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法就是通过对课文朗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对课文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角色读、接龙读、分组读等都是比较好的朗读方式。在朗读教学时,老师要点评或者学生互评,分析不足原因,步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兴趣分角色接龙分组点评互评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性的变化。朗读教学法,是学习大量的事实的言语信息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问题之间对话过程。学习好阅读,必须先学习好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兴趣去阅读文章。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由此叶老先生也是非常注重读的教学,读是教学之本。从事十年有余,我也是非常注重读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只要把书读好了,读透了,文章也就好理解了。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经过试验总结得出一个字-----好!好用!好懂!
一、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模仿文中人物口气来朗读。分角色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可谓一箭多雕。
分角色朗读布置任务时,一定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流畅、要有节奏感、要身临其境,读者就是文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不是学生读完就完成任务了,要有收获,也就是读者对文章要准确的理解。由表象认识,经过加工、提取为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概括理解的能力。
例如四年级语文《一路花香》文中有竺可桢和一个孩子,这两个主要人物。课堂上,老师可以要求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竺可桢爷爷对孩子充满爱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孩子呢,要读出他的幼稚可爱和充满好奇的神情。分角色读读者就是演员,课本就是剧本,读者要演出剧本中人物的原味,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接龙朗读
我们看过成语接龙游戏,前一位同学出一成语,后一位同学以前一位同学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为开头,出一成语,这样依次内推,谁出错谁被惩罚。接龙朗读也是受成语接龙游戏启发。先选出参与游戏的人选,第一位同学开始朗读,任意时刻任意地点停顿,下一位接读,要求不能有过长停顿,以保持整体流畅性。接读同学,假如读错字、读音不准、过长停顿、抢读等现象则判为违规将受罚。这种朗读反方式寄朗读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理解课文,使学生快乐学习,渴望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结束时,老师对参与的同学朗读情进行点评,最好是请学生来评价朗读的优缺点。接龙朗读适合那些散文、议论文、记叙文,因为这些文章相对较长,接龙需要较多的参与者,这样才会有趣味性。例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卢沟桥烽火》。
三、唱读
唱读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读书就是唱读,摇头晃脑闭眼大声唱读,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声调和节奏。这种唱读不是我所讲的唱读,我提倡的唱读是赋上乐曲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法适合那些较短小的文章,特别是唐诗宋词和现代的诗歌等文章。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都可以谱上曲来唱。这种唱读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本来就喜欢上音乐课,甚至在路上学生也不忘哼上几句当下的歌曲,如果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孩子唱读,岂不是正中下怀吗?唱读时注意,不是摇头晃脑,一个节奏一个声调跑到底。要唱出文章的情感,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处呼唤。例如《如梦令》,学生唱读时要唱出作者在外游玩愉悦的心情,沉醉在游玩之中误入莲花深出,不知归途。张志和的《渔歌子》唱读时,唱出那种悠闲自得心情和闲雅趣志,使人不由自主地就会浮想翩翩:自由翱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猛涨的江水,肥美的鳜鱼,还有带着蓑笠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者,这不是令人陶醉的仙境吗?显然唱读是文章的主旨变得浅显易懂,记忆深刻。散文可以配乐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配上轻音乐朗读就是一种享受,感受作者那种浪漫、优雅、、依依不舍之情,令人陶醉!配乐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闭上眼听读一遍,慢慢感受文中的情感,自己在配乐朗读,效果会更好。
朗读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兴趣之上的。如果学生没有读书意愿,我想朗读教学法不会有效果的,兴趣是前进的引导者。因此,我们要搞好朗读教学法,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教学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有了阅读兴趣,可以是朗读教学更容易接受,朗讀好了,可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家长正确引导。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对孩子影响也最大的。作为家长要注重教育,有正确读书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的强,家长要把自己树立成为孩子心目中读书榜样。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老子干啥,儿干啥。”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良好的读书环境。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就是为了给孩子找到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惜三迁自己的家。这个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孟母多么伟大啊!在今天我们还有好仍做不到这一步。我们要学习孟母的精神,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个人修养。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好读书,读好书。时刻鼓励自己,不达目标不放弃。
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孩子读书不是任务,还是目的。是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对文本的体会。每次朗读之后,老师要组织同学评价。评价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老师的点评,也可以组织同学探讨怎么读更好。比如说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配乐朗读之后,老师引导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评完之后,老师再对朗读同学的朗读评价,老师还要给互评的同学指点,使得每位同学的点评都有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3]杨树达.论语疏证[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如何进行高中物理
【关键词】朗读兴趣分角色接龙分组点评互评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性的变化。朗读教学法,是学习大量的事实的言语信息性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讲,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问题之间对话过程。学习好阅读,必须先学习好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兴趣去阅读文章。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由此叶老先生也是非常注重读的教学,读是教学之本。从事十年有余,我也是非常注重读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只要把书读好了,读透了,文章也就好理解了。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经过试验总结得出一个字-----好!好用!好懂!
