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阐述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其中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物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7-02
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技术的进步都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操作和基层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这一类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不足,导致高职物流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都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制订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过程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培养条件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其内容涵盖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专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取决于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的能力;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内容的形式体现,来自于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训条件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专业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业务规格、教学内容、成绩考核、毕业方式、综合教育、计划的执行和教学计划表十个部分。其中主要就教学内容做了详细的安排,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没有对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学计划发展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开发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凸显了高职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特色。
2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专业定位宽泛,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笼统、宽泛,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将来需要从事、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缺乏认真、深入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导致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与现实需求脱节。
课程体系设计无特色,不科学 课程设置上,各高职院校纷纷效仿,千篇一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几乎大同小异,没有各自的特点;在课程开设顺序和教学所学时间确定上缺乏科学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另外,尽管在课程开设上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开发,但课程开发抓不住由“工”到“学”的要点,流于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上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区域性,对具体课程内容研究很少,仍然停留在学科体系设计以及理论教学基础上。
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组织不系统 物流专业实务性非常强,不仅要有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也很多,需要建立较多的实训教学基地。目前高职院校的相对经费较少,难以在物流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从而导致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安排实践教学,由于经费的紧张,要么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要么实践教学组织不系统,从而导致部分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适应期较长。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团队建设不合理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而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团队。
3 解决的措施
以岗定学,细化专业定位和技能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切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来自于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要在深入分析企业岗位设置、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要以企业的岗位职责为依据,在细分企业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细化与专业定位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
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合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也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它的改革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实施。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
优化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的内容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开设的时间、所用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要建立在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适度的理论水平,实践性强,综合素质高,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所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质量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专业知识、信息科学、自我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用等方面,各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物流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专业的教师要求具有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但也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指让教师具有物流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让高校教师分批到企业去实习,掌握物流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经验。此外,聘任企业专家和社会学者到高校兼职教课也是一种办法。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时刻紧贴物流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修订,使得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满足物流企业需求,推动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N].中国教育报,2009-08-1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渊.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
2010(4).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物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7-02
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技术的进步都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操作和基层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这一类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不足,导致高职物流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都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制订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足。
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过程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培养条件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其内容涵盖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专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取决于市场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的能力;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内容的形式体现,来自于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训条件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专业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业务规格、教学内容、成绩考核、毕业方式、综合教育、计划的执行和教学计划表十个部分。其中主要就教学内容做了详细的安排,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没有对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学计划发展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提出具体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开发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凸显了高职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特色。
2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专业定位宽泛,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笼统、宽泛,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将来需要从事、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缺乏认真、深入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导致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与现实需求脱节。
课程体系设计无特色,不科学 课程设置上,各高职院校纷纷效仿,千篇一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几乎大同小异,没有各自的特点;在课程开设顺序和教学所学时间确定上缺乏科学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另外,尽管在课程开设上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开发,但课程开发抓不住由“工”到“学”的要点,流于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上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培养人才的区域性,对具体课程内容研究很少,仍然停留在学科体系设计以及理论教学基础上。
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组织不系统 物流专业实务性非常强,不仅要有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也很多,需要建立较多的实训教学基地。目前高职院校的相对经费较少,难以在物流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从而导致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安排实践教学,由于经费的紧张,要么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要么实践教学组织不系统,从而导致部分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适应期较长。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团队建设不合理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而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团队。
3 解决的措施
以岗定学,细化专业定位和技能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要切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来自于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要在深入分析企业岗位设置、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要以企业的岗位职责为依据,在细分企业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细化与专业定位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
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合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也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它的改革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具体实施。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工作的核心。
优化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的内容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课程开设的时间、所用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要建立在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适度的理论水平,实践性强,综合素质高,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所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质量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专业知识、信息科学、自我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用等方面,各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物流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质量。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专业的教师要求具有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但也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经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指让教师具有物流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让高校教师分批到企业去实习,掌握物流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经验。此外,聘任企业专家和社会学者到高校兼职教课也是一种办法。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时刻紧贴物流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修订,使得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满足物流企业需求,推动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N].中国教育报,2009-08-1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渊.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公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J].价值工程,
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