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泓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五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美不胜收。如我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展示了宇宙太阳系中的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为何能主宰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区别在哪里?九大行星都有卫星和光环吗?小行星也同九大行星那样是球形的吧?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化物”,当彗尾扫过地球时,会毁灭一切吗?一闪即逝的流星有轨道吗?……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等,一面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1.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2.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3.组织学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观”、“九大行星”等几个天文知识系列,让学生在选择、整理、翻拍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美不胜收。如我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展示了宇宙太阳系中的太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为何能主宰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区别在哪里?九大行星都有卫星和光环吗?小行星也同九大行星那样是球形的吧?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化物”,当彗尾扫过地球时,会毁灭一切吗?一闪即逝的流星有轨道吗?……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等,一面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1.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2.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3.组织学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观”、“九大行星”等几个天文知识系列,让学生在选择、整理、翻拍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