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作家上田秋成的代表作之一,其取材翻改自《剪灯新话》和《三言》,共五卷九篇。其中“青头巾”篇讲述了一位寺庙住持(鬼僧)因沉迷于自己的执念,无心修行佛法,而后得到圣僧快庵禅师的点化,最终消除执念的故事。国内历来对“青头巾”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上田秋成的佛教观上,而對鬼僧的执念的相关探讨较少。本文将以“青头巾”中鬼僧的执念的形成-深化-消除为主线,探讨其执念,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及深层内涵。
关键词:鬼僧;执念;原因;深层内涵
一、鬼僧的执念
“青头巾”篇共有四个小节,依次为“变鬼的高僧”、“爱欲的迷津”、“荒芜的山寺”以及“草野残僧”。“变鬼的高僧”讲述了鬼僧执念的形成。“鬼僧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学识、修养都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喜欢给他布施,皈依他的法门。而他也经常出外,同朋友们热情交往。可是,去年春天住持接受了越之国(北陆地方)浃顶的受戒法师邀请,出门一百多天。回家时带来了一个十二、三岁的童子说是留在身边照顾这是个非常漂亮的美少年,住持对他极为宠爱渐渐地,在我们的眼里,住持变了,不再是原先那位一心修行的住持了。”快庵禅师遇到的一位下田村的村民这样向他形容鬼僧。鬼僧由于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少年,便陷入对少年的执念中,疏于修行。
“今年四月里那个童子偶而得病躺倒了,过了些天病情渐渐加重。住持非常心痛,到国府里请来最好的医生,可仍然无济于事,那童子终于死去。住持就象是失掉了自己的掌上明珠,长吁短叹。为此,他并没有将少年的遗骸送去火葬,而是天天和童子的遗骸见面,还同那死童子手拍手。不久,住持终于乱了性情,将那童子当成活人一样同他玩起来,那童子的肉腐烂了,住持感可惜,居然将那肉吃了下去,还吸童子的骨。”少年的死并没有让鬼僧释怀反而加深了他的执念,违反了佛教中“不贪欲”的要求。
在“荒芜的山寺”和“草野残僧”中,快庵禅师运用自己的所学来教化鬼僧想要使其放弃执念。快庵禅师将自己戴的青头巾脱下来包在鬼僧的头上,然后传授他两句证道歌:“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宵何所为”,让鬼僧坐在山寺中对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仔细探索,并告诉鬼僧:“当你真正理解之后,就是你重新返归佛心之时”。快庵禅师教导之后就下山了,在这之后,村民们再也没有蒙受鬼僧的灾厄。但也没有人知道鬼僧的生死。一年后,快庵禅师再次路过此地时,向先前那僧人端坐的屋檐下的走廊走去,蓦地发现了一个人影。走近一看,那人已经分不出是僧人还是俗人,髭须和头发乱蓬篷的,同杂草合为一体,嘴里还在用蚊虫那样的声音嘟聊喷喷地吟诵着。禅师注意倾听着,念的正是那首证道歌。“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宵何所为。”禅师对鬼僧凝视了一会儿,然后重新举起了禅杖,大喝一声"作么生,何所为。就打将过去。鬼僧倾刻消失了,惟有那方青头巾和白骨残留在草野上。
鬼僧的执念的形成、深化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都有佛法息息相关。“真是长久执着追求的信念,这才慢慢地消失了。我想,这才算是尊崇佛教的真理吧!”作者在“青头巾”章节的最后给予了一句这样的评价。鬼僧的执念的消失让作者想到了“尊崇佛教的真理”,那么,所谓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二、鬼僧执念的深层内涵
