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金英说,在传说里,枫香树的树干变成了鹊宇鸟,树上的在距离凯里市市区不远的旁海镇青杠村,一座普普通通的民房里,住着一户普普通通的人,户主姓杨,一个老实巴交的苗族农民。他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做点农活,干点家务,累了抽根烟,然后帮妻子准备刺绣用的染料。事实上,老杨的妻子在黔东南甚至在贵州,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师级人物。
妈妈教的老歌至今都会唱
老杨的妻子叫李金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绣的传承人。一走进这个看似平凡的家中,你就能发现一面黑漆漆的墙上挂满了奖状、证书和照片,甚至还有一座已经摔坏了的奖杯。这些,都是社会对李金英的认可和奖励。
今年57岁的李金英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堆绣经历:“我的手艺是跟着我妈妈学的,从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堆绣了,一下课就绣,手艺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在我们苗文里面,‘堆’就是‘漂亮’的意思,堆绣,就是很漂亮的刺绣的意思。我妈妈还教我一边绣的时候一边唱歌,到现在我都还能唱呢!”
说完,李金英开始吟唱这首传承了很多年的《绣花歌》:“正月绣花难起头,丝线穿针慢慢绣;一折丝线二折皱,绣对狮子滚绣球。二月绣花绣荷包,荷花口内滚乌云;西边绣有刀石口,中间绣有刀口人……”
李金英说,这首歌一共有12段,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歌曲的调子是她外婆的外婆传下来的,歌词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和以前的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是永恒不变的是,《绣花歌》唱的,都是他们民族古老的传说,和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
11岁的孙女也学会了堆绣
苗族同胞的刺绣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民族和文化的传承。李金英的手艺得自自己的妈妈,她又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到贵阳,一个嫁到河南,回到凯里的时间都不多,但也早早就学会了堆绣的手艺。而李金英11岁的孙女杨光妹,也已经开始会用稚嫩的手编丝、叠三角和绣花了。动作虽然略显生硬,但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依然能够看出她的家学渊博。
李金英妈妈的汉名叫顾明芝,今年77岁了,身体很硬朗,还能戴着老花镜绣花。平时,顾奶奶都是轮流住到自己的儿女家中,很难得的是,当我们赶到旁海镇的时候,她正好在李金英家里。77岁的顾明芝、57岁的李金英、11岁的杨光妹,一家四代三人,穿上苗家的盛装,坐在自家的门前,开始为我们展示一幕温馨、艺术、沧桑和欢乐的场景。
我始终坚信,再好的摄影师和再好的作家也无法准确描述这一个场景。杨光妹在中间,两位老人一左一右地坐在她的身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绣片,嘴里轻轻地哼着歌谣,专注而陶醉,仿佛世间万物的灵魂都存附于她们手中的丝线上。时而微微抬起头来,相视一笑,然后拢一拢垂下的头发,继续手中的忙碌。这一幅小小的绣片,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是她们的远祖图腾,是她们的血脉传承,更是她们的心灵通衢。
自己创新嫦娥和吴刚的故事
在神秘而悠远的苗族文化里,枫香树、蝴蝶妈妈、鶺宇鸟都是必不可少的图案,不同的是,每个支系的苗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方式,造就了他们在制作苗绣的工艺上的区别。
李金英说,她家用于刺绣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自家的棉花,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上色。除了堆绣之外,李金英也擅长其他各种各样的绣法。她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手镯上,就融会了打籽绣、平绣、挑花绣、堆绣、马尾绣等五种绣法。而她自己花了三年时间制作的帽子,更称得上是苗绣中的一绝。在李金英的家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件还没完工的绣衣。除了李金英自己最擅长的堆绣之外,她还把自己精通的绣法都用到了这件绣衣上。这件衣服上的每一块绣片,都将苗家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李金英妈妈顾明芝正在绣的一块绣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块绣片和我们平常见到的苗绣不同,上面居然出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并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个人物是一男一女,在一棵树下深情相拥,连眉目都清晰可见。一向坚守传统,连半点机械都不会用的李金英一家,为什么会绣出这种和传统苗绣风格迥异的刺绣呢?
