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裁军能否“重启”美俄关系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启程前往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奥巴马在出行前,坦言此行要按下美俄关系的“重启键”。“重启键”按下后,美俄关系是否能得以修复并有所进展?
  
  美俄关系遭遇“死机”
  
  自去年以来,美俄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去年8月发生的俄格武装冲突,可说是造成美俄关系突然“死机”的“冲击波病毒”。此次冲突表面上是俄格两国的危机,实则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美国部署反导系统的最强硬反应。2008年年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国情咨文说,高加索冲突为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提供了借口,对此俄罗斯将采取回应措施。俄不再销毁三个导弹团,并准备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和无线电压制性干扰设施。随后不久,俄战略导弹部队总司令索洛夫佐夫上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俄战略导弹部队具备优良的预警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不怕美国的任何部署,俄罗斯96%的导弹都处于临战状态。不管美国怎么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都有能力对其进行致命打击。同时,针对北约的东扩计划,俄罗斯极力推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内部的军事一体化进程,西方媒体将此称为俄罗斯版“北约”,认为其目的在于抗衡北约势力的扩张。
  针对俄罗斯的强硬措辞,美国也不甘示弱。2008年11月,北约计划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纳入“成员行动计划”(MAP,即加入北约的第一步),此举引发俄罗斯威胁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2月,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召开的北约外长会议上,北约对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进行了严厉批评。“新冷战”的势头似乎越演越烈,美俄关系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严重的倒退。
  但是,美俄谁都清楚,死斗只会两败俱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双方关系持续出现回暖迹象。今年3月,在美国的推动之下,北约外长会议决定恢复与俄罗斯的正式接触。不久,美俄两国外长又在日内瓦进行了会晤,明确发出了重启关系的信号。在4月召开的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首次会晤,并决定出台新条约,以取代将于今年年底到期的美俄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就在奥巴马访俄前夕,美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第二轮谈判在日内瓦举行。这一系列的接触都被看做是在为两国元首会晤积极准备。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对此次美俄首脑会晤抱有不小的期待。
  
  重启的关键在核裁军
  
  在此次奥巴马访俄的日程表上,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核裁军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两国首脑会晤取得了显著进展,打破了过去小布什政府的单边强硬政策所造成的僵局。
  美俄之间围绕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可谓一波三折。1991年7月31日,在历经九年的谈判、11次首脑会晤、近60次外长磋商之后,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终于签订了《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简称START-I,1994年正式生效),规定双方削减1/3的核力量,条约有效期15年。
  苏联解体后,1993年1月3日,老布什和叶利钦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简称START-II),规定将双方战略核力量削减2/3。但是,到了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奉行单边强硬政策,两国在核军控谈判问题上遭遇严重倒退,影响了国际核裁军的进程。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并于2002年6月13日生效。此举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2002年6月14日,就在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后的第一天,俄罗斯宣布退出START-II。之后,俄罗斯曾提出签署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倡议,但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在本次美俄首脑会晤中,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美俄双方表示,将在近期签署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在该条约生效后七年内各方将核弹头数量削减至1500~1675枚,核弹运载工具削减至500~1100个,具体数量将在今后的谈判中协商。
  在《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即将到期之际,美俄两国能就此问题做出积极姿态,有利于两国关系恢复和国际社会稳定。对双边关系而言,《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监督和核实条款使得美俄关系能够保持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并使得两国避免重启核军备竞赛。对国际社会而言,美俄两国在核军控领域取得的进展,无疑能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效力,而这是抵御核武器扩散的首要战线。
  
