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的现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唤起更多研究者对小学语文作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教师在作业的实际设计与评价中有迹可循。
关键词:新课改;作业设计;评价;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也应承担此功能。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现状,笔者拟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以期唤起更多研究者对小学语文作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教师在作业的实际设计与评价中有迹可循。
一、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
国外对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对作业的研究尤为活跃。在20世纪50—70年代,作业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发展到今天,许多学者已经对课后作业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他们对于作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作业作用的研究;作业形式的研究;作业量的研究;家长在学生作业中作用的研究。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课后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家庭作业的关注始于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小学课外作业的时间限制;1990年2月,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这一阶段是我国对于家庭作业关注的初始阶段,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只是遵守下发文件中的规定,并没有将目光聚集于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本阶段并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减轻小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只停留在以减少作业为手段的层面上来。
(二)发展与探究阶段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对于语文作业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6年,北师大教育学院教科所和中美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了“国内中小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主要指向于作业时间、作业类型和主要分布学科三方面,探究的层次仍比较浅显。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特别强调要不断探索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此三份文件的下达是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在此之后知网上对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文献数量与之前相比几乎翻倍的增长,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之前更为广泛,研究内容也更为深入。陆露在《小学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四项典型作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由此对优化家庭作业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探究进行了思考与整理。
周文君在《成功智力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由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切入,反思了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并由二者的契合点出发,分析探索了成功智力理论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目标、原则和方法的启示。
(三)反思阶段
自新课改运动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家庭作业活动也日益渗透新课改理念,开始迈向多元化的进程。可纵观当前家庭作业的研究虽然几乎涉及到了家庭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但理论深度仍显不足,且提出的解决策略基本上只是理论性的总结,缺乏实践的验证,其科学性、普适性尚待考察。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内容
(一)新课改实施对小学语文提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伴随着新版的课程标准,作业被冠以新的概念,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该体会到学习的辛苦,更应该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应该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生长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作业观:强调作业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突出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对此,曾洁老师的看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开创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练习,更新评价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乐学语文,爱学语文。”作业问题作为新课改的薄弱环节之一,应受到所有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二)语文作业的传统与创新
传统的语文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这类作业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2009、2012年的PISA(學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测试中,中国上海两度夺冠,而在PISA测试的样本数据中显示: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远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课外作业时间4.9小时,是其2.8倍之多。高成绩的背后是学业的高负担。因此,谢少冰老师认为“长期下去学生的好奇心、天真童趣、学习兴趣必将逐步消失。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薄弱点设置学生的作业。
现如今小学语文作业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在设计与评价反馈方面仍存在许多不科学因素,从作业设计与评价入手,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是我们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周文君老师等人认为,基于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检测是有缺陷的,“成功智力理论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启示体现在以协商的方式设计作业——培养分析性智力;设计有探究价值的作业——培养创造性智力;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培养实践性智力;重视作业评价——丰富评价内容,增加评价形式,完整评价过程。”这使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作业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是连接学生课内和课外学习的实践活动,更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从许多调查研究来看,大多数语文作业“知识本位”的倾向严重,注重作业设计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对此,姚菊萍老师提出,“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五个原则: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开放性”,而如何设计出具备这五个原则的作业成为了大多数教育者的难题。对此,周文斌老师提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应“挖掘文本,实现作业内容的创新,设计理解性作业、综合型作业、生活性作业;打破常规束缚,设计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创新作业的评价方式,用学生喜欢的符号来表示”。
在《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经常或总是批改作业的比例超过90%,70%的教师作业批改方式以指出错误、评分或打等级为主,82%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在作业批改中没有得到特别关注,一直以来,作业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系统地建构。
卢友玮老师等人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多元作业评价:分层评价,激发作业热情;“宽容”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作业跟踪,记录成长历程;循环反馈,养成良好习惯;设计“展台”,创造展示空间;评比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价值,将它作为重建、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它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突出学生个性,张扬民主风气,注重个性体验”,实际也是在大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而我们的作业应该成为这种倡导的助动力,让孩子在高质的作业与多彩的评价中快乐成长!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与反思是同步而行的,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已完善许多,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没有制定提升教师作业设计素养的校本培训制度;师范教育中缺乏教师作业设计的课程与相关实践训练;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家长在作业上不能理解和配合老师,针对这些问题,筆者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但是改革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最关注的是对教学效能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学校建立教师专业素养的校本培训制度,从本质上加强教师对作业的自我反思,设计出凸显语文学科本体的作业。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设计符合学科特性的作业,那么学生会对小学语文保持一种深厚的感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如此也就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建立和谐家校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作业设计层次的提高除了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作业体验,对于家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卷调查表明,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过高。首先,对于作业家长更喜欢的参与方式是调控学生的作业时间,在学生完成学校作业后再布置一些额外的任务;其次,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支持,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辅导能力欠缺;最后,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还有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产生错误判断,从而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而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来看,家长是否有能力进行评价,能否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到细心、完整、专业、客观的评价,家长与老师之间能否对每份作业的评价标准都能达成共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作业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多多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应持续于作业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至于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需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基础,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再进行推广。
(三)将作业系统化
作业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教学课时、教学进度、教学主题、教学方法等。有些作业虽然看上去设计得新颖有趣,但实际上完全脱离教材,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并没有促进学生任何能力的发展。为此,有必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教材的编排,合理、符合规律地安排作业设计,倡导整体设计,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考虑作业数量、作业目标及作业类型的分配,从而体现作业功能的系统性与递进性。
希望更多的学者与教育专家能够关注家庭作业的研究领域,继续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也是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方向今后努力与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彭晓霞.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曾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谢少冰.PISA视野下有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4:72
