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客家:拓荒一代,冲撞融合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k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元代中后期,大批长江中游的“襄、汉流民”自发迁徙入川,到明清“湖广填四川”迁徙入川,各地移民的到来,为东山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也创造了富有特色的东山文化。这是数千年来成都东山地区带给成都平原和巴蜀大地的珍宝。
  据陈世松先生的研究,从元代中后期,大批长江中游的“襄、汉流民”自发迁徙入川,私开盐井或耕地垦荒,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两翼的丘陵地带。到元末明初,因红巾军起义和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大量的湖广麻城籍移民迁入四川。明朝亦实行“迁民之策”,大批湖广民众被强制征发迁移入川,他们在麻城孝感乡办理手续和出发上川。因此,“麻城孝感乡”成为明清以来四川人最普遍的祖籍记忆。在这持续数十年的大移民过程中,成都地区应该接纳了为数甚多的移民。移民促进了东山地区的开发,并且挖掘了较多的堰塘,水利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据傅迪吉《五马先生纪年》记载,明末东山的山岭间种满了胡麦、小米,有些地区还插秧种稻以及种有茄子、葫芦和豇豆等蔬菜。可见,到明代后期,东山地区已是人口密集、土地垦殖程度非常高的地域。
  古镇民俗巡游
  古镇石雕壁画
  移民的到来,为东山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因为他们在原籍便生活在丘陵或山地,非常容易适应东山地区的耕作环境。较早来到此地的移民,纷纷插占土地,修建堰塘、房屋、桥梁等等,并以其姓氏来作地名。所以,今天东山地区的很多地名,实际上是清初移民及其插占土地、建设新家园的历史烙印。
  大概到乾隆中期,东山地区就已恢复明朝时的繁盛景象。移民的到来,并非仅仅恢复往日盛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很多农作物的新品种。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清代以来东山地区的玉米、甘薯(俗称红苕)、新种甘蔗、土豆、烟草、蓝靛等农作物都是由移民带来的。正如民间的竹枝词所称:“五方杂处密如罗,开先楚人来最多。闽人载蔗住平地,粤人种芋在山坡。”烟草是由福建龙岩的傅仕和父子带来的。据《傅氏宗谱》记载,傅氏父子于雍正七年(1729)迁居金堂赵镇,后移居简州易家坝,“广种烟草”。当时“蜀中未谙种烟法,而满蒙八旗弁兵犹所必需,故一时傅姓烟重于锦城”,傅仕和的三子傅文华在成都北门开店卖烟丝,故“烟丝遍于两川实自公始”。这些新作物,不仅促进了东山地区的开发,还改变了成都地区人们的生活。
  农田的开垦和新作物的引入,使得东山地区成为一个物产丰饶的地域。正如民国《华阳县志》所载:“华阳东南之壤,出郭十里则尽山也。土厚朴俗,物产丰饶。”东山地区的玉米、红苕、二荆条辣椒以及桃子、脐橙、红桔等产品都是成都城市和周边老百姓乐于购买和享用的食物。同时,龙泉山上的石头是建造房屋、镌刻石碑的上佳石材,山上的柴火也是平原上的农家所必需的。东山地区则需要购买来自外地的稻米和其他日用品。因商贸发达,从清代到民国年间有数十座场镇在东山地区得以兴设,其中著名的如赵镇、淮口、五凤溪、廖家场、石板滩、龙潭寺、洛带、龙泉驿、柏合寺、太平场、贾家场等。因为成都是成都平原唯一的大城市,是地方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是东山地区各种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因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镇多由四面八方通往成都的道路串联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道路之一,就是从五凤溪到成都的商道,被称为“小东大路”,以与从成都经龙泉驿到简州的“东大路”相区别。   这条“小东大路”从成都东门出发,经牛市口,过保和场(赖家店)、西河场、甑子场、万兴场到五凤溪。五凤溪属金堂县,上通淮口、赵镇,下达泸州、重庆,是成都东部沟通川东、川南的一个重要水陆物资集散地。俗语云:“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来自川南、川东的盐、糖、豆瓣等大宗物资,在此卸船,走陆路运往成都。先由挑夫肩挑经万兴场,翻过龙泉山,到达洛带,然后换作鸡公车,推运到成都去。俗语云“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镇子场,装不满的成都府”,就是最生动的概括。成都的百货,如布匹、药材等又用鸡公车运到洛带,雇人挑到五凤溪上船,顺沱江运载往川南、川东。这是东山地区位于“江与城之间”的最佳例证之一。
