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高中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號: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2-01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物理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中生综合实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高中校园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创新教育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会大大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1 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具体含义是在“育人”的基础上,带动人类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里面说的创新精神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的创新意识;另外一类是人的创新品质。而创新能力则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类是人的创新想象能力;第三类是人的创新感知能力。从二者包含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后盾;其次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与延续的内在因素。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且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作为高考的重要部分,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提高高考中分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地接收知识,这也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首先应改变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产生及探究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其内心还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教师若在学生积极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尊重学生的意见,正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方法。
3 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高中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物理教师教学中脱离学生,那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工具,造成物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意识被限制,创新精神被禁锢。因此,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创新教育的关键。比如讲《焦耳定律》的时候,许多高中物理教师都是快速的给学生做演示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演示实验并没有发挥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会给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热功率的概念及区别。然后我还会提出探究性的实验内容:给学生玩具电风扇一台,干电池两节,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只,导线若干,让学生测量电风扇的直流电阻以及电风扇在工作时的电功率等。这样的活动不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来构建知识,直达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所获取的不只是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更是一种自主探究精神、探究方法与能力,这正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4 创新程序化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效率
程序化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学家斯金纳提倡,属于认知心理学的其中一种教学研究成果。对于类似于物理类的自然科学课程来说,除了具备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操作环节外,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类似知识的学习思维发展,教师可灵活采用程序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任务。程序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具有逻辑性的结构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虑与结果,做好各种预测结果的应对子程序。从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该阶段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特征看来,程序教学模式适用于对基本物理概念的学习。教师可利用该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效率,如此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物理实践与创新研究中去,这也符合了现阶段新课程目标中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学习初期即向学生提供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各小节在内的程序教学系统,并在系统外布置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相应学习任务。该程序教学系统应包括各章节所涉及的所有物理概念与原理,必要时可采取重复性策略提高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熟识度。在各类物理概念的程序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保证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当学生在程序教学系统中存在疑虑时,可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其他途径进行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5 物理实验的创新
只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中物理知识容量较大,如果尝试太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只能阶段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还有一条途径是在实验中穿插引导。创新不是胡编内容,而是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前人的正确理论构建新的领域,或得出没有的结论。而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他们观察的工作,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把两者结合起来,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实验中养成创新的习惯。首先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因为单纯看教师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规律只是适用于与原模型相同的情况,不可能成为普遍规律。例如,伽利略在教堂中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实验。验证得出了新的认识———钟摆规律。在实验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大家观察得到结果,更主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改变传统上教师先把各种各样的条件摆出,自己示范,再让学生模仿,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习惯的培养。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应用,举一反三,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做了基础性实验后,让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实验,在探索中不断发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创新教育使物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效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高中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不断学习前沿教育理念,寻求实施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优化师生关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提高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从而将物理知识与物理技能融为一体,使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效率。
参考文献
[1] 何坚.谈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1):56
[2] 潘文岭.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6):86-87.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號: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2-01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物理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中生综合实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高中校园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创新教育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会大大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1 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具体含义是在“育人”的基础上,带动人类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里面说的创新精神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的创新意识;另外一类是人的创新品质。而创新能力则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类是人的创新想象能力;第三类是人的创新感知能力。从二者包含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后盾;其次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与延续的内在因素。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减轻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且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作为高考的重要部分,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以提高高考中分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这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地接收知识,这也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首先应改变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产生及探究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其内心还处于较为敏感的时期,教师若在学生积极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尊重学生的意见,正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方法。
3 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高中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物理教师教学中脱离学生,那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成了接收知识的工具,造成物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意识被限制,创新精神被禁锢。因此,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了创新教育的关键。比如讲《焦耳定律》的时候,许多高中物理教师都是快速的给学生做演示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演示实验并没有发挥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引入新课的时候会给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热功率的概念及区别。然后我还会提出探究性的实验内容:给学生玩具电风扇一台,干电池两节,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只,导线若干,让学生测量电风扇的直流电阻以及电风扇在工作时的电功率等。这样的活动不再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来构建知识,直达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所获取的不只是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更是一种自主探究精神、探究方法与能力,这正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4 创新程序化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效率
程序化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学家斯金纳提倡,属于认知心理学的其中一种教学研究成果。对于类似于物理类的自然科学课程来说,除了具备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操作环节外,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类似知识的学习思维发展,教师可灵活采用程序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任务。程序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具有逻辑性的结构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虑与结果,做好各种预测结果的应对子程序。从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该阶段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特征看来,程序教学模式适用于对基本物理概念的学习。教师可利用该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效率,如此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物理实践与创新研究中去,这也符合了现阶段新课程目标中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2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学习初期即向学生提供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各小节在内的程序教学系统,并在系统外布置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相应学习任务。该程序教学系统应包括各章节所涉及的所有物理概念与原理,必要时可采取重复性策略提高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熟识度。在各类物理概念的程序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保证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当学生在程序教学系统中存在疑虑时,可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其他途径进行解决,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5 物理实验的创新
只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中物理知识容量较大,如果尝试太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只能阶段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还有一条途径是在实验中穿插引导。创新不是胡编内容,而是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前人的正确理论构建新的领域,或得出没有的结论。而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他们观察的工作,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把两者结合起来,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实验中养成创新的习惯。首先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因为单纯看教师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规律只是适用于与原模型相同的情况,不可能成为普遍规律。例如,伽利略在教堂中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反复实验。验证得出了新的认识———钟摆规律。在实验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大家观察得到结果,更主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改变传统上教师先把各种各样的条件摆出,自己示范,再让学生模仿,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习惯的培养。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应用,举一反三,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做了基础性实验后,让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实验,在探索中不断发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创新教育使物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效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高中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不断学习前沿教育理念,寻求实施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优化师生关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提高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从而将物理知识与物理技能融为一体,使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效率。
参考文献
[1] 何坚.谈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1):56
[2] 潘文岭.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