  “漏洞”仍然存在
  
  美俄两国就《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后续条约达成相关协议,是否表示奥巴马按下“重启键”后两国关系重回正轨了呢?从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来看,仍然存在不少可能再次引发“死机”的“漏洞”。
  首先,两国战略目标存在根本冲突。奥巴马在出访俄罗斯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批评俄罗斯总理普京“仍有一只脚停留在过去”,将两国矛盾归因于俄罗斯的“冷战思维”。而对于俄罗斯而言,美国永不满足的帝国野心才是造成双方关系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这恰好说明对于“重启”这个词,美俄有着不同的解读。从两国战略目标来看,美国试图进一步削弱俄罗斯,防止其重新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以巩固自身霸权地位;俄罗斯则是以实现复兴为目标,卧薪尝胆,不愿受人排挤。双方的合作都是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存在巨大矛盾,这也是制约美俄关系走向全面稳定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较长时间内,北约东扩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去年的俄格冲突后遗症,将始终干扰这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虽然在美俄首脑会晤之前,两国政府都频发积极信号,但暗流依然存在。奥巴马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既要和俄罗斯恢复合作,同时也不放弃扩大北约,特别是进一步向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挺进。另一方面,俄罗斯也不失时机地向美国展示了“肌肉”。就在奥巴马抵达前夕,俄军在北高加索地区举行了长达一周、代号为“高加索一2009”的大规模战略战役演习。据俄媒体形容,此次演习规模之大、兵种之全、兵力之多、地区之广,达到“苏联时期的规模”。分析家指出,这场演习是俄方以此达到遏制格鲁吉亚、美国和北约的目的。
  最后,美俄围绕反导和核裁军问题的冲突与摩擦仍将继续。建立导弹防御体系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也是美国巩固自身超强地位的重要保证,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军备领域的动荡和不安,也威胁着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军控合作。俄罗斯始终强调,核军控问题应该与反导问题挂钩,除非美国放弃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否则俄美核裁军谈判将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则一口咬定,在东欧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旨在应对来自日益增长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尤其是伊朗等国的导弹威胁,并非针对俄罗斯。但是,这一说辞无法取得俄罗新的信任。根据一份被媒体披露的美国军方文件,美国军方制定了一个让俄战略力量“无法回击”的核打击计划。该文件称,美军发起核打击后,俄罗斯的导弹将在部署地被直接摧毁,即便有部分导弹升空,也将立刻被美国的反导系统摧毁。即便与俄罗斯一起进行核裁军,也不会削弱美国的战略实力。由此可见,对美国而言,建立反导系统,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大在战略武器领域的优势,并通过削弱其他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威慑力来实现本国的绝对安全。对于俄罗斯而言,它也绝不会容忍美国夺取战略武器优势的企图,更不会坐视对手在自家门口从容排兵布阵。在不同的心态之下,指望美俄两国能通过此次会晤的成果来稳定甚至推进双边关系,无疑是不现实的。
其他文献
我非常钦佩傅莹大使。  中国一直缺失着一种国家公关战略。具体说,这种战略就是以整合的力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换位思考的、及时有效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很多层面上,中国习惯于谨言慎行,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即使我们自己不想说,说中国的人也会逐渐增多。这时中国就更需要自己来说自己,而作为国家代表的大使实际上就成了国家发言人。  在2008年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
记住,石器时代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我们用完了石头。  ——沙特阿拉伯前石油大臣亚马尼    亚马尼曾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长达20多年,是长期叱咤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人物。在说了提要上的这句话后,他的下一句话是“石油时代也不会因为我们用光石油而结束”。替代能源的极大发展将使石油时代在石油远远还没有用完的时候就终结。而近年来,油价暴涨等因素已经促成了世界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  最近的几件国际能源大事折射出
伊朗:中东新“暴风眼”  10月11日,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爆料”,美方挫败一起有伊朗革命卫队参与的阴谋剌杀沙特驻美大使祖贝尔的恐怖案件。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描述,整个情节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主犯阿巴布希尔拥有美国和伊朗双重国籍,今年5月,他支付150万美元聘用墨西哥毒贩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不料这名“毒犯”是美国毒品管制局卧底线人,将其泄露给美国。据称阿巴布希尔的亲戚是伊朗革命卫队属下“圣城军”高层领
由抵制制裁到附和美国的声音,再看历史上的俄伊关系,俄罗斯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出现的反差,耐人寻味。    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长期充当伊朗的辩护人,是美国推动对伊制裁的最大阻力。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不久前,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浓缩铀外加工”方案,美法等国再度挥舞制裁大棒,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如果国际社会通过谈判争取伊朗放弃核计划的努力失效,俄罗斯准
冷战共识与“冷战斗士”    二战后,美国国内迅速形成广泛的冷战共识。在反共主义信念和巨大的危机感之下,美国背离了它一向自我标榜的“反军国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历史传统,开发出一种美国式的军国主义和尚武精神,以极为宽泛的方式界定“国家安全”和“国际利益”,不惜高昂代价整军备武,放弃传统的对以军事手段处理国际问题的戒惧态度,愿意甚至乐于在海外出兵用武。精英阶层和平民大众都对各种冷战教条不假质疑,冷战共识
“鹰派”麻生渐变“温柔”    北京与东京,时令都已接近严冬两国媒体对于对方一如既往地关注11月,中国几艘军舰从日本海一侧驶入太平洋,这一正常的举动引起日媒呼吁“安全保障受到威胁”  这只是日方对华舆论愈益严峻的表现之一  近来,中日关系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莫过于一桩“文章风波”:日本航空自卫队原幕僚长田母神俊雄事件  10月31日,日本一家企业举办了以“真正的近现代史观”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时任
石油价格的涨落起伏总是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去年7月,国际油价一路攀升至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就在石油投机商和供应商为此欢呼并憧憬油价继续冲高的时候,受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下滑,直至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此番暴涨暴跌让人惊惧之后又不由困惑,油价到底在什么位置才算合适呢?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最近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他表示,欧佩克成员国认为国际油价70美元一桶比较合理
不久前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紧张繁忙的行程中,特意安排了与中国青少年气候大使进行交流的活动。无独有偶,去年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同样对中国青年怀有浓厚的兴趣,破天荒地首次以网上直播的形式,与中国青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活动。这些安排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青年越来越多地得到外国重要领导人的青睐和关注?前不久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正
“文明冲突论”击中了当代世界矛盾的要害,触动了人们在宗教认同种族意识民族文化归属方面的敏感神经      2008年圣诞节前夜,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与世长辞从1957年发表第一部专著《士兵及国家》到2004年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亨廷顿的学术影响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而他的政治思想影响不仅跨越了国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界限,而且也将跨越冷战和后冷战时代,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永远占有牢牢的一席之地著名
马英九上任已满百日。在这被外界视为初掌政者任期内最为关键的100天,马虽在推动和发展两岸关系上较受民众肯定,但却因“拼经济”等施政绩效不如预期引起民众的反弹与不满,导致马的施政满意度由“就职”当日的66%急剧下滑至目前的30%左右。对此,岛内舆论多认为,这只是民众对“马上就变好”的高期望落空后的一时情绪性反应,但随着各种关系的理顺,新执政团队在走出“磨合期”后会渐入佳境。    改善两岸关系得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