  除了物产和商贸的特色外,清代以来东山地区最显著的特色在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人。这里是成都平原唯一的一处客家人聚居区,同时是中国西部人数最多的客家人聚居区。据当代学者的初步调查,在东山地区至少生活着50多万客家人,在有些乡镇甚至90%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众所周知,客家人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是源自中原的汉人经过多次迁徙,以及与当地土著融合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今日成都东山地区的客家人祖先是在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迁徙入川的,他们的原籍位于客家祖地——闽西、粤东北和赣南的交界地区。因为这些客家祖先迁徙入川的时间要稍晚于湖广移民,他们到来时成都平原上平坝和便于灌溉的土地都已被插占完毕,他们只好在东山地区垦殖落业。一方面,东山地区的地理条件与原乡较为相近,客家先祖容易适应这里的生活,并且他们带来的玉米、红苕、煙草和甘蔗等农作物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另一方面,东山地区处在从沱江和龙泉山到成都的过渡地带,自清初以来直到今天,客家祖先及其后裔持续不断地从龙泉山的东侧或山顶向龙泉山西侧的低山丘陵区迁移、流动,而原来居住在东山地区的四川土著或湖广移民则迁居到了平原的西部或耕作条件更好的地方,因为土地条件和生活条件更好的地区对当地百姓构成持久的吸引力。这是东山地区成为客家人聚居区的最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人口的持续流动和迁移,这里客家人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族群聚居、族姓杂居”特征,各客家家族分布较为混杂。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继承了勤恳朴实、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他们既将东山地区开发成为物产丰饶的地区,同时又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成为璀璨绚丽的巴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数千年来成都东山地区带给成都平原和巴蜀大地的珍宝。今天的洛带古镇,作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还保留着客家人修建的会馆、庙宇等物质遗产,还有客家方言、客家美食、客家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是人们领略东山客家文化的不二之选。
  然而,相比较成都和平原区来说,东山地区始终未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的面貌。正如东山的客家人,此前常被人称为“土广东”。这个“土”字,实际上可能含有几分歧视的意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东山地区大规模种植果树,成为成都人的“果园”,并且大力发展旅游,促使经济发展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当下,东山地区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以前,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是“两山夹一城”,东山地区的发展与其外缘的沱江和成都密不可分。但无论如何,东山毕竟一直处在城市的外缘。如今成都市正大力推行的“东进”战略,正式将东山地区纳入“大成都”的一部分。东山地区的发展不再由外缘的“江”与“城”来驱动,而是自身将要变为一种动力,带动两翼的发展。由“在江与城之间”变为“一山带两翼”,不仅仅是地理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更是成都东山千年文明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洛带古镇
其他文献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予表我心?”一只绘有红叶寒蝉的温酒盅,竟然引出了两个家族两代人的变法维新往事。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在中华古玩网上发现一只极其精美的温酒盅,在器身绘画与题款上,我发现了我的曾叔祖华培公的名字,并由此挖掘出晚清变法维新时一段凄美的往事。  细看这温酒盅,胎佳釉美,器身图案是仿清康熙时称“三绝”的绘画大师新罗山人华岩笔意的草虫画:山石上伏着一只小蝉,一枝红叶极写
期刊
位于西南一隅的龙泉驿,曾经进入过远隔重洋的美国人的视野。那是在1941年,龙泉驿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传统乡村社会的  《生活》見证龙泉驿的古老生活方式  《生活》周刊封面  1941年,美国掌控《时代》《生活》《财富》三大媒体的传媒大亨卢斯,提出美国世纪理论,其要义是支持中国更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为此他派出记者来到中国,重塑中国形象,鼓动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著名摄影师卡尔·迈当斯携夫人进入中国,