李金英笑着解释说:“这也是我的一次尝试,我绣的是我们苗家最古老的一个故事。我想的是,用不同的技法和绣法,来讲述这一个故事。不管什么技法,绣出来是什么样子,都是我们苗家的东西嘛。”
李金英拿着这块绣片,给我们慢慢讲述着这个古老的故事。在苗家的传说里,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一棵树——枫香树。这是一种在苗家房前屋后都有的树,树干粗壮高大,树叶类似枫叶。苗族人寻找居住地的时候,都会选择有枫香树的地方。直到现在,不少苗族人修房的时候,都要用枫香树做房屋的大梁,如果不用,就是忘记了妈妈的恩情。花到了晚上就变成了蝴蝶妈妈。有一天晚上,蝴蝶妈妈生了12个蛋,但是她自己不会孵蛋,就请鹊宇鸟帮忙。鹊宇鸟整整孵了三年半都没动静,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其中一只蛋说:“妈妈,再孵三天我们就出来了!”于是,鶺宇鸟又坚持了三天,终于,12个蛋里的孩子都破壳而出,有人,有龙,有蛇,有老虎,有蜈蚣……这便是世间生物的起源。这个古老的故事,被李金英注入了新的理解和想象。她说:“我这张绣片里面绣的两个人,就是嫦娥和吴刚。这是他们跑到月亮上去之前的样子,那时候,他们在树下恩恩爱爱,生活得非常幸福。”
教欧洲徒弟学习堆绣艺术
如今的李金英,虽然顶着省级传承人的头衔,但是她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家务农。因为我们的到来,李金英专门穿上了自己绣的盛装接受我们的采访,不过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哎呀,要不是你们来了,我都要下田去割谷子了。”
李金英会在闲暇时做一点绣片卖钱,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不过,作为堆绣传承人的她,还要承担起传播堆绣艺术的责任。在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下,李金英前前后后收了120多个徒弟,不少人都已经出师,能够独立完成堆绣的制作。在李金英的徒弟中,还有几个外国人。李金英说:“有荷兰的(她专门解释了一句——不是我们中国的河南,是外国的荷兰),有英国的,她们有的在贵阳,有的在其他地方,反正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来跟我学一次,有时候在我家里住几天,有时候来一天就走。我就教他们怎么折三角,怎么用针,怎么绣图案。去年有个学生还给我做了一本书,介绍我和堆绣,全部是英语,看都看不懂,哈哈哈。”在不知不觉之中,李金英已经把我们最纯粹的民族艺术传播到了世界。
每逢盛大的节日,苗族的妇女都会穿上自己的盛装,戴上最美丽的银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雍容华贵。而外人总是通过苗族妇女的服饰,来了解苗家的绚丽服饰。其实,苗家男人的盛装服饰,更是让人惊叹万分。其中最让人击节赞叹的,就是他们的百鸟衣。
百鸟衣分为男装和女装,是苗族同胞在参加他们最重要的节日“鼓藏节”时身穿的服装,绣工极其复杂,最能充分展现苗族人在刺绣方面的天赋和水准。而男装更大、更雄伟,更能体现百鸟衣的恢弘气势。大唐贞观三年,“东谢苗”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王会图”,史称“卉服鸟章进长安”。
百鸟衣的由来,和苗族传说中的鹊宇鸟息息相关。蝴蝶妈妈生下了12个蛋,交由鹊宇鸟孵出,这成为了世间万物的起源。因此,鸟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百鸟衣,便由此得来,并成为鼓藏节的主祭服。
男装的百鸟衣,是一件苗绣长衫。每一块绣片都是排丝做成。据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行业协会会长孙燕林介绍,这种排丝相当费工费时,其实是一种纺织的手法。以前的排丝,需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让正在吐丝的蚕子按照经纬线在木板上爬行,吐出来的丝堆积起来就成为了一整张蚕丝,不会变成一个个圆圆的蚕茧。这样的工艺非常费时间,做一块排丝,最快也要花三年,做一整件百鸟衣,则需要花上十年的时间。现在工艺发达了,可以用机械手段将蚕茧剖开,然后抻成一整张,大大缩短了制作百鸟衣的工艺时间。
百鸟衣的图案以鸟、龙、牛、鱼为主,通过夸张的变形和相互的配合,再加上抽象的几何图形,图案色彩搭配和谐,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整个穿戴活像一只美丽的“神鸟”,故苗语称“欧花勇”,汉译为“百鸟衣”。
百鸟衣的绣法千变万化,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为一体,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鸟图案,鸟形千姿百态,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夸张的写意造型。尤其是百鸟衣的下摆,缀以一圈白色的羽毛,行走起来随步伐灵动飞扬,犹如神鸟飞翔。
妈妈教的老歌至今都会唱
老杨的妻子叫李金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绣的传承人。一走进这个看似平凡的家中,你就能发现一面黑漆漆的墙上挂满了奖状、证书和照片,甚至还有一座已经摔坏了的奖杯。这些,都是社会对李金英的认可和奖励。
今年57岁的李金英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堆绣经历:“我的手艺是跟着我妈妈学的,从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堆绣了,一下课就绣,手艺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在我们苗文里面,‘堆’就是‘漂亮’的意思,堆绣,就是很漂亮的刺绣的意思。我妈妈还教我一边绣的时候一边唱歌,到现在我都还能唱呢!”