“爱欲的迷津”中,快庵禅师听完鬼僧的故事,说了一段这样的话:“世上的事有些真是难以想象。大概人们活在世上,要是不知道佛祖和菩萨广大无边的教导,就会在愚味中过完自己的一生,还会被自已的爱欲和邪念所引诱,犯下罪孽......对于这个僧人活生生变成了鬼的原因,我想是由于过去的因使自己具备崇高的道德这正是他竭尽衷心仕奉佛祖的表现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僧人,让我感到非常惋惜的是,他一旦陷入了爱欲,无名的欲火就在他身上燃烧,使他化作了鬼魅。而这位曾经致力佛道,专心修行的高僧也就前功尽弃,徒遭灾难。同样是一个人,犯了过失就可能变成妖魔,若是悟道又可以升天成佛,这个僧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快庵禅师认为鬼僧本是一位专心修行的高僧,只是爱欲让他陷入执念、前功尽弃。然而,若鬼僧真的是一位专心于修行的高僧,又怎会陷入执念无法脱离呢?如果真的潜心修行,内心受到了佛祖的无边教化,恐怕爱欲也不会影响他的修行使他陷入执念吧。由此看来,这位“竭力苦修”、“诚心向佛”的鬼僧道行也并非很高,他所弘扬的佛法在面对情欲的挑战时无法应战、不堪一击,那么他所崇尚的佛法也没有那么伟大吧。然而,快庵禅师却对自己的佛法相当自信,并主动请缨,想要用自己的佛法教化鬼僧。先不论二者所修行的佛法有何区别,快庵禅师想要用自己所修行的佛法教化鬼僧的行为也正是其对自己多年潜心修行的能力的自信。
与鬼僧不同,快庵禅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圣贤,他尚处年幼时就研究了禅宗的本义,并且为了修行作为一个行脚僧到各国去旅游。游历了诸多地方,却仍然坚守对佛教的信仰,没有像鬼僧一样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陷入执念从而中断对佛法的修行。这正是因为心中始终怀着对佛法的尊敬,时刻谨记着佛法的教诲吧。而作者最后所写的“尊崇佛教的真理”指的就是对佛教、佛法以及所受到的教诲的坚持与信守吧。由于鬼僧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专心坚守自己多年来修行的佛法,所以才陷入执念不可自拔。最后在快庵禅师的教化下,他的执念与他的身体一起消失了。修行不够的鬼僧与圣僧快庵禅师间的区别不仅体现了“尊崇佛教的真理”也体现了当时僧人多有不专心修行或所尊崇的佛法受到社会影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 春雨无语》.新视界出版社.2010.
[2] 徐磊.从《雨月物语》看秋成的儒佛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4).2002
[3] 礒合真弓.『雨月物語』研究 .広島女学院大学.1998
[4] 堤邦彦.青衣の得脱者―『雨月物語』「青頭巾」まで.慶應義塾大学芸文学会 1994
[5] 佐藤さとる.『雨月物語』(21世紀版.少年少女古典文学館 第19巻).講談社. 2010
作者简介:
崔惠(1995-),女,汉族,籍贯:江苏,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关键词:鬼僧;执念;原因;深层内涵
一、鬼僧的执念
“青头巾”篇共有四个小节,依次为“变鬼的高僧”、“爱欲的迷津”、“荒芜的山寺”以及“草野残僧”。“变鬼的高僧”讲述了鬼僧执念的形成。“鬼僧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学识、修养都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喜欢给他布施,皈依他的法门。而他也经常出外,同朋友们热情交往。可是,去年春天住持接受了越之国(北陆地方)浃顶的受戒法师邀请,出门一百多天。回家时带来了一个十二、三岁的童子说是留在身边照顾这是个非常漂亮的美少年,住持对他极为宠爱渐渐地,在我们的眼里,住持变了,不再是原先那位一心修行的住持了。”快庵禅师遇到的一位下田村的村民这样向他形容鬼僧。鬼僧由于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少年,便陷入对少年的执念中,疏于修行。
“今年四月里那个童子偶而得病躺倒了,过了些天病情渐渐加重。住持非常心痛,到国府里请来最好的医生,可仍然无济于事,那童子终于死去。住持就象是失掉了自己的掌上明珠,长吁短叹。为此,他并没有将少年的遗骸送去火葬,而是天天和童子的遗骸见面,还同那死童子手拍手。不久,住持终于乱了性情,将那童子当成活人一样同他玩起来,那童子的肉腐烂了,住持感可惜,居然将那肉吃了下去,还吸童子的骨。”少年的死并没有让鬼僧释怀反而加深了他的执念,违反了佛教中“不贪欲”的要求。
