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114-01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猜谜语”、“玩水游戏”入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科学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不能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激发了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奥秘的兴趣。
2 制定方案(制定、交流)
新课标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同时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科学、用科学。的确,只有密切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让学生在自己从生活中和观察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立方法,自主选择研究材料和工具,自主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信。有了这份意识和自信,相信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自主设计实验计划时,我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并且采用了填写计划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实验计划。在实验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时刻注意提醒学生的计划考虑是否周全,各个小组是怎样安排的,甚至具体到各个小组是怎样分工的。并且对各小组的计划也做了适当的评价,力求修订完善。在实验到,注重强调分工合作,引导学生想好了再做。
3 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如:探究做一块卵石,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石头并不是一种陌生东西,对卵石的形成或多或少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为此,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谈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而对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因此用“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做“卵石”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本身并非是训练学生做好卵石的技能,而是让学生在做卵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在“做卵石”活动后,抛出了“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把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兴趣盎然的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中。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促使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主动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兴趣。随后按学生的能力大小进行分组,由学生自主地确定探究方向,并对每个探究小组提出详细的要求,使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发现,及时指导解决,对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完成出色的小组我会及时给予肯定,使小组合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就是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研究的成果充分的展示、交流,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凸透镜》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我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5 联系生活,多元化拓展探究渠道
科学探究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进行。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已学习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如:冰雪会融化、结冰的衣服也会干、下雪不冷化雪冷等。我关注这些宝贵的知识、生活经验,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促进知识的生成:冰融化、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放出热量,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我让学生根据知识、生活经验及一些具体事例理解,易于学生接受。学生会自然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但理解了知识,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
科学教育不是机械和枯燥无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科学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2] 罗星凯.《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M].
[3]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114-01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猜谜语”、“玩水游戏”入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科学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不能只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激发了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奥秘的兴趣。
2 制定方案(制定、交流)
新课标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同时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科学、用科学。的确,只有密切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让学生在自己从生活中和观察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立方法,自主选择研究材料和工具,自主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信。有了这份意识和自信,相信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自主设计实验计划时,我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并且采用了填写计划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实验计划。在实验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时刻注意提醒学生的计划考虑是否周全,各个小组是怎样安排的,甚至具体到各个小组是怎样分工的。并且对各小组的计划也做了适当的评价,力求修订完善。在实验到,注重强调分工合作,引导学生想好了再做。
3 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如:探究做一块卵石,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石头并不是一种陌生东西,对卵石的形成或多或少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为此,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谈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而对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因此用“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做“卵石”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本身并非是训练学生做好卵石的技能,而是让学生在做卵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在“做卵石”活动后,抛出了“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把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兴趣盎然的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中。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促使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主动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兴趣。随后按学生的能力大小进行分组,由学生自主地确定探究方向,并对每个探究小组提出详细的要求,使组内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发现,及时指导解决,对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完成出色的小组我会及时给予肯定,使小组合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就是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研究的成果充分的展示、交流,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凸透镜》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我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5 联系生活,多元化拓展探究渠道
科学探究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进行。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已学习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如:冰雪会融化、结冰的衣服也会干、下雪不冷化雪冷等。我关注这些宝贵的知识、生活经验,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促进知识的生成:冰融化、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放出热量,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我让学生根据知识、生活经验及一些具体事例理解,易于学生接受。学生会自然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但理解了知识,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
科学教育不是机械和枯燥无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科学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2] 罗星凯.《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M].
[3]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