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体悟,构建主体认知思维高塔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ni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时明确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自主学习,以自读、自问、自思为基本实施手段,对阅读文本展开探究性阅读学习,可以顺利构建学习主体认知思维体系,形成重要学力和思想成长力。
  一、自读,规划思维行进途径
  高中学生有一定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教师要以教材为阅读范本,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阅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学自悟。学生占有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也为展开自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教材文本、教辅书籍、网络等媒介,都是学生获取自读学习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还要给出一定的自读指导,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阅读思维方向,并在反复自读体悟中完成认知构建。
  《我的母亲》是老舍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布设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任务:自主阅读全文,谈谈老舍笔下母亲是怎样一个形象?母亲给老舍哪些生命教育?说说作者情感。不妨展开对比阅读活动:“我与老舍比母亲。”你想对天下母亲说点什么呢?希望是最经典的表白。学生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自主阅读成果展示开始,学生表现可圈可点。“老舍母亲是勤劳、达理、善良、智慧女性,给作者以思想鼓励和引导,让作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的母亲没有老舍母亲那样吃苦耐劳,但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无私而伟大。”“我最想对自己的母亲和天下所有母亲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我们会用同等的爱回报您,让‘可怜天下儿女心’和‘可怜天下父母心’齐名。”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读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阅读要求,帮助学生顺利展开自主阅读行动,理顺了阅读思维方向,自然走进文本内容核心。
  二、自问,点燃思维启动引擎
  阅读是个体行为,不同阅读者对文本理解呈现个性化特征,为深度挖掘文本要义,教师要发动学生在自读学习中展开质疑释疑活动,以此形成学习思维新突破。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精神,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思维强度。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一旦形成,其阅读学习自然进入到感知佳境之中,学习效果也值得期待。
  《项链》是法国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小说,情节设置非常精巧。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并将学生提出的阅读思考问题形成集锦,然后组织学生对价值度较高的问题展开讨论。如:小说结尾作者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设计合理吗?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时就知道事情真相呢?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針对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小说结尾设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仅给故事情节带来跌宕起伏,还能够引发读者思考,深化了小说社会教育意义。也有学生说:玛蒂尔德悲剧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她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她不那样虚荣,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学习思维呈现活跃性。
  三、自思,塑造思维认知高度
  教师教学需要反思,学生学习同样也需要反思。学习反思应该成为一种学习意识,要贯穿整个阅读学习过程之中。反思不是事后的思考,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意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表现。写读书笔记、读书体会等,也属于学习反思行为,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时启动反思,势必形成重要学习主动力。
  《劝学》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习作训练: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要“用心一也”,针对“专心”写一段感悟。可以搜集历史上专心学习的案例,为小品文形成支撑。学生开始查阅资料,展开习作。作品展示阶段,教师精选学生作品在班级展示:学习需要专心精神,古云“两耳不闻窗外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董仲舒专心攻读,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认真读书,都为我们提供学习榜样。从学生习作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反思是比较成功的。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集中反映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范式的科学规范,为学生展开主动思维创造良好环境,对学生语文素质塑造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知识结构是通过个体体悟和集体交互而形成内化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展开多重思维建构活动,这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大势。
  刘云,山东成武县职业教育技术中心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觉得棘手的问题。新課标提出:在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其实就是准备好了做饭用的粮食,到了真正需要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而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才挤出两句干巴巴的话,或者挖空心思到处摘抄书本上精美的词藻,到最后整
期刊
现今的语文课堂,难以再出现“静谧无声”的现象了,多是热热闹闹的交流互动、形形色色的课件展示、沸沸扬扬的模拟表演。这种失衡,不禁让我们教师反思:到底该需要怎样的教学方法让“静思”再现往日的风采?让阅读教学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其实,多给学生自我认知揣摩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在“静思”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宝藏,洗尽铅华,这样,定会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  一、初读后,揣摩创作初衷  在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指导学生写话训练  新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也活泼可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托教材,特别是利用课文中学习伙伴的引导,积极思考,并善于把思考后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用书
期刊
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只有让老师、学习者的头脑与课文内容进行相互碰撞,产生火花,促进师生交流,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互动教学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之中。教师要善于调节教学生成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有效提高授课效率。  一、巧妙设疑,艺术引导  在进行互动的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十分巧妙
前言:文言文教学许多时候“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教学呢?“三读”——“以读代讲,赏议结合”我觉得是一条可行之路,“代”不全是“代替”。另外,文言距离现代学生毕竟久远,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热情,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把刻板枯燥的文言用一种“玩”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节公开课就是“以读代讲,文言玩出新意思”的尝试。  教学设计  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
期刊
何为语文意识?百度网上的解释是“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需要从语境、整体等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由此可见,语文有着悦耳的声响、美丽的色彩、诱人的味道、温柔的触觉和适宜的温度。应该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营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构建灵动而有趣味的语文课堂。  一、“学”得欢畅,牧养更自在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其中体现着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人
孙绍振指出:“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有难度的,大讲特讲,有时更无谓地制造难度,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白白浪费了自己和学生的生命。”  孙绍振先生《名作细读》一书的扉页上还有这样一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
一、活动构思  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之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语文学习的途径并不仅仅是封闭的课堂教学,语文学
期刊
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同等重要。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对教情和学情展开多重调查研究,以提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布设明确任务、优化活动形式、接轨学生生活,为学生创设适宜学习活动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可以顺利完善学生学习认知,打造综合性学习高效课堂。  一、布设明确任务,创设综合性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时,
期刊
近年来,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引发人们的思考。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因此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个性发挥,启迪学生的智慧碰撞,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让学习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构建和谐、民主、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阶梯目标,因材施教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