在“荒芜的山寺”和“草野残僧”中,快庵禅师运用自己的所学来教化鬼僧想要使其放弃执念。快庵禅师将自己戴的青头巾脱下来包在鬼僧的头上,然后传授他两句证道歌:“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宵何所为”,让鬼僧坐在山寺中对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仔细探索,并告诉鬼僧:“当你真正理解之后,就是你重新返归佛心之时”。快庵禅师教导之后就下山了,在这之后,村民们再也没有蒙受鬼僧的灾厄。但也没有人知道鬼僧的生死。一年后,快庵禅师再次路过此地时,向先前那僧人端坐的屋檐下的走廊走去,蓦地发现了一个人影。走近一看,那人已经分不出是僧人还是俗人,髭须和头发乱蓬篷的,同杂草合为一体,嘴里还在用蚊虫那样的声音嘟聊喷喷地吟诵着。禅师注意倾听着,念的正是那首证道歌。“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宵何所为。”禅师对鬼僧凝视了一会儿,然后重新举起了禅杖,大喝一声"作么生,何所为。就打将过去。鬼僧倾刻消失了,惟有那方青头巾和白骨残留在草野上。
鬼僧的执念的形成、深化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都有佛法息息相关。“真是长久执着追求的信念,这才慢慢地消失了。我想,这才算是尊崇佛教的真理吧!”作者在“青头巾”章节的最后给予了一句这样的评价。鬼僧的执念的消失让作者想到了“尊崇佛教的真理”,那么,所谓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二、鬼僧执念的深层内涵
“爱欲的迷津”中,快庵禅师听完鬼僧的故事,说了一段这样的话:“世上的事有些真是难以想象。大概人们活在世上,要是不知道佛祖和菩萨广大无边的教导,就会在愚味中过完自己的一生,还会被自已的爱欲和邪念所引诱,犯下罪孽......对于这个僧人活生生变成了鬼的原因,我想是由于过去的因使自己具备崇高的道德这正是他竭尽衷心仕奉佛祖的表现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僧人,让我感到非常惋惜的是,他一旦陷入了爱欲,无名的欲火就在他身上燃烧,使他化作了鬼魅。而这位曾经致力佛道,专心修行的高僧也就前功尽弃,徒遭灾难。同样是一个人,犯了过失就可能变成妖魔,若是悟道又可以升天成佛,这个僧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快庵禅师认为鬼僧本是一位专心修行的高僧,只是爱欲让他陷入执念、前功尽弃。然而,若鬼僧真的是一位专心于修行的高僧,又怎会陷入执念无法脱离呢?如果真的潜心修行,内心受到了佛祖的无边教化,恐怕爱欲也不会影响他的修行使他陷入执念吧。由此看来,这位“竭力苦修”、“诚心向佛”的鬼僧道行也并非很高,他所弘扬的佛法在面对情欲的挑战时无法应战、不堪一击,那么他所崇尚的佛法也没有那么伟大吧。然而,快庵禅师却对自己的佛法相当自信,并主动请缨,想要用自己的佛法教化鬼僧。先不论二者所修行的佛法有何区别,快庵禅师想要用自己所修行的佛法教化鬼僧的行为也正是其对自己多年潜心修行的能力的自信。
与鬼僧不同,快庵禅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圣贤,他尚处年幼时就研究了禅宗的本义,并且为了修行作为一个行脚僧到各国去旅游。游历了诸多地方,却仍然坚守对佛教的信仰,没有像鬼僧一样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陷入执念从而中断对佛法的修行。这正是因为心中始终怀着对佛法的尊敬,时刻谨记着佛法的教诲吧。而作者最后所写的“尊崇佛教的真理”指的就是对佛教、佛法以及所受到的教诲的坚持与信守吧。由于鬼僧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专心坚守自己多年来修行的佛法,所以才陷入执念不可自拔。最后在快庵禅师的教化下,他的执念与他的身体一起消失了。修行不够的鬼僧与圣僧快庵禅师间的区别不仅体现了“尊崇佛教的真理”也体现了当时僧人多有不专心修行或所尊崇的佛法受到社会影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上田秋成.《雨月物语 春雨无语》.新视界出版社.2010.
[2] 徐磊.从《雨月物语》看秋成的儒佛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4).2002
[3] 礒合真弓.『雨月物語』研究 .広島女学院大学.1998
[4] 堤邦彦.青衣の得脱者―『雨月物語』「青頭巾」まで.慶應義塾大学芸文学会 1994
[5] 佐藤さとる.『雨月物語』(21世紀版.少年少女古典文学館 第19巻).講談社. 2010
作者简介:
崔惠(1995-),女,汉族,籍贯:江苏,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