期刊
在东山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既有济世扶贫的圣人,也有坚守节操的隐士,尤其在近当代,这里更是产生了几位国学大家。朱桃椎:隐士的典范  隋末唐初时期,龙泉山脚下的大盘石山道旁,依山洞搭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茅屋旁边即出川的大道,山上蓁莽丛丛,松涛阵阵,屋前小河蜿蜒,流水潺潺。这就是隐士朱桃椎的乐土。朱桃椎自云厌恶尘世俗务,所以隐入山野,以清闲生活为乐。起初他对“好古之士”,即读书人很热情,这些人
期刊
公元16世纪。在近代西方早期殖民者开始疯狂海上扩张的过程中,葡萄牙曾在中国香港的屯门地区短暂建立过殖民统治。然而,明朝官员汪鋐带领军队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抗击殖民侵略的首次胜利,却也对明朝的海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起中国香港的近代史,人们往往想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香港被割让,这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但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曾有葡萄牙殖民者强占中国香
期刊
明代沿海地区的贸易活跃、经济繁荣得益于当时当地的从商之风,并形或了商业传统,而这样的地域传统对于当时中国乃至今天社会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有两个通行思维,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安土重迁,而这两点与商业精神和要求是相矛盾的。在封建各要素相当成熟,而且有资本主义商业萌芽出现的明代,商人这个群体构成较复杂。其中,明代沿海地区除了世代经商牟利之家外,也有一些商人以及商业势力是被“逼”出来的。  首先
期刊
向守志戎马一生,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他还是战略导弹部队的开拓者之一,曾两度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  今年9月2日凌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向守志的一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举世闻
期刊
如果把“西望西岭”的大面积区域比作成都平原的粮仓的话,那么“东眺长松”所及的大片区域,就应该是成都人的花园。千百年来,勤劳的东山人深深懂得“各美其美”的道理,也知道如何“功补造化”,妆点自然。  成都东山的黄泥巴是其有别于川西坝子油砂土的地理标志,当地人称“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这种黄泥巴是冰川遗留的产物、学名“成都粘土”,龙泉山下堆积着砂岩和泥页风化而来的红砂土,这两种土壤很直观地见证了四川
期刊
中国武术还在强调“传统”,强调“武术文化”,强调“武德”……这些东西,都属于精神领域,在现代体育层面,它演变成了比赛规则。对比赛规则的尊重,成为体育精神最重要的方面。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能也是适合练功的季节。连马云和王思聪都对最近格斗与太极的对决发表了意见,武术激起全中国人民的热烈讨论。  就如同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功夫文化。不
期刊
当我们再度回溯瘟疫的历史,便会发现瘟疫不仅引发仇恨、暴力和紧张的社会情绪,在数不胜数的案例中,同样也可以看到疾病同样催生自我牺牲、志愿服务和社会团结。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在美国被识别,随后在西方世界广泛流行,给大众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因为在此之前,世界已有半个多世纪没有见到大规模的瘟疫和疾病。大众在面对疾病时的社会心理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兴趣。学者和大众传媒纷纷从史料中搜寻历史上能与艾滋病
期刊
去过三次山西,都为朝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但在高平羊头山,那些雕刻在散落山间的石头上的北魏时期佛像,却意外让我窥见了云岗和龙门石窟的风韵。  去羊头山石窟没有直达公交车,于是我在汽车站包了一辆出租车。路上,师傅满有把握地说,你是去看炎帝陵吧,半小时就够了。我摇摇头答道,不,我是去看石窟。  站在羊头山顶,俯看炎帝庙。  石窟?师傅有些疑惑。说实话,在上山之前,我也有些疑惑。印象中,晋东南的古建筑精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