说完,李金英开始吟唱这首传承了很多年的《绣花歌》:“正月绣花难起头,丝线穿针慢慢绣;一折丝线二折皱,绣对狮子滚绣球。二月绣花绣荷包,荷花口内滚乌云;西边绣有刀石口,中间绣有刀口人……”
李金英说,这首歌一共有12段,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歌曲的调子是她外婆的外婆传下来的,歌词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补充,和以前的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是永恒不变的是,《绣花歌》唱的,都是他们民族古老的传说,和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
11岁的孙女也学会了堆绣
苗族同胞的刺绣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民族和文化的传承。李金英的手艺得自自己的妈妈,她又将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到贵阳,一个嫁到河南,回到凯里的时间都不多,但也早早就学会了堆绣的手艺。而李金英11岁的孙女杨光妹,也已经开始会用稚嫩的手编丝、叠三角和绣花了。动作虽然略显生硬,但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依然能够看出她的家学渊博。
李金英妈妈的汉名叫顾明芝,今年77岁了,身体很硬朗,还能戴着老花镜绣花。平时,顾奶奶都是轮流住到自己的儿女家中,很难得的是,当我们赶到旁海镇的时候,她正好在李金英家里。77岁的顾明芝、57岁的李金英、11岁的杨光妹,一家四代三人,穿上苗家的盛装,坐在自家的门前,开始为我们展示一幕温馨、艺术、沧桑和欢乐的场景。
我始终坚信,再好的摄影师和再好的作家也无法准确描述这一个场景。杨光妹在中间,两位老人一左一右地坐在她的身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绣片,嘴里轻轻地哼着歌谣,专注而陶醉,仿佛世间万物的灵魂都存附于她们手中的丝线上。时而微微抬起头来,相视一笑,然后拢一拢垂下的头发,继续手中的忙碌。这一幅小小的绣片,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是她们的远祖图腾,是她们的血脉传承,更是她们的心灵通衢。
自己创新嫦娥和吴刚的故事
在神秘而悠远的苗族文化里,枫香树、蝴蝶妈妈、鶺宇鸟都是必不可少的图案,不同的是,每个支系的苗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方式,造就了他们在制作苗绣的工艺上的区别。
李金英说,她家用于刺绣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自家的棉花,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上色。除了堆绣之外,李金英也擅长其他各种各样的绣法。她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手镯上,就融会了打籽绣、平绣、挑花绣、堆绣、马尾绣等五种绣法。而她自己花了三年时间制作的帽子,更称得上是苗绣中的一绝。在李金英的家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件还没完工的绣衣。除了李金英自己最擅长的堆绣之外,她还把自己精通的绣法都用到了这件绣衣上。这件衣服上的每一块绣片,都将苗家的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李金英妈妈顾明芝正在绣的一块绣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块绣片和我们平常见到的苗绣不同,上面居然出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并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个人物是一男一女,在一棵树下深情相拥,连眉目都清晰可见。一向坚守传统,连半点机械都不会用的李金英一家,为什么会绣出这种和传统苗绣风格迥异的刺绣呢?
