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求职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的本质和属性。作为中职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管理,必须围绕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通过加强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常规工作管理检查制度化和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中职学校求职就业教学管理中职教学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应用性教育,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根本目标。明确的求职就业属性,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在“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职教思想指导下,改革、创新管理策略与方法,突出教学的方向性和实用性,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形成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的综合职业素质,在未来求职就业的大潮中占得先机。
一、提高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是中职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教学有效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为了使教学活动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必须提高对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明确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这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中职学生的个性培養和人格塑造。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与社会需要相脱离、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学校要成立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文化基础课程要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以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以应用性内容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专业基础课要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使综合基础理论课程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实践课要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突出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紧密结合。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既有较强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较好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第一,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的结构性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第二,要注重教师的业务提高,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让教师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形成较强的生产现场动手示范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第三,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组织教师带着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高教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第四,聘请长期工作于生产、技术、管理一线,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促进学校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升级。
四、实现常规教学工作管理检查制度化
常规教学工作管理检查制度化,是保证中职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是强化教师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
1.制定教师备课、上课、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检查制度,检查教师备课是否做到备教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和实验,上课是否既面向全体同学又体现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技能指导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2.教务管理部门每天要定时或不定时巡课1~2次,及时掌握上课、自习、技能实习实训情况。每周检查班级教学日志1次,掌握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3.教学领导和教学部门负责人要经常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做到听课有计划、有要求、有记录,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及时督促和指导教学工作。
五、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在学校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构建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要从政治思想表现及敬业精神、教学过程及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能力及教学实际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不仅要根据学校关于备课、上课、辅导、实习实训指导等常规检查的记录和相关领导的分析判定,更要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看法,给每个教师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把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多给学生几把标称的尺子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如何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适应学生求职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来抓,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服务为宗旨,以求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根本落脚点”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梁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之我见.职业,2011,(11).
[2]范凤英.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
[3]于春红.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商情,2013,(41).
中职学校求职就业教学管理中职教学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应用性教育,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根本目标。明确的求职就业属性,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在“以职业技能”为主线的职教思想指导下,改革、创新管理策略与方法,突出教学的方向性和实用性,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形成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的综合职业素质,在未来求职就业的大潮中占得先机。
一、提高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是中职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教学有效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为了使教学活动达到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必须提高对教学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教学管理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明确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这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前瞻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中职学生的个性培養和人格塑造。抓住教学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与社会需要相脱离、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学校要成立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及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文化基础课程要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以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以应用性内容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专业基础课要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使综合基础理论课程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实践课要遵循“宽基础、模块化”原则,突出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紧密结合。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既有较强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较好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第一,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重点抓好师资的结构性调整,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第二,要注重教师的业务提高,根据学校教学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让教师及时获取所教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形成较强的生产现场动手示范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第三,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组织教师带着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高教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第四,聘请长期工作于生产、技术、管理一线,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促进学校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升级。
四、实现常规教学工作管理检查制度化
常规教学工作管理检查制度化,是保证中职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是强化教师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
1.制定教师备课、上课、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检查制度,检查教师备课是否做到备教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和实验,上课是否既面向全体同学又体现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技能指导是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培养。
2.教务管理部门每天要定时或不定时巡课1~2次,及时掌握上课、自习、技能实习实训情况。每周检查班级教学日志1次,掌握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3.教学领导和教学部门负责人要经常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做到听课有计划、有要求、有记录,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及时督促和指导教学工作。
五、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在学校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构建和完善。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要从政治思想表现及敬业精神、教学过程及教学计划执行、教学能力及教学实际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不仅要根据学校关于备课、上课、辅导、实习实训指导等常规检查的记录和相关领导的分析判定,更要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看法,给每个教师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遵循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把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从多个角度做出艺术性的、有针对性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多给学生几把标称的尺子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评价中找到超越的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得到更完美的发挥。
如何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适应学生求职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来抓,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服务为宗旨,以求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根本落脚点”的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梁耀.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之我见.职业,2011,(11).
[2]范凤英.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
[3]于春红.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商情,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