏之心,贾家也完全达不到急急想要的“改换门庭”的效果。透过这桩婚姻,我们看到的也不过是此时的贾家有多么的落魄,贾府之大厦将倾已不可避免。
  四、总结
  由上文可见,贾府的婚配选择,婚姻对象的确定是完全服从于家族的需要的。贾府或者说是当时封建大家族中的婚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易,联姻要承担的是相关政治或者经济作用的考量,婚姻的选择是与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婚姻里,我们看到得更多的是利益,是目的,是妥协,人有时便等同于一件工具,是没有资格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个人的意志和情感,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而这种贯穿于人一生的无情与残酷的婚配模式又是长时间绵延的,盛行于整个家族或者说是整个封建阶级的,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由此,我们透过这些夫妻所感受到的亦不过是巨大而黑暗的腐朽。
  参考文献:
  [1] 张淑蓉,徐子健.从《红楼梦》的姻亲谱系透视贾府的择偶观[J].红楼梦学刊,2016 (4).
  [2]郜洁.论《红楼梦》中的古代婚姻制度[J].芒种,2015 (7).
  [3] 余琦.红消香断有谁怜——浅谈《红楼梦》中的婚姻爱情悲剧[J].青年文学家,2016 (32).
  [4] 张淑蓉,杨绿影.从贾府择偶观透视宝玉宝钗婚姻的必然性與偶然性[J].红楼梦学刊,2017 (3).
  [5] 韩博.论《红楼梦》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 (12).
  作 者: 黄任远,文学学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独特的情感魅力受到读者的喜爱。论文从痛苦与幸运交织、爱与内疚相伴、同情与平静融合三个方面分析《我与地坛》蕴含的丰富情感,希望给读者以启迪。  关键词:史铁生 《我与地坛》 情感分析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抒写了史铁生人生转折时期独特的生命感悟。韩少功认为:“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史铁生说过:“残疾与写作天生有缘,写
摘 要:鲁迅的《野草》虽是散文诗,但仍有叙事特点。“神圣空间”是叙事学中的概念,它指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场所。《失掉的好地狱》中的好地狱正是叙事者的“神圣空间”,它象征着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颓败线的颤动》为不起眼的小人物铸起丰碑,其“神圣空间”代表了作者的人格理想;《风筝》寄寓着鲁迅的乡关之思,解构了暗含神圣意味的故土,也反映出鲁迅的寂寥心境。综上,无论他是构建还是消解“神圣空间”,这些空间都指
摘 要:鲁迅小说《离婚》的核心事件在于七大人对爱姑“离婚”事件的平息。一个“城里的七大人”是如何将一场三年里闹了四次的离婚事件悄然平息的呢?本文将从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入手,引入“场域”和“符号权力”概念来重新解读《离婚》,以展示当时中国乡村的权力运作模式和鲁迅当时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鲁迅 《离婚》 布尔迪厄 场域 符号权力  一、前言  《离婚》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最后一篇。它写于192
摘 要: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获奖作品《如果大雪封门》是徐则臣近几年的新作,被组委会评为冷峻而又温暖的作品,本文主要从小说中“鸽子”和“大雪”两个意象入手,探讨和发现这两个神秘意象轻与重的转换以及该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作者在小说中的情感寄寓。  关键词:“鸽子” “大雪” 轻与重 意象  小说《如果大雪封门》以几个年轻人在北京打工的生活为叙事内容,以“我”的视角描绘了一系列北漂者的生活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质疑奥巴马是否确实出生在美国,而奥巴马则公开说特朗普是一个“优秀的真人秀演员”,但并不适合当总统。关于这两人互相厌恶的例证实在是不胜枚举。然而,在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后,这两人就在白宫会面,在公众面前邁出总统交接与政府过渡工作的第一步。  彼此公然厌恶的总统与其继任者见面不可能不尴尬,但在美国历史上,这并非第一次。  新旧总统过渡期的尴尬由来已久,自美国建国之初
摘 要:倪瓒作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推动了山水画发展的变革。本文以倪瓒《虞山林壑图》为例,结合其早期、中期代表作品,从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以求进一步解读倪瓒绘画外在形式的发展及其绘画思想的成熟过程。  关键词:倪瓒 《虞山林壑图》 外在形式 绘画思想  倪瓒《题彦真屋》 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a,寥寥数字道出其毕生的艺术追求。他身处外族统治的时代,不畏权贵和政治的束缚,晚年弃家
摘 要: 《跳出油锅的鱼》让笔者关注到张执浩运用的独特的时间倒流的手法,而在阅读其他诗歌的过程中,多处都有这种时间意识的存在。张执浩笔下有一天的日常性场景,也有一生生命存在的状态,有今生的回忆,也有来世的幻想。笔者认为张执浩诗歌中所反映的时间意识这一主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提取了张执浩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两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分别是生命周期一生与一天的时间、荒诞神奇的倒流的时间,分别以《葫芦里》
摘 要:“抗战”之于作家艾芜而言,不仅是文学创作和思考的主旨,更是其体察现实、感悟人生的经验背景。艾芜于1947年创作的小说《都市的忧郁》 便是作家“抗战” 体验的审美表达,在宽广的社会视野下艾芜从容不迫地描述着最普通的中国民众战时语境下的日常生活,这部常常被学界所忽略的小说,因融入了作者无比深刻的生命体验与热切的现实关怀而显得更厚重深沉。  关键词:“抗战” 日常体验 《都市的忧郁》  中国的近
摘 要: 老区高校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先天地具有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优势。优秀的红色文化能够有利于解决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的诸如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校园文化娱乐化、红色文化宣传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发展红色文化的路径则需要各高校自身紧密结合地方,整理红色文化遗产;挖掘红色文化,发展非对称优势,传承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老区高校 背景 路径  
摘 要:街道名称属于词汇系统,有其自身的语音、结构、词义特点。同时,街道名称还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忻州市忻府区有170条街道名称,对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全方位展现忻州市忻府区的街道名称。  关键词:忻州市 忻府区 街道名称 语言 文化  忻州是一座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与太原紧紧相邻,是历史上太原以北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忻州市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