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当我拖着崭新的行李箱来到自己的大学报道时,学长学姐们已经举着文学院的牌子在迎接我们了。嗅着路旁雏菊的香气,我觉得无比幸福——我爱文学,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就被汉语言文学录取,这让我感到既安心又欢愉。
录取我的是西北民族大学,因为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又位处多民族地区的西北兰州,因此民族风浓郁,星期天晚上歌舞升平,藏族的锅庄舞,新疆的赛乃姆舞,乃至彝族土家族苗族都有相应的舞蹈表演,很是精彩。
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老师们都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课水平,要知道,立根大西北做学问并不容易,因此他们默默努力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动。学院也积极邀请海内外名师学者前来讲学,钱理群、陈平原、席慕容、阿来等人就曾亲临文学讲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
在没上大学前,记得台湾女作家林文月在《读中文系的人》中提到: “我想象所谓的‘中文系’,大概是满屋子霉味的线装书,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摇头晃脑吟哦四书五经及古诗文,带点儿寒酸味,而与现实隔离的一群。”虽然已时过境迁有半个多世纪,学科不断建设发展,但是目前许多人对汉语言文学依旧存在相似的误解,下面我就来讲讲自己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了解。
大一的时候,我们专业开了“现代汉语” “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这几门专业课,再加上其他的科目,一星期也就十二三节大课,不能和要天天做实验写数据的理工科相比,或许看上去悠哉游哉的比较轻松,但其实我们也需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开阔眼界充实自己。
“现代汉语”这门课主要是学习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意义和修辞等,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我们在学到方言发音时,老师会让天南海北的同学说自己家乡的方言来供我们听取辨别,一时间班级里吴依软语、西北秦腔、东北大渣子……各种方言纷纷嚷嚷,特别有趣。另外还要从a、o、e学起汉语拼音的发音,甚至还有同学调侃说,本以为上了大学,没想到自己又重回幼儿园。
“现代文学”还是比较轻松的,关键要重视文本,多做阅读,因为主要都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名著,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鲁郭茅巴老曹,这些都是教材中重点介绍的作家。 “古代文学”是从大一贯穿到大三的专业课,因为中国文学的精华大多在古典文学,这门课分为先秦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唐宋部分,元明清部分,每一阶段每学期都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讲解。
大一是学先秦部分,因为文史不分家的缘故,主要讲解学习作品《左传》和《诗经》,必要的背诵是肯定的,而且还是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所惊惧的古文背诵。记得我们学《诗经》中的长篇《七月》时,老师从先秦农业历法、节气、作物种类、耕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说,为我们呈现出了上古时期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然后我们再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琅琅上口,让我们深刻领略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魅力。
大二的主课有“古代汉语” “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可以说大二应该是課最多的时期,再加上还有英语、政治等课,每周至少有十六七节大课。
“古代汉语”这门课主要就是介绍汉字在历史发展中形、声、意的变化,其实很有趣味,比如教授字形时,针对某个字,老师会从商代的甲骨文写起,然后是金文、小篆、隶书,最后演变成如今的楷书,字形由图画象形,慢慢演变成如今的横平竖直,再加上老师的生动讲解,引人入胜,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既领略了汉字的魅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文学理论”是一门同学们都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是研究文学的规律的学科,但是也要看老师的讲课水准了,如果遇上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也照样吸引人,如果遇上一位呆板的老师,那就只能自我领会、自求多福了。
“当代文学”主要介绍建国后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想象。喜欢诗歌的同学就很有福了,海子、舒婷、北岛、顾城、汪国真、翟永明等诗人大咖轮番上阵,一时间诗歌作品纷呈,可以说是一场诗歌艺术的饕餮盛宴,另外汪曾祺、莫言、贾平凹、余华的小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经典。而“古代文学”这一时期主要是背诵古典诗词,这个大家都不在话下,毕竟经过高考的训练,上百首的诗词储备量还是有的。
大三时的主要课程是“外国文学” “语言学概论” “教育学”。进入大三,也意味着你要报考教师资格证等证书了,所以学院开的课程多具有实用性,如教育学。这一年也是你开始抉择道路的一年,是考研还是去考公务员,我觉得每个人应该理性思考自己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不要盲目从众去考研或考公务员。
大四就意味着将要面临毕业,毕业之前的论文是需要注意的,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研究能力自然也不同。要想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你在平时多思考多积累,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文字中深入挖掘,方能探骊得珠。
另外,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中文系有句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好些想报考汉语言文学的人都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其实,通过四年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再加上进入社会后经验的积累和人情的认知,成为一名作家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你在四年学习中一定要练就过硬的笔杆子,就是要能写,熟悉一般文章格式,为以后的工作打好文字基础。
最后还是用林文月的一段话结束吧: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这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的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我想这应该就是汉语言文学人的共同认知吧。