李金英笑着解释说:“这也是我的一次尝试,我绣的是我们苗家最古老的一个故事。我想的是,用不同的技法和绣法,来讲述这一个故事。不管什么技法,绣出来是什么样子,都是我们苗家的东西嘛。”
李金英拿着这块绣片,给我们慢慢讲述着这个古老的故事。在苗家的传说里,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一棵树——枫香树。这是一种在苗家房前屋后都有的树,树干粗壮高大,树叶类似枫叶。苗族人寻找居住地的时候,都会选择有枫香树的地方。直到现在,不少苗族人修房的时候,都要用枫香树做房屋的大梁,如果不用,就是忘记了妈妈的恩情。花到了晚上就变成了蝴蝶妈妈。有一天晚上,蝴蝶妈妈生了12个蛋,但是她自己不会孵蛋,就请鹊宇鸟帮忙。鹊宇鸟整整孵了三年半都没动静,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其中一只蛋说:“妈妈,再孵三天我们就出来了!”于是,鶺宇鸟又坚持了三天,终于,12个蛋里的孩子都破壳而出,有人,有龙,有蛇,有老虎,有蜈蚣……这便是世间生物的起源。这个古老的故事,被李金英注入了新的理解和想象。她说:“我这张绣片里面绣的两个人,就是嫦娥和吴刚。这是他们跑到月亮上去之前的样子,那时候,他们在树下恩恩爱爱,生活得非常幸福。”
教欧洲徒弟学习堆绣艺术
如今的李金英,虽然顶着省级传承人的头衔,但是她的主要工作还是在家务农。因为我们的到来,李金英专门穿上了自己绣的盛装接受我们的采访,不过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哎呀,要不是你们来了,我都要下田去割谷子了。”
李金英会在闲暇时做一点绣片卖钱,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不过,作为堆绣传承人的她,还要承担起传播堆绣艺术的责任。在政府的帮助和鼓励下,李金英前前后后收了120多个徒弟,不少人都已经出师,能够独立完成堆绣的制作。在李金英的徒弟中,还有几个外国人。李金英说:“有荷兰的(她专门解释了一句——不是我们中国的河南,是外国的荷兰),有英国的,她们有的在贵阳,有的在其他地方,反正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来跟我学一次,有时候在我家里住几天,有时候来一天就走。我就教他们怎么折三角,怎么用针,怎么绣图案。去年有个学生还给我做了一本书,介绍我和堆绣,全部是英语,看都看不懂,哈哈哈。”在不知不觉之中,李金英已经把我们最纯粹的民族艺术传播到了世界。
每逢盛大的节日,苗族的妇女都会穿上自己的盛装,戴上最美丽的银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雍容华贵。而外人总是通过苗族妇女的服饰,来了解苗家的绚丽服饰。其实,苗家男人的盛装服饰,更是让人惊叹万分。其中最让人击节赞叹的,就是他们的百鸟衣。
百鸟衣分为男装和女装,是苗族同胞在参加他们最重要的节日“鼓藏节”时身穿的服装,绣工极其复杂,最能充分展现苗族人在刺绣方面的天赋和水准。而男装更大、更雄伟,更能体现百鸟衣的恢弘气势。大唐贞观三年,“东谢苗”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王会图”,史称“卉服鸟章进长安”。
百鸟衣的由来,和苗族传说中的鹊宇鸟息息相关。蝴蝶妈妈生下了12个蛋,交由鹊宇鸟孵出,这成为了世间万物的起源。因此,鸟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百鸟衣,便由此得来,并成为鼓藏节的主祭服。
男装的百鸟衣,是一件苗绣长衫。每一块绣片都是排丝做成。据黔东南州民族工艺品行业协会会长孙燕林介绍,这种排丝相当费工费时,其实是一种纺织的手法。以前的排丝,需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让正在吐丝的蚕子按照经纬线在木板上爬行,吐出来的丝堆积起来就成为了一整张蚕丝,不会变成一个个圆圆的蚕茧。这样的工艺非常费时间,做一块排丝,最快也要花三年,做一整件百鸟衣,则需要花上十年的时间。现在工艺发达了,可以用机械手段将蚕茧剖开,然后抻成一整张,大大缩短了制作百鸟衣的工艺时间。
百鸟衣的图案以鸟、龙、牛、鱼为主,通过夸张的变形和相互的配合,再加上抽象的几何图形,图案色彩搭配和谐,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整个穿戴活像一只美丽的“神鸟”,故苗语称“欧花勇”,汉译为“百鸟衣”。
百鸟衣的绣法千变万化,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为一体,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鸟图案,鸟形千姿百态,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夸张的写意造型。尤其是百鸟衣的下摆,缀以一圈白色的羽毛,行走起来随步伐灵动飞扬,犹如神鸟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