[4]周文君.成功智力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尹敏(1996—),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黄子晴(199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作业设计;评价;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小学语文作业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也应承担此功能。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现状,笔者拟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以期唤起更多研究者对小学语文作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教师在作业的实际设计与评价中有迹可循。
一、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发展阶段
(一)早期阶段
国外对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对作业的研究尤为活跃。在20世纪50—70年代,作业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发展到今天,许多学者已经对课后作业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他们对于作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作业作用的研究;作业形式的研究;作业量的研究;家长在学生作业中作用的研究。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课后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家庭作业的关注始于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小学课外作业的时间限制;1990年2月,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这一阶段是我国对于家庭作业关注的初始阶段,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只是遵守下发文件中的规定,并没有将目光聚集于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本阶段并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减轻小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只停留在以减少作业为手段的层面上来。
(二)发展与探究阶段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对于语文作业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6年,北师大教育学院教科所和中美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了“国内中小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主要指向于作业时间、作业类型和主要分布学科三方面,探究的层次仍比较浅显。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特别强调要不断探索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此三份文件的下达是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在此之后知网上对于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文献数量与之前相比几乎翻倍的增长,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较之前更为广泛,研究内容也更为深入。陆露在《小学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四项典型作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由此对优化家庭作业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探究进行了思考与整理。
周文君在《成功智力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由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切入,反思了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并由二者的契合点出发,分析探索了成功智力理论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目标、原则和方法的启示。
(三)反思阶段
自新课改运动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家庭作业活动也日益渗透新课改理念,开始迈向多元化的进程。可纵观当前家庭作业的研究虽然几乎涉及到了家庭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但理论深度仍显不足,且提出的解决策略基本上只是理论性的总结,缺乏实践的验证,其科学性、普适性尚待考察。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内容
(一)新课改实施对小学语文提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伴随着新版的课程标准,作业被冠以新的概念,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该体会到学习的辛苦,更应该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应该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生长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作业观:强调作业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突出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对此,曾洁老师的看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开创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练习,更新评价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乐学语文,爱学语文。”作业问题作为新课改的薄弱环节之一,应受到所有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二)语文作业的传统与创新
传统的语文作业观是以作业本和试卷为主,这类作业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2009、2012年的PISA(學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测试中,中国上海两度夺冠,而在PISA测试的样本数据中显示: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远远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课外作业时间4.9小时,是其2.8倍之多。高成绩的背后是学业的高负担。因此,谢少冰老师认为“长期下去学生的好奇心、天真童趣、学习兴趣必将逐步消失。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薄弱点设置学生的作业。
现如今小学语文作业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在设计与评价反馈方面仍存在许多不科学因素,从作业设计与评价入手,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是我们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周文君老师等人认为,基于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和检测是有缺陷的,“成功智力理论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启示体现在以协商的方式设计作业——培养分析性智力;设计有探究价值的作业——培养创造性智力;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培养实践性智力;重视作业评价——丰富评价内容,增加评价形式,完整评价过程。”这使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作业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是连接学生课内和课外学习的实践活动,更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从许多调查研究来看,大多数语文作业“知识本位”的倾向严重,注重作业设计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对此,姚菊萍老师提出,“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五个原则: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开放性”,而如何设计出具备这五个原则的作业成为了大多数教育者的难题。对此,周文斌老师提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应“挖掘文本,实现作业内容的创新,设计理解性作业、综合型作业、生活性作业;打破常规束缚,设计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创新作业的评价方式,用学生喜欢的符号来表示”。
在《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经常或总是批改作业的比例超过90%,70%的教师作业批改方式以指出错误、评分或打等级为主,82%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在作业批改中没有得到特别关注,一直以来,作业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系统地建构。
卢友玮老师等人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多元作业评价:分层评价,激发作业热情;“宽容”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作业跟踪,记录成长历程;循环反馈,养成良好习惯;设计“展台”,创造展示空间;评比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业的价值,将它作为重建、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它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突出学生个性,张扬民主风气,注重个性体验”,实际也是在大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而我们的作业应该成为这种倡导的助动力,让孩子在高质的作业与多彩的评价中快乐成长!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与反思是同步而行的,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已完善许多,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没有制定提升教师作业设计素养的校本培训制度;师范教育中缺乏教师作业设计的课程与相关实践训练;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家长在作业上不能理解和配合老师,针对这些问题,筆者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虽然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但是改革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最关注的是对教学效能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学校建立教师专业素养的校本培训制度,从本质上加强教师对作业的自我反思,设计出凸显语文学科本体的作业。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设计符合学科特性的作业,那么学生会对小学语文保持一种深厚的感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如此也就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建立和谐家校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作业设计层次的提高除了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作业体验,对于家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卷调查表明,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过高。首先,对于作业家长更喜欢的参与方式是调控学生的作业时间,在学生完成学校作业后再布置一些额外的任务;其次,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支持,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辅导能力欠缺;最后,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还有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产生错误判断,从而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而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来看,家长是否有能力进行评价,能否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到细心、完整、专业、客观的评价,家长与老师之间能否对每份作业的评价标准都能达成共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作业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多多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应持续于作业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至于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需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基础,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再进行推广。
(三)将作业系统化
作业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教学课时、教学进度、教学主题、教学方法等。有些作业虽然看上去设计得新颖有趣,但实际上完全脱离教材,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并没有促进学生任何能力的发展。为此,有必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教材的编排,合理、符合规律地安排作业设计,倡导整体设计,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考虑作业数量、作业目标及作业类型的分配,从而体现作业功能的系统性与递进性。
希望更多的学者与教育专家能够关注家庭作业的研究领域,继续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也是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方向今后努力与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彭晓霞.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曾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谢少冰.PISA视野下有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4:72
[4]周文君.成功智力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尹敏(1996—),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黄子晴(199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