录取我的是西北民族大学,因为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又位处多民族地区的西北兰州,因此民族风浓郁,星期天晚上歌舞升平,藏族的锅庄舞,新疆的赛乃姆舞,乃至彝族土家族苗族都有相应的舞蹈表演,很是精彩。
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老师们都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课水平,要知道,立根大西北做学问并不容易,因此他们默默努力的精神真的很令人感动。学院也积极邀请海内外名师学者前来讲学,钱理群、陈平原、席慕容、阿来等人就曾亲临文学讲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
在没上大学前,记得台湾女作家林文月在《读中文系的人》中提到: “我想象所谓的‘中文系’,大概是满屋子霉味的线装书,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摇头晃脑吟哦四书五经及古诗文,带点儿寒酸味,而与现实隔离的一群。”虽然已时过境迁有半个多世纪,学科不断建设发展,但是目前许多人对汉语言文学依旧存在相似的误解,下面我就来讲讲自己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了解。
大一的时候,我们专业开了“现代汉语” “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这几门专业课,再加上其他的科目,一星期也就十二三节大课,不能和要天天做实验写数据的理工科相比,或许看上去悠哉游哉的比较轻松,但其实我们也需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开阔眼界充实自己。
“现代汉语”这门课主要是学习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意义和修辞等,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我们在学到方言发音时,老师会让天南海北的同学说自己家乡的方言来供我们听取辨别,一时间班级里吴依软语、西北秦腔、东北大渣子……各种方言纷纷嚷嚷,特别有趣。另外还要从a、o、e学起汉语拼音的发音,甚至还有同学调侃说,本以为上了大学,没想到自己又重回幼儿园。
“现代文学”还是比较轻松的,关键要重视文本,多做阅读,因为主要都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名著,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鲁郭茅巴老曹,这些都是教材中重点介绍的作家。 “古代文学”是从大一贯穿到大三的专业课,因为中国文学的精华大多在古典文学,这门课分为先秦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唐宋部分,元明清部分,每一阶段每学期都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讲解。
大一是学先秦部分,因为文史不分家的缘故,主要讲解学习作品《左传》和《诗经》,必要的背诵是肯定的,而且还是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所惊惧的古文背诵。记得我们学《诗经》中的长篇《七月》时,老师从先秦农业历法、节气、作物种类、耕耘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说,为我们呈现出了上古时期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然后我们再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琅琅上口,让我们深刻领略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魅力。
大二的主课有“古代汉语” “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可以说大二应该是課最多的时期,再加上还有英语、政治等课,每周至少有十六七节大课。
“古代汉语”这门课主要就是介绍汉字在历史发展中形、声、意的变化,其实很有趣味,比如教授字形时,针对某个字,老师会从商代的甲骨文写起,然后是金文、小篆、隶书,最后演变成如今的楷书,字形由图画象形,慢慢演变成如今的横平竖直,再加上老师的生动讲解,引人入胜,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既领略了汉字的魅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文学理论”是一门同学们都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是研究文学的规律的学科,但是也要看老师的讲课水准了,如果遇上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也照样吸引人,如果遇上一位呆板的老师,那就只能自我领会、自求多福了。
“当代文学”主要介绍建国后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想象。喜欢诗歌的同学就很有福了,海子、舒婷、北岛、顾城、汪国真、翟永明等诗人大咖轮番上阵,一时间诗歌作品纷呈,可以说是一场诗歌艺术的饕餮盛宴,另外汪曾祺、莫言、贾平凹、余华的小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经典。而“古代文学”这一时期主要是背诵古典诗词,这个大家都不在话下,毕竟经过高考的训练,上百首的诗词储备量还是有的。
大三时的主要课程是“外国文学” “语言学概论” “教育学”。进入大三,也意味着你要报考教师资格证等证书了,所以学院开的课程多具有实用性,如教育学。这一年也是你开始抉择道路的一年,是考研还是去考公务员,我觉得每个人应该理性思考自己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不要盲目从众去考研或考公务员。
大四就意味着将要面临毕业,毕业之前的论文是需要注意的,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研究能力自然也不同。要想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你在平时多思考多积累,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文字中深入挖掘,方能探骊得珠。
另外,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中文系有句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好些想报考汉语言文学的人都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其实,通过四年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再加上进入社会后经验的积累和人情的认知,成为一名作家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你在四年学习中一定要练就过硬的笔杆子,就是要能写,熟悉一般文章格式,为以后的工作打好文字基础。
最后还是用林文月的一段话结束吧: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太多可贵的文学遗产,等待我们去消化、享受、吸收为我们的精神血肉……这条路是漫长遥远的,一个人穷其一生可能也达不到理想的终极,然而,每跨出一步,便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与收获的喜悦。
我想这应该就是汉语言文学人的共同认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