一、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就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角色,模仿文中人物口气来朗读。分角色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可谓一箭多雕。
分角色朗读布置任务时,一定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流畅、要有节奏感、要身临其境,读者就是文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不是学生读完就完成任务了,要有收获,也就是读者对文章要准确的理解。由表象认识,经过加工、提取为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概括理解的能力。
例如四年级语文《一路花香》文中有竺可桢和一个孩子,这两个主要人物。课堂上,老师可以要求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竺可桢爷爷对孩子充满爱和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孩子呢,要读出他的幼稚可爱和充满好奇的神情。分角色读读者就是演员,课本就是剧本,读者要演出剧本中人物的原味,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接龙朗读
我们看过成语接龙游戏,前一位同学出一成语,后一位同学以前一位同学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为开头,出一成语,这样依次内推,谁出错谁被惩罚。接龙朗读也是受成语接龙游戏启发。先选出参与游戏的人选,第一位同学开始朗读,任意时刻任意地点停顿,下一位接读,要求不能有过长停顿,以保持整体流畅性。接读同学,假如读错字、读音不准、过长停顿、抢读等现象则判为违规将受罚。这种朗读反方式寄朗读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理解课文,使学生快乐学习,渴望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结束时,老师对参与的同学朗读情进行点评,最好是请学生来评价朗读的优缺点。接龙朗读适合那些散文、议论文、记叙文,因为这些文章相对较长,接龙需要较多的参与者,这样才会有趣味性。例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卢沟桥烽火》。
三、唱读
唱读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读书就是唱读,摇头晃脑闭眼大声唱读,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声调和节奏。这种唱读不是我所讲的唱读,我提倡的唱读是赋上乐曲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法适合那些较短小的文章,特别是唐诗宋词和现代的诗歌等文章。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都可以谱上曲来唱。这种唱读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本来就喜欢上音乐课,甚至在路上学生也不忘哼上几句当下的歌曲,如果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孩子唱读,岂不是正中下怀吗?唱读时注意,不是摇头晃脑,一个节奏一个声调跑到底。要唱出文章的情感,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处呼唤。例如《如梦令》,学生唱读时要唱出作者在外游玩愉悦的心情,沉醉在游玩之中误入莲花深出,不知归途。张志和的《渔歌子》唱读时,唱出那种悠闲自得心情和闲雅趣志,使人不由自主地就会浮想翩翩:自由翱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猛涨的江水,肥美的鳜鱼,还有带着蓑笠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者,这不是令人陶醉的仙境吗?显然唱读是文章的主旨变得浅显易懂,记忆深刻。散文可以配乐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配上轻音乐朗读就是一种享受,感受作者那种浪漫、优雅、、依依不舍之情,令人陶醉!配乐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闭上眼听读一遍,慢慢感受文中的情感,自己在配乐朗读,效果会更好。
朗读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兴趣之上的。如果学生没有读书意愿,我想朗读教学法不会有效果的,兴趣是前进的引导者。因此,我们要搞好朗读教学法,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教学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有了阅读兴趣,可以是朗读教学更容易接受,朗讀好了,可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家长正确引导。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对孩子影响也最大的。作为家长要注重教育,有正确读书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良好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的强,家长要把自己树立成为孩子心目中读书榜样。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老子干啥,儿干啥。”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良好的读书环境。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就是为了给孩子找到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惜三迁自己的家。这个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孟母多么伟大啊!在今天我们还有好仍做不到这一步。我们要学习孟母的精神,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个人修养。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好读书,读好书。时刻鼓励自己,不达目标不放弃。
朗读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孩子读书不是任务,还是目的。是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对文本的体会。每次朗读之后,老师要组织同学评价。评价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老师的点评,也可以组织同学探讨怎么读更好。比如说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配乐朗读之后,老师引导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评完之后,老师再对朗读同学的朗读评价,老师还要给互评的同学指点,使得每位同学的点评都有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3]杨树达.论语疏证[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如何进行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